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華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
談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
崔一華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在進行交流時,如果不懂所講語言的地域或國家的文化就會出現(xiàn)溝通上的障礙或引起彼此間的誤解。因此,人們在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時,不僅要提升語言使用的綜合能力,還應該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進行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活動。在經(jīng)濟全球化、網(wǎng)絡(luò)信息化的今天,隨著國際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人們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僅僅掌握其語言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是達不到正確交流目的的。人們在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的同時,還要注重了解和掌握其語言的文化因素,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才能正確使用一門語言,達到溝通的順暢。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籠統(tǒng)地說就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它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在英語教學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達到“學以致用”,我們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就要多多滲透文化因素,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化意識,正確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能正確流利使用英語交流的目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學習,既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果,也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還有利于學生增強英語文化意識,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和正確使用,能夠避免在交流中發(fā)生“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最終達到能正確熟練使用英語的目的。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對外語應用能力的要求更具體化了,這就要求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要適應市場的需求、滿足社會的需求,使我們的畢業(yè)生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化市場的需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能力遠不能滿足跨文化交流的水平,因此加強跨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顯得日益緊迫。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chǔ)普遍很薄弱,他們的文化知識也貧乏,而且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比較淡薄。雖然他們在高中階段學習英語時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語言知識,但由于很久以來的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比較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注重詞匯、句子、語法等語言點的講解,只強調(diào)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所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沒能得到很好的重視和培養(yǎng),正確使用英語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基礎(chǔ)差,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足夠的信心。
教育部對高職高專的英語聽說課程提出: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 他還說過,“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
英語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授語言,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怎樣正確使用英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有關(guān)文化知識方面的滲透與講解,還要以語言為載體,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文化因素的滲透,使學生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強化跨文化交際技巧,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3.1 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以往傳統(tǒng)的、陳舊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學習的興趣,充分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同時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變?yōu)橹鲃拥摹拔乙獙W”。教師也要注意把好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要對學生“授之以漁”。
3.2 教學中要滲透文化因素,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學會與西方人打交道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在進行交流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如果不懂所講語言的地域或國家的文化就會出現(xiàn)溝通上的障礙或引起彼此間的誤解。因此在學習和掌握英語時,不僅僅要提升語言使用的綜合能力,而應該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教師在課堂中要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在語音、詞匯、句子、語法、習慣用語等教學中不斷滲透文化知識,也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shè)備觀看英美國家的影片,讓學生感受異國文化的氛圍,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問題和思考問題。比如要了解:
(1)在日常打招呼時,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去哪兒啊?”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Good morning !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等;
(2)英語地址的表達習慣順序是從小到大。例如:11 Main Street, Beacon, New York. 紐約州比肯市主街11號;
(3)如果和美國人談話時站得太近,他們就覺得不舒服,他們認為合適的距離是50厘米左右。而中國人則沒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近點更親密;
(4)在英美等國家,婚禮上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純潔高貴”, 在中國新娘一般多穿紅色,以示“吉祥幸福”;
(5)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guān)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則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6)身勢語的不同:
1)表示“我吃飽了。(I’m very full.)”:美國人的做法是把一只手放到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手指伸開。有時還會同時說:“I’m full up to here. 到這兒了。”而中國人的做法是用一只手或兩只手輕拍自己的肚子;
2)表示“示意(招呼)他人走過來”:美國人的做法是伸出食指、掌心向上,其余四指相握,向里勾動食指。而中國人一般是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朝自己方向擺動。
3.3 加強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英語能力的提高是要建立在大量的語言輸入和閱讀基礎(chǔ)之上的。英語閱讀作為語言學習的最重要技能之一,它是打好語言基礎(chǔ)、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培養(yǎng)英語閱讀能力對他們的跨文化交際學習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指導學生善于觀察、思考、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涵蓋西方國家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生活觀念和家庭關(guān)系等內(nèi)容的文章,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技能,增加閱讀量,在大量的閱讀中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掌握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3.4 通過課堂情景模擬交際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的交流是通過一定的場景所產(chǎn)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大力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活動,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因為情景模擬有真實的場景所在,學生通過去扮演角色,模擬語言的實踐交流,去了解和體驗中西文化的不同,讓學生在意境中去感受異國文化。教師可以起一個引領(lǐng)作用,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把自主實踐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堂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逐步學會成為積極的語言使用者。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每人都在模擬的對話或多人語境中扮演一個角色,做到人人參與。同時老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評價并提出建議,也可讓學生之間互評。通過課堂的情景模擬,我們認識到情景模擬教學活動的益處在于: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2)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語言的樂趣;
(3)有利于學生大膽開口練習,提高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4)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合作能力;
(5)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組織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6)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講一口地道的英語;
(7)有利于學生感受真實的語言情景,提高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8)有利于學生提高觀察、分析、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配合老師積極完成教學任務。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培養(yǎng)學生垮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領(lǐng)域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我們還要繼續(xù)不斷的探討培養(yǎng)學生垮文化交際意識的更好方法和途徑,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責任編輯 寶 玉]
小知識·學術(shù)論文的六大要素
不同的邏輯標準區(qū)分,學術(shù)論文有許多種,有為了完成學業(yè)而的學位論文、課程論文;有為了完成某項課題而作的研究報告,有為了表達研究某個專門問題的新收獲而的專題論文,還有為了出席某個學術(shù)會議而講的演講稿,為了向出版社投稿而寫的學術(shù)專著,為了給學術(shù)期刊投稿而寫的普通論文,等等。只要是合格的學術(shù)論文,無論長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學術(shù)態(tài)度誠實;遵守學術(shù)規(guī)范;喲新點;有嚴密的分析論證過程;語言規(guī)范、簡明、流暢。在學術(shù)期刊編輯眼中,除了上述五點之外,還要加上一點,叫篇幅適中。給期刊投稿,就要為他們喜歡的篇幅適中的論文。換言之,編輯們審稿,常常注意這六個方面。
2017-03-16
崔一華,1960-,女,朝鮮族,哈爾濱人,副教授,英語語言教學和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