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
摘 要:通過“演、養、尋、寫、讀、訪、畫”這些新穎獨特的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模式,運用不同手段,通過不同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想象力更加豐富,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實踐創新能力創造更多機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開放式
長期以來,人們把作業的功能局限在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對學習技能的強化上,偏重于書本知識,作業布置缺少靈活性,與生活和學生實際脫節。這種陳舊的、模式化的作業配制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施展和潛能的發揮。針對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開放式作業的改革嘗試。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具體操作:
一、演一演——引入語文佳境
我們可以發現,在學生學習的課本中有許多課文是故事情節性很強的,其中一些個性鮮明的角色特別適合學生飾演。較之單調的“讀”課文、“演”課文的方式對學生來說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如《將相和》《西門豹》等,故事情節性較強,場面描寫具有較強的動作性,特別適合學生去表演。為了促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能更透徹地切身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意,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覺自愿地參加,把課文排成短劇。一些富于表現、樂于表演、喜歡表演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將無聲的文字情節演變成活生生的人物劇情,課文的感染力瞬間就增強了許多,人物形象及文章所蘊含的內容和思想也豐富生動了許多。
二、養一養——體驗增長見識
小學語文中有許多涉及動植物的課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學習資源,在課外作業中設計開展一些種養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獲得難忘的體驗。如結合學習《養花》,讓學生在家里養花,體會養花的樂趣;結合《貓》的課文,讓學生在家里養貓,觀察貓的生活習性等。這樣的作業設計,將學生所學與學生生活實踐融為一體,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
三、尋一尋——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找春天》時,我布置給學生有關“春”的作業:(1)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謎語、諺語、詩歌等。(2)去觀察春的美景,享受春的陽光、和風、細雨……并讓學生把尋找到的信息拍成照片,將這些與“春”有關的文字、景物進行整理分類,設計成關于“春”的系列照。這樣具有拓展性的作業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學生通過相關“春”系列的學習活動,對“春”有了更深的體驗,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熱愛,而且學會了如何去觀察、去發現、去積累。
四、寫一寫——學習交流
通過寫作,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轉換成文字表達出來,是學生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情感傳達能力的具體表現。如在教學描寫春天的古詩過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利用自己搜集或摘抄的有關描寫贊頌春天的優秀詩篇,自己寫一寫相關文章,利用班級黑板報,每周刊發一期,供大家學習交流。
五、讀一讀——拓展知識領域
語文課本知識雖然豐富,但對課內知識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課后教師也可為學生推薦、介紹一些課外讀物。如學了古詩,教師可推薦學生讀一讀《唐詩三百首》;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薦《安徒生童話》;學了《景陽岡》,可引導看《水滸傳》……通過這樣相關或類似的閱讀推薦,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
六、訪一訪——提高實踐能力
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而且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四處走動。鑒于此,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喜好、心理特點,在設計作業時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特別是多為學生創造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才干。如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后可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做社會調查,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并盡自己所能提出一些合理的環保措施,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寫環境調查報告或建議書。在呼吁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同時,讓學生從心里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起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七、畫一畫——樂于正心啟智
繪畫是一門藝術,也是培養學生藝術氣息,開啟學生心智的一種途徑。有些課文,教師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布置作業。如《訪金華的雙龍洞》可以讓學生根據瀏覽的順序,畫出旅游線圖,以理清課文的脈絡。或是在學習一些描寫風景的課文時,引導學生依據文中的描述,勾勒一幅圖畫作品。又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可讓學生先熟讀“開鑿隧道”一段,然后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理解,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示意圖。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通過作畫、畫圖的過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的想象力和畫畫能力都得以提升。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社會。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也應是開放的,語文課的作業設計也應該是開放的、多樣的,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學習內容需要來變化和發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教師,我們也要有一顆開放的心,接納新型的文化理念,轉變教學視角,精心設計,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真正把學生從“苦海作業”帶到“兒童樂園”世界。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