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
[摘要]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的重心應落在語言這一思想內容的載體上,偏離這一重心,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就成了一句空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語言訓練:運用教材,積累語言;想象說話,發展語言;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模仿練習,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積累;品味;運用;語文實踐
以往較長的一段時間里,語文課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層面,偏重于思想內容的理解,其表現為循著課文的故事情節一路問去,問題問完了,課也就上完了。只注重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工具性這一最本質的特征,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呢?
一、運用教材,積累語言
現行教材都是編者精心編選的,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指導:
1.注重詞語積累,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比如,學習“瀏覽”這個詞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積累詞語: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詞語?(明確:望、瞄、瞟、瞪、盯、瞥……)分別用這些詞語說話,體會詞語的不同表達效果。再如,學習了“風和日麗”“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等詞語,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表示天氣的詞語。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學生的詞匯就會越來越豐富。
2.指導熟讀背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熟讀背誦是最基本的語言實踐。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人們常以“滿腹詩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等詞語形容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要想提高說寫能力,離不開豐富的語言積累,否則,說寫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3.摘抄好詞佳句,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摘抄好詞佳句是我經常布置的一項作業。班上的每一個孩子手中都有積累本,或者積累課內的語句,或者積累課外的詞句。有的學生只要一接觸到新詞就能主動積累到本子上,還有的學生能將摘抄的內容運用于自己的日記或寫話中。
二、想象說話,發展語言
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憑借聯想和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里視像,然后通過對語言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知,并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此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直觀感知。
以《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片斷為例: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齊歡躍起來。”大家仔細品讀《開國大典》里的這段話,體會一下句子的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電臺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來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著鑼,打著鼓,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呼。
生2:這聲音傳到了學校,大家拿著鮮花,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并結合文字進行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對生活和科學的熱愛之情。
例如,一位老師教學《草蟲的村落》一課時,在學生通讀課文后,巧妙地以“‘村落指的是什么?”這一問題導入新課:
師:(出示題目)快速瀏覽課文,說說這里的“村落”指的是什么?
生:草蟲邊上的小土堆,是草蟲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師:(出示句子“它們的村子散布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誰能說說這里的“森林”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草叢。我從“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句得知的。
師:這是郭楓寫的一篇極富想象力的課文。文章以獨特的描述、豐富的想象賦予了小甲蟲以生命、美麗和智慧,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童話的世界。今天,我們就把自己變成草叢中的一只小蟲,跟隨作者走進神奇的“森林”,去認識那充滿樂趣的“草蟲的村落”。
……
這篇課文并不是童話,而是一篇極其獨特、充滿奇異的聯想和想象的游歷記。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必須把學生帶進“草蟲的村落”,使學生為作者的獨特感受所折服。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努力將學生引入草蟲世界,使學生成為草蟲的一員,感受到與小生命交流的童心童趣和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學生帶著遐想和童趣進入文本,學習興趣更高,理解感悟課文的效果更好。通過感悟語言,學生能夠更好地積累語言,進而發展語言能力。
三、反復誦讀,品味語言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其味也。”語文教材,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品味用詞的準確,從中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在教學《筍芽兒》時,我讓學生反復品讀描寫筍芽兒鉆出地面后的段落,如“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春雨姑娘愛撫著她,滋潤著她。太陽公公照射著她,溫暖著她。”然后讓學生說說“笑紅、搖著綠辮子、愛撫、滋潤、照射、溫暖”這些詞語是否能調換使用,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時代背景的差異,孩子們很難理解外祖父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在學習“讀詩落淚”一部分時,我以文中的詩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外祖父的思鄉之愁、愛國之意。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架起了學生與外祖父之間的情感橋梁。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詩句朗讀中,情感不斷升華。每一次詩句品味之后,我都引導學生朗讀句子:“鶯兒,你還小呢,不懂!”形成一種回環復沓的效果。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在學生的心中蕩漾,老人那綿長的鄉愁彌漫在學生的心田……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中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學會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來準確生動地表達情感。
四、模仿練習,運用語言
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許多課文在表達方法、表現形式上都各有特點,教師要教會學生去分析、仿照和運用。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如在學習《泉水》一文時,讓學生想想泉水還會流到哪里?一路上會看到什么?為大家做些什么?并出示句式仿說:泉水流到 ,它看見了 。泉水說:“ 。”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學生學會模仿說句子,同時也有自己的創造。
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課文后面的小練筆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從文本引向生活,在生活中發展語言、運用語言。如學習《爭吵》一文后,布置小練筆:讀了課文,寫一寫與同學之間發生過的一件事。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回顧自己身邊發生過的事,容易喚起記憶,激發寫作欲望,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
參考文獻:
[1]莊景波.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契合點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