◆屈松林
“微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戰及對策
◆屈松林
高校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要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加強自己的思政政治學習,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價值觀,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為以后成為社會合格人才奠定基礎。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廣泛而充分的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和創新提供動力。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微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以及相關問題解決對策等進行研究與分析。
“微時代” 信息技術;網絡平臺;高校;思政工作;挑戰
高校專業教育是為了促進社會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學生的專業類文化課程教學,又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于發展,“微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關于“微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以及相關問題解決對策均需要從實踐分析中展開研究與探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內容,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和促進性作用,但是從實踐分析中發現,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關教育者,在教學手法和課堂形式上難以實行積極的創新和改革,導致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喪失。尤其是在當今時代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大學生更加傾向于網絡在線學習和網絡社交等,學生在學習與生活、娛樂、休閑中均習慣使用網絡平臺獲得相關資源。而高校的一些老師對于信息化課程教學仍舊有較強不適用性,比較青睞于傳統的課堂教學,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普遍不高,直接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廣泛開展。
(一)網絡化學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對思政教育形式進行開放式創新,使大學生能夠應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例如高校可以適當減少傳統的課堂教學,開設網絡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具體學習時間、地點以及進度等,均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生也可以自己在學校的官方網絡平臺上,用學號注冊,完成在線網絡課程學習;而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可以在網絡課程的設置中,為學生搜集相關教學資料,制作成電子課件、視頻課件或文本課件等,統一上傳到學校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率。
(二)互動與交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如果是老師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理論化教育,不僅會使學生對一些理論觀點存疑,還會使學生的個人學習觀點和學習意愿得不到充分的表達,學習積極性大大下降。在網絡“微時代”下,學校可以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在校園公共平臺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交流和互動機會,如微信公眾號、校園貼吧、公共課網絡平臺等,學生均能夠在其中發表自己個人的學習心得和體會。這種交互式學習模式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符合當代大學生課程學習的基本特點和需求,因而實踐意義突出。
(三)信息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是要對學生進行既有的知識教學,同時要對相關知識理論不斷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發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更加完善。基于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接收更多的信息,在時代性話題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的廣泛關注中,理論聯系實際,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更加具有深度。學校可以鼓勵廣大學生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中,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正確利用“微時代”下的網絡信息工具促進多元化的學習。
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網絡信息技術在不同的領域中均有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等帶來便利,也改變了傳統的教育、學習方式。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講解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在信息“微時代”下,應用不同的網絡平臺,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廣闊的教學宣傳平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形式更加多元化和生動化,并且能夠在一定互動機制的應用下,了解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學習需求,使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更加具有針對性。
[1]張淑琴.“微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19:45-47.
[2]段亞楠.網絡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6,32:162.
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