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嶸
(甘肅省財政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職業學校如何應對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大潮
馬嶸
(甘肅省財政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分析職業學校英語課程設置現狀,確定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而提出適時革新教師教學理念,使教學內容趨于實用性、時效性,課堂教學在注重整體的同時側重個體差異性,建立長效評價機制。
職業學校;英語;教學改革
新一輪基礎英語課程改革已全面啟動,以素質教育為主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要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理念、內容、實施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大幅度提高當前英語教學水平。只有擯棄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在語境中學習到的英語知識才具有生命力。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學校課程體系下的英語教學,要順應形勢,推動教學理念的變革,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依托信息技術平臺構建新型職業教育教學支撐體系。
1.1 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必要性
2017年全國執行新高考方案,英語不再進行統一考試,改為社會考試。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質疑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必要性。
世界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英孚教育”網絡教育負責人比爾·菲舍說:“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競爭,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大在英語培訓方面的投資,培養出大量能用英語在國際市場上交流的畢業生。”我國本是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我國教育必當肩負起提高全民素質的重任,而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職業院校,必定不能弱化英語教學。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根據社會就業趨勢和用人需求,培養掌握一種或多種技能的學生。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約7 000萬產業工人中只有1/3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6%,高級工占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改變這一現狀的唯一途徑,而英語教學正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1.2 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一直以來沿襲中學模式,以筆試形式測試學生對英語句法、語法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和學生均以考試作為學習目的,學習內容與生活脫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
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差,沒有恰當的學習方法,學習積極性不高,基礎薄弱,對英語課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從我校近3年來“三校生”參加高校招生情況看,英語考試總分150分,85%的人成績不足50分。面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家長對職業教育質量不滿等現狀,改革當前英語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學生只有感受到其文化魅力和語言魅力,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只有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實用性,才能努力探索。
2.1 適時革新教師教學理念是基礎
要改變當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現狀,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任何教學改革最終都得通過組織課堂教學的教師來落實。英語教師必須將傳統以講授語言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為以語言知識為載體,強化學生科學知識、人文素養、科學素質和為人處世能力,引導他們體會所學內容中包含的文化、情感、價值取向,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其語言水平。
其次,教師要創新教育內容。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讓學生用所學語言進行會話交流。學生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會努力把所學單詞、句子以及特定場景下的應答方式從記憶中調出來,反復運用,久而久之,知識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鞏固,知識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最后,教師必須把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最終目的,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課上課下經常與學生交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鼓勵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和個人努力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為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調整課程設置是必然
以“寬基礎,多模塊”為宗旨的職業學校課程設置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文化基礎課旨在加強學生文化基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后階段接受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基礎。職業教育中,文化基礎課所占課時較少,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文化基礎課,糾正偏科思想,認識到英語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基于對社會的了解和人生經驗,通過實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基礎知識學習對綜合素質提升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學生走向社會后面臨深造、職稱評定、勞務輸出等,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英語也是一個硬條件。
(2)打破傳統模式,實施多層次英語教學模式。職業學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學習基礎不同,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大困難:講得太深學生難以理解,課堂上除了玩手機、睡覺外無事可干;講得太淺學生收獲甚微,從而質疑開設英語課程的必要性。
另外,職業學校一個年級往往有很多專業,大多數采用統一的英語教材,講授內容與專業聯系不緊密,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實施分層次走班制教學,開展應對“三校生”考試層次、普通中專層次、基礎實用層次的英語教學,還可開展專業英語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基礎、所學專業和就業意向自主選擇。這能充分滿足不同學生對英語的需求,同時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性,真正讓每一位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不再是掌握“應該知道的知識”,而是獲取“需要知道的知識”。
(3)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改變學生單純為了考試而學習英語的現狀,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主動進行思考和探索。
課前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置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利用網絡等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提高學習興趣,身臨其境感悟語言的意義。
課堂上,教師改變重復灌輸語法和詞匯的做法,設計與生活有關的語言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通過成果展示、匯報演出等方式體驗、鞏固、強化所學知識。這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參與活動,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另外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舉辦英語朗誦比賽、英文歌曲演唱比賽、應用文寫作比賽、演講比賽和英語情境劇表演等,有的放矢地提升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還可定期組織學生自辦英文板報,包括黑板報、手抄報、電子報等,選擇學生熟悉的材料,配合教學,突出主題,內容可涵蓋生活故事、常用語集錦、名人小傳、國外風俗人情等,以此為學生提供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
(4)調整教學方法,強化課堂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變獨白式、說教式教學為交流式、對話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在平等、互信基礎上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了解其情感需求和思維模式,尊重其人格、信任其行為,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充分參與課堂活動,真正達到建構知識的目的。
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不僅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學生情感,尤其要注重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性話語比理論性話語更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發音純正,教態大方,語言幽默風趣、富有感情色彩,學生就會被其感染,激發學習欲望。教師用巧妙設置的情境調動學生存儲在大腦深處的詞匯句型,引導其學會在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語音、語調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還要傾注自己的情感和心血,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通過眼神、手勢、表情等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另外,課堂上要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態,對自己潛能開發充滿信心,激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2.3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課堂上教師必須運用工具、媒體或設備來傳遞信息,傳統的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學模式,難以從視覺、聽覺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且課堂信息量極其有限。英語教學不應只是單純傳授語言知識,還肩負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綜合素質的重任。為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恰當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如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視頻、投影儀、語音室等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自覺地去看、去聽、去說,融入教師設置的特定語言環境中,體驗異國風俗、生活等,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改變傳統評價體系,確保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手段,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價只有弱化理論教學,強調實際應用,才能真正做到以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達到學以致用、為用而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兼具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筆者教學中運用的評價體系以學生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的態度、主動性、效果為主要依據,以口語為主、筆試為輔,同時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學生實際能力提高為目的,淡化成績,強化能力訓練,采用多元化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學有所得。
(1)知識技能以筆試方式評價,包括課前知識搜集、課堂測試、單元測驗、課后作業和期末考試等項,占總評成績的30%。(2)過程態度從學生預習廣度和深度、課堂合作交流積極程度、討論匯報效度、質疑反思、個人成長記錄等方面評價。盡可能采用鼓勵、肯定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努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其積極主動思考、合作學習。以口語方式評價,占總評成績的40%。(3)強化學生自評和互評,以此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找到差距,總結經驗,共同進步。這一項占總評成績的10%。(4)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英語比賽及活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將課堂所學英語知識靈活運用于日常生活。這一項占總評成績的20%。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源源不斷輸送有用人才、培養合格勞動力的重任,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必須順應潮流,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最終目的。教師只有及時了解社會需求,盡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注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培養,才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實用型人才。
G420
A
1671-1246(2017)15-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