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森 劉永英 王海濤
摘 要:本文從天、地、人三要素中闡述了影響糧食安全的病點, 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糧食安全;災害;農田;水資源;科技含量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34
1 天
1.1 光、溫、水、氣和光照因素
光照、溫度有規律的循環;降水均勻分布;大氣環流均衡運動,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就有了先天的保障。旱澇災害、風、霜、冰雹、惡風暴雨、極端高溫、極端低溫都會給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
1.2 干旱因素
降水量、土壤水、蒸發量、植物綠色面積、干土層、土壤熱容量、土壤溫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良性循環,作用于農作物,農作物根深葉茂;不良循環,可反作用于氣候。就是這種不良循環,1994年鄲城縣發生了有史以來罕見的大旱。鄲城境內坑塘干涸,河渠斷流。5.23萬hm2秋作物絕收。不僅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連人畜用水也成了困難。
據《鄲城縣志》記載,在1986—2005年20a間,就有17a發生旱災。7a發生澇災。除旱澇災害外,其它自然災害也都在威脅著糧食安全。1993年4月11日的晚霜凍就凍死了西安八號小麥。7—8月份的惡風暴雨能使秋作物大面積倒伏。在一定的溫濕條件下又能引起病蟲害的大發展和大流行。2016年7月24日—8月1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出現的極端高溫天氣,使正處于授粉期的玉米出現了嚴重的缺位缺粒。
2 地
2.1 農田質量
地上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地下的水資源與土壤中的礦物質。農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第一要素,是糧食生產的載體。常言說:“沒有百畝,難打百旦”。再好的風調雨順年,要確保糧食安全,沒有農田是紙上談兵。因此,國土資源部門,在農田保護方面,要處理好建設用地與產糧用地的矛盾。做好年度規劃與總體規劃,確保占補平衡,包住紅線;確保農田的土壤質量。用地養地相結合,保證農田不污染,肥力不下降;開發國土資源。目前的問題是:建設用地與產糧用地的矛盾突出;農田農藥殘留日趨加重;常年使用化肥,缺乏有機質,不僅肥力下降,而保水保肥力下降;農田后備資源貧乏。
2.2 水資源
水是農業的命脈,是糧食安全的第二要素。沒有水,農作物顆粒無收。有水,而水利體系不健全,同樣不能保證糧食安全。反過來,不同程度的牢災同樣造成減產或絕收。群眾有“先淹后旱,吊啥不見”、“先旱后淹,啥都不粘”的說法。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設標準,與糧食安全的程度成比例關系。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水資源嚴重貧乏,農田水利一直是困擾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群眾對水利建設極為期盼,國家對水利建設的投資也越來越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日益完善和加強,“靠天吃飯、等雨耕田”的現象已經基本改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現有水源污染嚴重;水資源缺乏,而自然降水又無限度的流失;發生洪澇災害時,又排水不暢。如何鞏固建設成果,進一步開發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疏通渠道,保存自然降水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任務。
3 人
3.1 著眼現在,求真務實
確保糧食安全,人是決定因素。保護水資源、開發水資源,是一個系統過程,資金是主要限制因素。國家可以把農村低保的資金、種糧補貼、水利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這樣,不僅為建設水利工程集中了資金,還能解決種糧補貼中的某些缺陷。
3.1.1 工程監測
工程監測實行衛星定位,衛星監測。對豆腐渣工程,欺上瞞下的行為拿出處理非典問題的手段處理問題。
3.1.2 縣水利局長建立群眾水利工程監測微信群
讓縣長、省長、總理聽聽老百姓的真實呼聲。
3.2 展望未來
3.2.1 集中大塊土地耕種
以土地流轉為平臺,打破一家一戶耕種的小農觀念。以行政村或片為單位組建新型農場。現在的農民全部過渡為新型農工。
3.2.2 改舊村占地為農田,開發土地資源
以農場為單位建農工住宿園區。大量舊村占地改為農田耕種。農工與城市居民一樣居住園區。在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徹底消滅城鄉差別。
3.2.3 提高科技含量
培養具有高文化、高科技、高政治素質的新型種田者。可以運用高科技遙控指揮機械化作業。可以控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強氣象部門科技含量。研究人工降雨、人工喚雨、人工聚云和驅云新技術。多余的水,地上存不住,存在天上,用時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