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倍銘
摘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資本積累和剩余價值相關理論開始,通過歷史縱向對比分析,試圖探討勞動力成為商品和資產階級誕生的原因,并且希望通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資本積累本質分歧分析社會主義資本積累的特征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積累;勞動力;生產資料
中圖分類號:F11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理論分析
(一) 生產的本質
物質資料是維持社會正常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是勞動力作用于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勞動力,生產資料不可能直接轉換為物質資料;同樣,勞動力發揮作用,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或文化科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否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也是不能進行的。
(二) 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
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貨幣作為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公式為: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即G——W——G, 資本流通的目的是為了經過流通取回更多的貨幣。這個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價值,貨幣只有作為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時,才成為資本。資本就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三) 勞動力
在價值規律的要求中,商品交換的過程中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所以在資本理論中,有一個矛盾是十分明顯的,資本流通過程中,資本不僅保存了其自身價值,而且帶來了剩余價值,這與價值規律相違背。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在流通領域中,等價交換是前提,那么剩余價值就不能從作為資本的貨幣產生,也不能從商品出賣的階段產生,所以這個矛盾誕生的原因應當在于第一階段所購買的的商品上。該商品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不同,必然有著特殊的屬性,它特殊的使用價值在于可以成為價值源泉,換而言之,它可以創造出比本身更大的價值,該特殊商品即為勞動力。
勞動力作為商品,依然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大屬性。
其價值包括三部分,一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以滿足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維持勞動者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保證勞動力可持續供應。三是勞動者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其使用價值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創造價值,并且創造出超過其本身的價值,即剩余價值?;谶@個特性,投資者才到市場上尋找這個商品。
(四) 資本積累理論
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由于每一次生產過程都會生產出一定的物質資料,同時也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質資料,所以只有從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中拿出一部分再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原料和輔助資料等,生產才能連續不斷得進行。
伴隨著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是資本價值的再生產。在物質資料再生產的過程中,工人生產物質資料,獲得工資,以勞動力理論來衡量,其所獲得的工資正是其在前一時期勞動創造的產品價值的一部分,換而言之,資本家只是用工人創造的價值來購買其勞動力。而工人創造超出其工資的價值,即剩余價值,就被資本家所取得,成為其個人資產。在不斷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資本就完成了積累。
二、歷史實證分析
從以上的理論綜合來看,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因為生產的過程需要勞動力作用于生產資料,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基于生產資料分配不均的情況,每個勞動力不能都有各自的生產資料來從事個人生產,為了個人的生存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勞動力就成為了商品。相比于勞動力,生產資料顯得更為短缺,所以生產資料擁有者在生產過程中比勞動力擁有者更具有優勢地位。鑒于勞動力的特殊使用價值,即創造剩余價值,生產資料擁有者在支付勞動力的成本即工資之后所獲得的剩余價值就成為了其個人資產,他可以將個人資產再投入在擴大生產之上,即將剩余價值繼續當做資本運作,就完成了資本積累。
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通過剝削勞動力獲得剩余價值,資產階級財富越來越多,可以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進一步加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脫節,這無疑使得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造成社會不公平和不穩定。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歷次革命或者動亂的起源大多來自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嚴重脫節,在小農社會中,每個勞動力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從事生產工作,而隨著歷史發展,一部分階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大量占有,形成了地主階級,使得勞動力失去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而當這種差距過于懸殊的時候,就爆發了革命。縱觀中國歷史多次革命的口號,從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黃巢的“天補均平”,李自成的“均田免糧”,直至近代同盟會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再到新中國成立時的“打土豪,分土地”,其實都反映了對生產資料嚴重分配不均之后對重新分配的迫切需求。
三、社會主義資本積累
所以,在以上理論綜合分析和歷史實證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大多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源自于生產資料或者財富的分配不均,或者說,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嚴重脫節。因此,為了保證生產資料可以和勞動力相結合,馬克思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為廣大勞動群眾所有。他們即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又是社會主義企業的勞動者,生產資料與勞動者不再互相分離,而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直接結合。勞動者既為社會的公共利益勞動,又為自己的個人利益勞動,勞動得越多,他們得到的也就越多,生活就越富足。
而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剩余價值同樣被創造,但與被資本家個人占有不同地方在于,這部分剩余價值被國家所獲得,用于滿足勞動大眾的普遍需求。
但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必須加以注意和監督的是被獲取的剩余價值流向,否則,如果勞動大眾的剩余價值被個人非法侵占,那本質上而言,剩余價值無非是從資產階級,地主階級轉換到了一個新的階級手上,所以,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監督管理體系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姚慧琴,楚楚,任志偉.進一步完善房產稅的幾個問題[J].金融經濟 ,2016,08:110-112.
[2]錢會玲.從宏觀的視角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本積累的現實意義[J].金田(勵志) ,2012,0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