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華利,周曉紅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融入護理職業元素的中職班級文化建設
裴華利,周曉紅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班級文化建設包括班級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職業素養文化建設、特色活動文化建設等,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優秀護理人才,建設衛生類職業學校校園文化。
中職;護理職業元素;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健全人格、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主要基地。班級文化是指在班主任帶領下,圍繞教育教學活動所形成的文化氛圍、精神財富,是一個班級的“隱性教育”力量,不僅能為學生素質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還能為形成一個勤奮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起到保障作用。中職生主要為初中畢業生,大部分學習自覺性和紀律性不強。因此,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成為提高班級管理水平、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學校教育的有效途徑。
護理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社會對護理人才的要求是:熱愛護理事業,身心健康,有良好醫德醫風,具有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的能力,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據調查,目前中職實習護生操作能力較強,但工作缺乏主動性,常常敷衍抱怨,責任心不強。因此,急需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文化建設,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護理職業元素,營造職業氛圍,培養學生職業人文素養與職業責任感,使學生順利實現“學生—護生—準護士—護士”的角色轉換,滿足社會需求。
將職業元素融入班級文化建設有利于實現職業化教育。將班級文化與醫院文化對接,培養學生崗位意識,使學校充滿職業文化的氣息。
特色班級文化的創建能夠激勵一個班級形成共同的目標,從而提高班級凝聚力和戰斗力[1]。學生是班級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班主任帶領下共同創建富有個性和特色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內容包括班級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職業人文素養、特色活動文化建設,強化學生職業道德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責任感、使命感、適應崗位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目的。要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教育功能,爭取達到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教育人、培養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同時,以校園文化為引領,緊抓學生特點,塑“天使”形;緊抓職業特點,育“天使”心;緊抓文化特點,鑄“天使”魂。
2.2.1 環境文化建設 班級環境文化屬于班級文化的硬件,包括教室內的環境布置和師生儀表儀容等,是班級文化水平的“顯性”標志。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教室,因此教室環境建設要體現班級特色和護理專業特色。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出謀劃策,齊心協力布置“共同的家”。結合專業特點,選擇代表班級精神的植物,給班級起班名,設計班徽,對教室進行裝飾,體現醫學人文氣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2]。因此我們在布置時努力使教室墻壁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如在教室外墻上懸掛班級簡介——個性化班名、班徽、富有趣味性的集體照等;在教室正前方墻壁上張貼護理專業技能引領的口號,教室兩邊墻壁懸掛護理相關的名人名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室后墻是學生的“夢想園地”,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夢想,并附上生動歡快的活動照片,激發心中美好的愿望,激勵自己的行動;創建“學習園地”,由學生搜集護理專業知識與最新進展內容,營造護理氛圍。此外,我們還創建了“讀書角”,使其成為課后“充電”的第一場所[3]。另外,充分發揮黑板報的教育功能,以“7S”標準要求學生保持教室整潔等。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整個教室清新、整潔、明快,富有護理職業特色和教育意義。
2.2.2 制度文化建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科學、民主、健全的班規是良好班風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證。護理職業的特殊性對學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我們根據學校制度和護理專業特點,由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班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既是制定者,也是執行者。這樣才能產生心理認同,從而內化成追求的目標,自覺落實,自主管理。班級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采用德育計分法,一周一評。為了模擬護理工作模式,我們成立多個督察小組,提倡小組合作,開展競爭,小組與小組間、小組成員間相互督促,由他律轉變為自律,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2.2.3 職業素養文化建設 中職學校的教育宗旨是“以就業為導向”,班級文化建設也要融入并體現職業素養,使學生得到文化傳統、人際關系、形體禮儀等人文素養的熏陶。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對護理人才嚴格的要求,按醫院要求規范學生著裝、禮儀等,如對頭發的要求——前不及眉,后不及肩,雙側露耳;對著裝的要求——進實訓室必須穿護士服、護士鞋。實訓教學中全程模擬臨床工作情境,使學生職業綜合能力不斷提升。模擬護士工作制度進行“三早、三晚”時間管理,增強學生時間觀念。
2.2.4 特色活動文化建設 結合護理專業特色組織班內活動,認真設計每周班團課,主題圍繞團結、合作、活潑、創新,鼓勵全體參與,勤于組織。同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社團活動以及各種志愿者活動。如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開展各類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又可以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關愛病人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提升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制度文化建設,增強了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級管理制度由全班共同制定,因此每天要注意些什么、要做些什么,學生都牢記于心。每周在學習、紀律、衛生、生活等方面進行考核,表現突出的學生在“德育銀行”存入德育分數,一方面作為期末考核的依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將職業元素融入班級文化建設后,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學生均積極參與且表現突出,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班風。
將護理職業元素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高尚的職業情操。利用班級文化活動這一“隱性課堂”,幫助學生建立職業信心。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能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實訓機會。如實訓課前認真做準備,實訓課中積極合作,實訓課后認真梳理技術要點,總結經驗并及時彌補不足。這些方法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后期進入醫院實習或深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會使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終身。
班級文化是班主任和全班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共同形成的,良好班風學風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形成。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護理專業班級文化建設不僅要符合校園文化建設標準,也要與醫院文化相結合,以適應社會對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1]程琳,田偉貴,李哲.淺談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22-24.
[2]候云華.淺析班級文化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4):60-61.
[3]蔡旭釗,廖思捷.加強中職學校教室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7):32-33.
G40-058
A
1671-1246(2017)21-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