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紅
[摘要]“多媒體課件”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用畫輔助教學的工具,創作人員根據自己的創意,先從總體上對信息進行分類組織,然后把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使他們融為一體并賦予它們以交互特性,從而制作出各種精彩紛呈的多媒體應用軟件產品。現在教師們也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都在嘗試運用,力圖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教學中它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出現,目前來看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及制作的誤區,也探索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教學;信息技術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教學過程中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師們也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都在嘗試運用、力圖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學中它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出現,目前來看雖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績,但還存在不足之處,下面就多媒體課件認識、制作、運用的誤區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認識的誤區
1.多媒體課件教學節節必有
現在公開研討課、觀摩課、評比競賽課等在評價表里單設一項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分項,這樣教師就有了一種認識:上課必須有多媒體課件,尤其是好課更是不能缺少,于是出現了每節課都有課件的勢頭,而不關注他的實用價值。如《時分秒的認識》一節,課上教師手忙腳亂,一會兒展示實物鐘表、一會兒課件鐘表、一會兒使用學具,忙得不亦樂乎,給人感覺眼花繚亂。
2.多媒體課件內容制作得越多越好
有很多課堂上出現了幻燈片一張接一張放映的局面,課件內容也很豐富,有動態的、有音樂的,形式多樣。由于內容安排多,而且比較龐雜,并沒有對教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3.多媒體可以代替文本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師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教師用兩節課時間讓學生看關于草船借箭這部電影,看完電影課也就結束了。教師認為多媒體課件可以代替朗讀、代替教師的引導。偶爾一篇課文這樣做問題不大,如果長此以往,則會淡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二、制作的誤區
1.耗費精力、財力多,但不能很好的為學生的學服務
多媒體課件運用于教學已然是個大趨勢,但是由于教師的工作實際情況,制作多媒體課件大多要放在課余時間,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去制作,但實際運用到課堂卻收效甚微,如,一位二年級語文教師作課《我乘飛船看祖國》共做幻燈片7張,但沒有一張是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第一張是展示課題及做課教師的姓名;第二張是以智慧樹為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三張是文章的全文抄寫;第四張是掃描書上的一幅插圖;第五張是書上的一段課文填空;第六張是火箭升空圖;第七張是滿天星星的星空圖。以上幻燈片制作時所需素材教師有從網上下載、有從書上掃描、還有用FIASH制作部分等,可以說是頗費了一番心思,但課堂運用中卻沒有發揮相應作用。而對學生真正理解的難點諸如“稻海揚波”等卻限于技術展示不出來。又有甚者,自己制作技術不夠高,“求親戚告鄰居”,人家做好,自己再學習操作開關等,課堂運用只要一步點錯,就手足無措。而且別人制作的課件很少能完全體現教者的意圖,這樣費時低效的現象很令人擔憂。
2.制作追求新異,轉移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有些課件制作時追求或強調了色彩的艷麗、聲音的怪異,要動、要好看。展示時確實是醒目、新穎,但這些色彩、聲音的吸引力超過了具體的內容價值,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造成為展示課件而做課件的感覺。這種情況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3.基于共享,完全移置,不能為學生的學服務
現在評選優秀課件次數較多,網上發布的資源也不少,基于共享,很多課件可以搬用,但搬用時很多教師采用“拿來主義”,沒有內化成自己的內容,反而受制于課件偏移了教學的重點。如一位很受學生歡迎的數學教師做課《圓柱體的體積》,大家都知道該節的重點是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一般是先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然后再運用已知的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來把握圓柱體積。難點是圓柱是怎樣轉換成長方體的,這也正是學生學習的“思維瓶頸”。這位教師從網上下載了一份優秀課件,照搬到課上,可該課件沒有制作出圓柱怎樣轉化成長方體這一步,這樣課件偏離了學生學的需要。一節課教師圍著課件進行,沒有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一定要杜絕的。
三、解決策略
1.正確認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樹立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理念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要普遍應用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只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很好的整合才能達到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目的,如《草船借箭》教學,完全可以將影片放在課文解讀完后再組織觀看,學生的收獲一定是別樣的。
將所學內容用課件完整呈現出來這是多媒體教學的優點之一,而這恰恰是制作時的難點,技術含量較高,很多人無法按自己的想法制作課件。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
2.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包括很多方面,作為教師我覺得最起碼要具備兩點素養:一是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平時應該注意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如圖片、文字、聲音等,積累到自己的信息庫里,到用的時候方便尋找,能夠為我們制作課件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二是要主動去提高制作課件的技能技巧。雖然經歷過了很多次的計算機普及考試,但畢竟理論與實踐之間是有差距的。我們要盡可能地想方設法的上機實踐,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能技巧,因為計算機是任務驅動的學習,只有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3.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功
(1)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認知特點各異,要恰當地運用課件為學服務,所以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如《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對于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時難就難在“魚為什么能游到紙上?”。該課件中應該有魚游動的動態圖,這樣學生才能在認真觀察中體會得出。再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教學時,課件中應有紅軍長征經過“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以及翻越“岷山”等片段,在學生理解有障礙時出示課件。以上這些做法就是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考慮的。
(2)把握學科特點。各學科的特點不同,課件的運用時機也就不盡相同,如中學數學“全等三角形”的教學就可以用FIASH做出兩個三角形全等的運動圖,在演示中學生就很直觀地理解了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而語文教學運用的情況較為復雜,如開課前的課外信息處理、開課時的情境創設、課中的重難點突破、課尾的作業拓展延伸等,雖然制作時有一定的呈現程序,但面對瞬息萬變的課堂還要靈活處理,比如在學生理解較好的地方,課件就變成了備用,所以要根據學科特點和課堂的情況隨時調整
4.處理好移置與創新的關系
優秀的課件應該是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的課件,而不是脫離了課堂做得很精巧的課件。因為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在這堂課中使用很精彩的課件,在其它課上也未必適用,所以在制作課件時要選擇適合自己課堂的部分,而不是全盤應用。有一位教師做課《生命的林子》的課堂做法就很值得借鑒:開課時截取了《西游記》的主題歌及相應幾幅畫面,讓學生在聽歌和看影片中感受到了唐僧取經的艱難,順勢引入文本,解讀唐僧學藝時的故事,雖然做這些僅僅用了兩分鐘左右,但這樣的課件達到了為學生理解搭“腳手架”的目的。為我所用是移置的原則。所以只要適合自己的課堂、達到為學服務的目的即可。
當然,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情境聯結在一起的,學生又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所以我們在轉變觀念的同時,無論在制作還是使用課件時,都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姚葉青.我對多媒體教學的一些看法[J].教育信息化,2005,(07).
[2] 林莉,商明秀,潘靜坤,吳麗華.淺談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03).
[3] 杜劍.人本主義課程論對幼兒美術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 2003,(05).
[4] 張天寶,單振濤.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與我國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J].中國冶金教育,2000,(03).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