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昀徽
中國政府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人們的生產、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已經開始并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化。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習總書記大力倡導“互聯網+”理念的不斷深入和踐行,我國中央和地方等都加強了新媒體領域的文化創意投入扶持并推動新媒體產業發展。
通過調查顯示,高校的學生在互聯網新媒體方面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的新媒體類專業,學院主要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設計人員和藝術管理人員,從專業角度教授設計理念和設計方式,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并通過實踐把設計概念進行展示。通過專業素養的訓練,學生了解互聯網設計中的必要元素,結合所學專業進行視覺設計、動效設計、版面設計、海報設計等,為互聯網的應用增添美學元素。但是新媒體崗位需求發展中還需要有專業采編人員和活動策劃者,需要有文案編輯人員和后臺程序開發人員共同協作。學校內的專業領域人才素養高,設計能力強,但是對于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媒體適用程度來講缺乏綜合性技巧和方式。
通過對高等教育界和市場需求的分析和調查,新媒體市場要求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在宣傳智慧校園網絡信息化建設方面,我們組建了一支創造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團隊,團隊堅持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運營理念為指導,以宣傳網絡信息文化價值為目標,創造性的全面加強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按照社會市場需求,為企業輸送具有實操實踐經驗的合格從業者,在培養過程中我們依靠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互聯網新媒體傳播人才培養應注重傳播學的價值取向。中國人民大學形成了新聞主義模式、武漢大學崇尚技術主義模式、復旦大學則力推傳播學模式,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對培養模式有不同的解讀,具體實踐方式應根據智慧校園文化價值宣傳的需要提出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第二,以互聯網新媒體實踐應用技能訓練為主,輔助宣傳策劃訓練。廣泛召集不同專業的同學加入新媒體傳播的基礎訓練中,從而適應互聯網新媒體市場需求專業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第三,互聯網新媒體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面。通常一個項目活動有5、6個同學共同完成,項目歷時一個月,從前期策劃到后期成果發表需要不同專業素養或者專業技能的同學,項目工作中強調學生有廣泛的知識、對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團結合作精神。
第四,按照新媒體市場發展需要,應在專業領域專注信息內容整合能力和思維層面訓練能力,而不單單是網絡技術層面的技巧。因為“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新媒體傳播力量逐漸加大并且趨于飽和,網絡媒體日常工作的重點是內容挖掘,看重策劃和營銷能力,因此要注重從全方位進行學生培養。
第五,密切關注新媒體前沿變化,國內只有極少數大學開展新媒體前沿方面的針對性課程,新媒體的發展正在向市場化和平民化演變,利用現有資源追蹤最前沿新媒體課題,把新媒體研究的科研能力轉化為教育成果,使得學生獲得專業技術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圖1
北航目標建設理想高遠、學識一流、胸懷寰宇、致真唯實的扎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信息化發展助力實現智慧校園建設,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網絡文化宣傳成為宣傳信息化成果的主要陣地。以學生為主導的“艾迪芬特媒體工作室”取義自“I different”意為“創造與眾不同的網絡文化”。工作室有17名同學,來自5個不同的專業,其中3個理工科專業。在工作室項目實踐過程中,同學們發揮特長,依托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創作,2016年策劃了8起大型校園活動,撰寫優秀文案154篇,曾獲得521000的瀏覽量,全方位宣傳了智慧校園建設和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成果。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學生設計了北航信息化吉祥物“小i”,并申請國家外觀專利,創造性的利用動漫形象打造親民的信息化服務文化,深受師生的喜愛;創作了12本漫畫口袋書、6種周邊產品加大信息化文化宣傳推廣力度;連續兩年策劃了校園卡卡面設計大賽,通過全校征稿方式為新生設計校園卡。(見圖1)
在工作當中,學生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也在培養學生團隊的模式中不斷探索,總結了五種方式:
1.注重學生思想政治管理
學校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政治信念的加強和思想高度的糾正。打鐵還需自身硬,學生需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修養才能應對網絡中的潛在不安全因素,才能在網絡文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從師生的切身利益出發,以人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2.創新學生隊伍的教育理念
“微時代”的特點是信息開放、資源共享。微信平臺的互動性、平民化、開放性擴大了用戶大眾化的利益價值,改變了用戶獲取和發布信息的方式。微信傳播的即時性、虛擬性、開放性,要求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微信開展宣傳工作。對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學生團隊要積極引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少封堵、多疏導,少灌輸、多交流,實現從“思想引導”到“信息分析”和“綜合管理”的轉變。
3.提高學生隊伍的綜合素養
微信平臺運營要求學生具有專業素養,并結合崗位特點提高自身能力適應工作性質。利用微信平臺的傳播互動性,將推送信息交由學生團隊進行在創作和加工,增加傳播信息的豐富性,通過項目的挑戰性增強學生工作的吸引力,切實讓微信成為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心電圖”、信息發布的“廣播站”、溝通交流情感的“連心橋”、反饋意見建議的“直通車”。
4.注重學生隊伍創新能力
微信的超時空性、私密性、互動性和去中心化,使得高校學生工作的客體游移而不確定,相對固定的學生工作“主體-客體”之間的對應關系弱化,學生工作的難度加大,從而影響宣傳工作的實際效果。因此,應注重樹立學生團隊的創新觀念,利用微信創新學生工作內涵,創新工作方式,增強學生工作的效果。
5.增加學生基本技能培訓
在新媒體時代,微信平臺的使用已經平民化大眾化,自媒體的使用貫穿日常生活,學生在工作中,應首先具備新聞感知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用正確的方式正能量的文字號召師生共同參與,拉近與師生的距離。同時在專業崗位之外,我們應該增加對學生的其他能力的培養,學生除了在自己崗位的基本知識技能,還應該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其他專業領域的興趣和技巧,開發自己的潛在價值,為更好的適應社會市場做出自己的努力。
高校大學生作為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群體成為使用微信的中堅力量,探索互聯網新媒體時代下對于學生團隊的培養是漫長的過程,在兩年的培養過程中,我們輸送了一批專業能力強且具有專業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其中1名保研到清華大學藝術系,1名考取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1名深入敦煌成為支教老師,2名加入互聯網公司工作。
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的介入拓寬了學生工作的時間和空間,創新了學生工作思路,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參與度,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互聯網+教育”的影響下,創新性的為高校學生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培養他們的市場從業能力,拓寬他們的專業技能做出有益的嘗試,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將北航文化工匠精神和知行合一踐行理念帶到工作中去,真正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