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
21世紀后,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自2000年進入Web2.0時代后,2015年又出現了Web3.0,與之同時誕生的還有“新媒體”這個概念。而在2015年后,4G通訊技術開始普及,新的Web4.0概念橫空出世。與此技術相適應,視頻傳播的媒介也從報紙、廣播和電視變成了現在的電腦網頁、手機APP。新媒體時代到來后,以其互動性、便攜性、及時性和低成本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的活躍用戶。由于技術發展迅猛,因此,有必要對媒體人應當如何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新媒體,以及媒體融合對媒體人的素質要求進行研究和探討。
根據中國互聯網數據平臺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7年6月份,中國的活躍網民數量已經突破了7.5億人次,同過手機互聯網獲取信息的人數多達7.24億。(見圖1)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還提到,各動應用平臺進一步深化內容品質提升,專注細分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各類綜合應用不斷融合。不難看出,手機等便攜聯網設備正在逐漸成為現代人鏈接信息的主要媒介。(見圖2)

圖1 截至2017年6曰《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圖2 截至2017年6曰30日《互聯網大事記》
其實目前來說,新媒體的概念和定義并不明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任熊澄宇教授是這樣論述的:“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
這種新技術的載體最常見的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C等;其傳播的技術途徑分為幾類:社交類APP、微信、今日頭條等公眾號、有線付費數字電視點播等。那么掌握了這些新媒體中某種具體途徑所涉及的技能的人,就可以被稱為新媒體技術人才。
目前的新媒體技術人才來源主要有以下三類:傳統媒體人學習新技術轉型成為新媒體技術人才;技術性人才學習媒體知識轉型成為新媒體技術人才;高校直接培養的多方位新媒體技術型人才。
其中,業界普遍認為:最優秀的媒體人都源自于傳統媒體。因為,相比于其它兩類人才,傳統媒體人無論在文字功底,美學素質、個人思想還是專業素養、人脈資源等都具有優勢,如果傳統媒體人解放思想,不去固步自封,緊跟技術革新的腳步,便能很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立穩腳跟,以一個更為專業的姿態被大眾所接受。
技術性人才則擁有很強的感知力,對市場的導向、技術的前景和潮流的嗅覺都遠超另外兩類。但由于不是正規出身,業務能力現對較低,通過后期補充媒體專業知識,在工作和實踐后,往往能迸發出新的活力。
高校培養則是比較困難的一環。原因是,目前我國的新媒體行業處于一個急速發展卻混亂無序的發展狀態,H5、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短視頻、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以及各類網絡視頻、文字直播平臺多如春筍,卻如浪潮一般來得洶涌,退得急迫。加上新媒體技術需要的投資力度大,一般院校可能無力負擔如此高昂的教學成本,導致在課堂上鮮有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導致培育出的人才,進入社會工作之后還需要二次培訓,質量大打折扣。對于此類更新換代飛速的專業,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學習和借鑒職業院校的做法,與企業產生合作,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通訊技術進入3G時代后,互聯網技術的狂潮席卷了整個媒體界,模糊了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間的界限。如今能見到的電子媒體,都能毫不費力的將圖片、文字、圖像、聲音融進自己的平臺中。如今進入4G時代后,Ai(人工智能)的加入,更將傳統媒體人的轉型的期限大大提前。如微軟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微軟小冰,如今已經能自在的在東方衛視播報新聞,去湖南衛視參加綜藝,在喜馬拉雅FM中放送廣播。
那么,一直在被各種新技術、新科技所洗禮的媒體人,只能邊走邊學、邊學邊思考,要創新表達話語,不斷地學習和摸索新媒體技術的規律,同時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式細分市場,分析受眾。不斷地確立和更新自己的定位,才能更精準的服務好自己的受眾,不至于被新的浪潮所吞噬。
何謂媒體融合思維?新媒體發展至今,僅僅從一些所謂的電子版雜志和電子版報紙就不難看出,一些媒體人對于媒體融合的認知還存在偏差,對新媒體仍然具有滯后的認知:要么滿足于現實,要么擔心新事物的出現會打破自己平均的格局,或是對未知事物缺乏信心,不試、不闖、不做、不想、不學;有些媒體人還運用傳統媒體的思維去從事新媒體工作。最常見的就是將自家刊物掃描一份放在網頁或APP中,變美名曰:“數字化刊物”。這樣的做法,受眾是不會買賬的。
所以,首先要轉變固有思維,學習媒體融合的新思維:認識到媒體融合是傳媒行業的一場“工業信息革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認識到自身行業所處的形勢,了解危機的來源,提出轉型方案,細分市場,細分專業,保持不斷學習和發展的態勢;最重要的是培養不同傳統媒體部門間的協同意識,團隊意識。順應媒體融合,要將文字、圖片、視頻、聲音融為一體,摒棄傳統媒體孤軍奮戰,各顯其短的現狀,強調各部門間的協同配合,突出團隊協作,減少重復工作,實現全面融合。
新媒體行業發展迅猛,傳統行業的在信息傳播的三要素信源、訊息、和信宿都極大的落后與自媒體。舉個最極端的例子: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發生后,整個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不斷的刷屏,民眾也不斷地在各個自媒體平臺尋求真相。而天津官方的傳統媒體,除去需要出版印刷的紙媒外,四個多小時沒有一個發出聲響,而此時已是流言四起,微博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了2億次。這次事故中,任何擁有智能手機或電腦的群眾,都是這場實踐的信源,訊息從各個平臺流入互聯網,在通過擁有極大裝機量的微博APP直接傳遞給受眾。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謠言。因為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傳播壁壘幾乎可以被視為不存在,失去了信息篩選的“守門人”,消息真假錯亂,也使得自媒體消息的真實性在民眾心里產生了新的壁壘。所以盡管“平民草根”一定程度上接管了資訊傳播的工作,但是卻沒有打破傳統媒體人“精英”傳播的格局。再比如新浪微博,大約只有1%的用戶發原創微博,9%的用戶轉發評論,其余90%的用戶基本上不會進行發言。
所以,媒體人想要在融合的環境下占得先機,就需要同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來累計經驗,成為新環境下的“精英”信源,以高質量的訊息占領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
進入4G時代后,中國的媒體技術發展速度已經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得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少之又少。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不是對傳媒行業現有運營模式和制度規范的改良,而是一次全新的“革命”。“革命”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勇氣,不是改良和轉型所能比擬的。比如,媒體融合首先遇到的就是體制改革,如果沉浸在舊體制中不肯出來,就無法觸及媒體融合的實質。在國內就有不少媒體將體制改革作為媒體融合的突破口。比如:《四川日報》的“去行政化”創新。這種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新政層級制度,采用了聘任制,聘任人員來自傳統媒體,如黨報、都市報,也有來自新媒體的人員。再比如各級地方政府宣傳部在社會招聘可用之才,將部分繁雜且專業的業務外包,再由內部審核,極大地提高了工作質量。將技術、運營、內容三個種類的不同類型的人才復合配置,廣泛運用小組制、項目制、課題制等機制,實現靈活的多功能集成作戰人員結構多元化。
實際上,在這種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普遍感覺到經費不足,人員不足,缺乏動力。所以可以采取創新資本融合模式,比如,上海報業集團將部分業務與百度公司合作,獨家經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借用市場成熟的平臺提升自己的傳播實力和影響力。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媒體人應當且必須具備全媒體工作的本領,這是由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新的傳播渠道和技術特點所決定的。美國媒介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魯?喬納森是這樣定義融媒體的:“印刷、音頻、視頻、文學和傳播的綜合體”。這個定義就表示,在融媒體時代,僅僅掌握一項傳統媒介的技能是不夠的。比如我國許多期刊、雜志等媒體,除了進行紙質印刷外,還在嘗試“數字化”工作,這就要求如專業照片工作者需要學習少量的視頻制作,傳統撰稿人需要學習微博、微信平臺的運營和其它與互聯網技術相關的技能。因此,媒體人除了要掌握相關崗位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習網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才能成為適應媒體融合的“全媒體人”。
“融媒體”時代是一個浪潮奔涌的時代,是一個無限斑斕的信息時代,新媒體更是瞬息萬變,一日千里,誰也無法預料幾年之后的市場變化。媒體人必須始終處于一個邊走邊想,邊想邊學的狀態。不僅僅要迎合市場需求,更要照準自己的定位,將自己確立為與“草根平民”自媒體不一樣的“精英”媒體,發揮自己身為媒體人的優勢和長處。同時要摒棄老舊的媒體制度和陳舊思想,多媒體互通,講求團隊協作,視頻、文字、聲音、圖片相互獨立,卻又要相互整合,相互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融媒體”時代的全媒體人。
[1]閆欣潔.媒體融合對媒體人的素質要求及其培養[J].出版廣角,2017,7:80-82.
[2]孟慶輝.論新媒體環境下的傳統媒體人自覺[J].新媒體,2017,3:47-49.
[3]甘佩蓓.“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人的改變[J].電視指南,2017,5(5):120.
[4]李丹陽.論媒體人的更多探索與實踐[J].電視指南,2017,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