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凌霄
博物洽聞通古今
文/肖凌霄
“假如有一天,我和家人因為突發變故永久離開,房間里的一切因為失去人為意識干擾而停留在離開前的最后狀態。好在這個世界有博物館,有博物館講解員。未來的人們可以通過在博物館觀看歷經歲月洗滌遺留下的文物,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重新過一遍我的人生。”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關于博物館的一段淺顯易懂的注解。在袁碩看來,所謂的文物其實就是人類行為的“化石”,而陳列這些“化石”的地方就是博物館。所以今天,博物館通過一件件文物,給觀眾再現世事滄海桑田,人類前世今生:
北京周口店山洞的用火遺跡閃爍著猿人圍坐在火堆旁的臉龐,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人面魚紋彩陶盆倒映出先民葬下心愛孩子的悲憫;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的梟尊豎起殷商軍隊大象嘶吼中的旌旗,秦陵兵馬俑顯示了始皇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威風凜凜……
這,就是博物館。它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承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它“青衣巷里新樓起,博物洽聞通古今”。
“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出現,意為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
歐美語境中的“博物館”一詞,有“繆斯神殿”之意。公元前三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立了一所龐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學術學識為重心,設立圖書館,并收藏珍貴文物。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后期出現。18世紀,英國藏家、內科醫生漢斯·斯隆為了讓自己的收藏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決定把將近八萬件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于1936年6月6日動工建設。這是中國第一座仿照歐美一流博物館建設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
博物館里自有黃金屋,博物館里自有顏如玉。法國盧浮宮里達芬奇《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大不列顛博物館莎士比亞手稿真跡,滋養了多少顆向往文學藝術的心靈;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彼得大帝的偉岸身軀,故宮博物院五百年24位皇帝生活居住統治的人生軌跡,記錄著歷史長河中的風雨激蕩與歲月點滴。
博物館,留存人類印跡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