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麗
“互聯網+”時代“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龔曉麗
大學英語教學在“互聯網+”時代面臨重大挑戰。“移動學習”則是迎接這一挑戰的有效辦法。本文以“互聯網+”為平臺,結合任務型教學法,將移動學習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個階段,使手機等移動設備變為課堂學習、交互工具,培養學生協作、思辨精神,提高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
“互聯網+”時代;“移動學習”;大學英語教學;任務型教學法
“互聯網+” 時代,一方面,多媒體等技術的運用改善了教學方式、拓展課堂;一方面,學生課堂上使用移動工具(如智能手機)分散課堂注意力,導致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將“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媒體引入大學英語教學,降低其對課堂的負面影響,使之成為豐富教學方式的工具。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即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傳統教育,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互聯網+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學生無數,學校、老師任你挑選。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指出,我國教育正在邁向真正以學生為核心的4.0時代。因此,必將影響傳統的教學方式。
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等)和無線通信網絡無時空限制地獲得學習資源,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協作,達成個人與社會知識建構的過程。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Wireless Andrew項目是全球移動學習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而北京大學提出 “移動教育理論與實踐”則是我國移動學習研究伊始。1988年,我國建設了“深圳大學校園網”,開始了對無線校園網的研究。為使移動學習實踐順利開展,完善移動學習環境,學習所需移動設備及配套資源應運而生;不少移動學習平臺,如多媒體移動教學網絡系統,得以開通,。移動學習方式的應用也得以推廣。如移動教育試點---CETA網站的建設等等。
將移動學習,結合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個階段。
(一)前任務階段。Lead-in前任務分話題(topic)和任務清單(task list)兩部分,打好語言基礎并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首先,語言基礎方面。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上的網絡字典掌握新課文中出現的生詞;并可以通過有關的學習網站了解慣用語句并熟悉其使用。如此,后期的篇章學習就有了良好基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或QQ、微信平臺上進行匯報,以此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其次,文化背景則包括作者及課文背景、文中提到的重要人物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議題、民俗習慣等。教師可以課前提出重點文化背景,組織學生分任務完成。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運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去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然后通過圖片、(微)視頻、PPT等媒體手段在課堂上展現。教師在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后,對學生提供的信息資料進行指正、總結和匯總,并將其用PPT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或發送到班級QQ或微信群等,達成“互聯網+”時代資源共享,合作學習的目標。
(二)任務階段。這是教學的重點--語篇分析。課前,教師將所涉及語言層面的新知識重難點做成任務列表,發布到班級QQ或微信群等,并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如慕課、微課等。課堂上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將整理的知識點在課堂上匯報,匯報過程可使用如PPT, prezi, focusky等媒體手段。學生匯報后,教師對重難點知識部分通過提問、雙語互譯等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并適時加以補充。此外,篇章結構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課件輔助學生找出文章的關鍵詞,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文章結構,鎖定主題。
(三)后任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如角色扮演,可以考查學生綜合能力,是一語言輸出過程。學生的角色扮演可以在課堂上或QQ、微信群等,讓大家觀看、點評。教師在期間的作用是適時引導、及時跟進、即時評價。
本文初步探討了如何改變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分散學生課堂注意力現象,將課堂轉變為雙向和多項交流;利用移動工具學習的新奇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用移動工具學習的無時空局限使課堂得以延伸,促進學生思辨及實踐能力。
[1]傅健.國內移動學習理論研究與實踐十年瞰覽[J].中國電化教育. 2009.
[2]劉丹丹,馬娜,楊麗華. 基于智能手機移動學習平臺的大學英語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4.
[3]孟慶霞.互聯網“碎片化”學習下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獨立精神[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