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敏

2011年,我決定拿出一筆錢來捐助貧困學子,雪中送炭,做點好事。
初春,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慈善機構,選擇一名學業優秀的貧困兒童。一個名叫劉夢雪的女孩進入我的視線,她父親死于車禍,母親離家出走,她與年近90歲的爺爺在一起生活。我當即允諾要長期資助她。
此后,我每年春季去慈善機構繳納一年的資助費1480元。他們每學期給我寄一份她的學習成績報告單。在春節前后我還會收到劉夢雪寫來的感謝問候信,時或附有她的照片,我也會及時回信,鼓勵她好好學習,并表示只要她學業優秀我會繼續資助。
2013年初春,我邁進了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大門,我與他們簽了合約,以我母親楊慕蘭的名義設立一個勵志獎學金,每年捐贈一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研究生。文學院領導隆重地舉行了捐贈儀式,我向7名獲獎學生頒發獎金。此后每年都有7名獲獎學生來我家里問候。幾年過去,很多學生已走上工作崗位,有的成為重點中學的骨干教師,有的成為企事業單位的頂梁柱。
這些品學兼優的學子,與我并無血緣關系,但我由衷地喜愛他們,從他們身上我還看到了許多超越上一代人的優點:廣博的知識,開放的思維方式,獨立的見解能力。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年輕一代的擔當感、責任心。他們在讀研期間自食其力,學費、生活費幾乎全部憑著雙手掙來。如聶依麗同學家境十分貧寒,她除了掙錢繳納學費生活費,還要資助讀大學的妹妹。來自山東的李國進同學每年端午節前后,都要趕回家去幫助父母夏收夏種。他們這種孝心和責任心,令我非常感動。
在升學的關口或急難關頭,錢是寒門學子的雪中之炭。然而,是不是雪中送炭就萬事大吉呢?答案是否定的。相當一部分貧困生還存在著自卑心理,而且擇業觀、就業觀不太切合實際。我用自己的坎坷經歷和人生感悟,告誡他們做個正直、善良、甘于吃苦吃虧的人。
三年來,我熱忱地用“三進”方式幫助學子,贏得了他們的敬重和信任:一是進學校,了解最真實的情況,將善款送到最急需的孩子們手中;二是進宿舍,與寒門學子交心、談心,勉勵他們學會感恩,成才之后回報社會;三是進內心,通過一次次跟學生交流,讓愛心溫暖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里的隱私和個人婚戀中遇到的困惑都向我訴說,并虛心聽取我的意見。他們說:我們和黃奶奶談心交流,沒有一點代溝、障礙,黃奶奶有些觀點比我們還前衛,黃奶奶給了我們滿滿的正能量。
作為一個老人,沒有比這些話更讓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了。我也在與時俱進,我沒被時代淘汰,仍有著強烈的存在感、價值感和成就感,這讓我不斷地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