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韓坤,王國祥,高宗華
(濱州醫學院,山東煙臺264003)
構建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劉衛東,韓坤,王國祥,高宗華*
(濱州醫學院,山東煙臺264003)
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歷程的研究總結,構建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評估;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醫學院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教育質量的關注日益強烈,如何提高和保障高等教育質量成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題。但由于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高等教育質量觀等不同,使不同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用于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和高等教育持續發展。世界各國開展高等教育評估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1]:一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政府、高校、社會協調型,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間主導型,三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教育評估理論的發展和各國評估制度的建立對我國建立和完善評估體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高等學校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擴大高等學校在招生、教學、科研經費使用和任免干部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這種“放權”為高校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及時自主調整科系和專業結構,在辦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決定》還明確提出要對教育進行評價,并第一次明確使用了“高等學校辦學水平評估”這一詞語,首次提出了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對高等教育進行評估的要求。從此,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開始逐步由單一的政府主管部門的集權化控制管理走向以政府評估為主導、高校教育質量監控為主體、社會機構積極參與評估的新格局。
1990年,在有關研究和試點的基礎上,原國家教委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對高等教育評估的性質、目的、任務、指導思想和基本形式做了明確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高等教育評估的法規性文件[2]。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致力于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國國情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的宏觀監控體系,建立了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評估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4條規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44條規定,“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由其組織的評估”。至此,高等教育評估的地位得到了法律保障。自1994至2002年先后對1976年以來新建的院校進行了評估。
2003年,建立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被提上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議事日程。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完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與保障機制”,要“健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咨詢機構,實行以五年為一周期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還要求“規范和改進學科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逐步建立與人才資格認證和職業準入制度掛鉤的專業評估制度。建立教學狀態數據統計分析和定期發布制度”,從此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3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對全國592所普通高等學校進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正式啟動了五年一輪的高等學校本科工作水平評估,確立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制訂了包括學校辦學指導思想、教學經費、師資隊伍、教學管理等指標為主要內容的評估方案。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共評估了589所高校[3]。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也是中國開展規模最廣、歷時時間最長、促進作用最大、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次周期性高等院校評估。
在2008年首輪評估即將結束時,教育部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教學評估工作的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加強分類指導,統籌院校評估及專業認證,豐富評估手段,規范評估行為,不斷提高評估專業化水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號),對新一輪高校教學評估做出了全面規定,明確了評估的意義: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評估是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意見對新時期國家教育評估制度進行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即“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與評估、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和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政府、高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審核評估自2014年進行,評估對象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合格”及以上結論的高校。
教育評估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歷程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十年的教育評估也實現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屬于政府主導型[1],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導、學校自評、專家與師生共同參與的評估制度,有效保證了高等教育質量,為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對于確立教學中心地位,加大中央、各級地方政府和高校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促進高校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合理定位和構建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時期進行的審核評估更加突出內涵建設,突出特色發展,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是典型的等級化評估[3],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與不合格4個等次,審核評估采用形成性評價,更加注重學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
濱州醫學院為省屬高等醫藥院校,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教學工作,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堅持“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全面提高”的理念,構建以評估為核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4],即以周期性的外部評估為主導,常規性的內部評估為主體,外部評估與內部評估有機結合的保障體系。學校內部構建“以專業評估為基礎、課程評估為核心、教學條件評估為保障、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為根本、學生水平綜合評估為目標的評估框架,建立和完善評估制度和標準,有效保證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及教學工作正常有效運行,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2.1 科學設置教學質量管理機構
學校成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領導小組、教學委員會和教學專家督導組,設立了教學質量監控中心(處),對全校的教學質量監控工作進行策劃、組織、指導、協調、監督與評價,各院(系)建立了相應的二級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專家組。
2.2 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
(1)學校重視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建設,先后制訂和完善了教學工作規范、校院(系)兩級教學質量監控管理辦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辦法、教學督導專家組工作條例、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教學事故認定和處理辦法、臨床教學規范和臨床教學質量監控暫行辦法、考試工作管理規定和學生課程成績評定及管理辦法、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并且根據這些制度和標準加強對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規范。
(2)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教學質量的最終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基本要求、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內容。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要求以及學校辦學宗旨和目標進行制(修)訂。
(3)制訂教學大綱,明確教學項目的質量標準[5]。教學大綱是每一項教學項目的質量標準,也是衡量教授此教學項目的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此項目的學生所應該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的標準。因此,教學大綱是教學過程中進行質量控制的關鍵性標準,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
(4)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明確授課質量標準。教師是學校教學過程中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可控因素。目前,抓教學質量主要從這方面下功夫,通過加強教師培訓,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使教師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來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2.3 校內評估的基本做法
2.3.1 完善專業評估制度,建立健全專業保障體系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基本要求、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內容。例如,我校制訂了《濱州醫學院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包括指導思想、師資隊伍、教學基本設施、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教學效果、專業特色7個一級指標和32個觀測點,學校分別于2006、2010、2014年對本科專業進行了評估。通過專業評估并結合醫學類專業認證,極大地促進了專業建設總體水平的提升。
2.3.2 制定課程評估制度,強化課程的分類建設高等教育主要是專業教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主要通過課程學習來提高自己。課程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元,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對課程的評估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為此,我校制訂了《濱州醫學院課程評估指標體系與等級標準》,主要從課程基本建設、師資隊伍、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與水平、實踐教學與改革等方面進行評估,包含14個一級指標和52個觀測點。對課程進行分類(校級精品課程、校級優秀課程、校級優秀課程籌建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加強建設。
2.3.3 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6]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督導專家、教師同行和領導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制度。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內容主要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評價手段和教學效果等。
2.3.4 強化學生水平綜合評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校制訂了《濱州醫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每學年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學習素質和拓展性素質)進行測評,將綜合測評成績作為評優評先、推薦畢業生就業等的重要依據。
2.3.5 常規檢查規范化,保證教學有序進行(1)教學檢查制度。堅持每學期實施期初、期中、期末3次教學工作檢查制度。期初重點對教師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計劃制訂等進行監督與調控,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的一致性、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合理性等。期中重點檢查教師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和教學質量。期末重點檢查教師教學計劃的完成情況以及考試命題、閱卷和試卷分析質量等。(2)臨床教學基地評估制度。制訂《濱州醫學院臨床教學基地水平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設置教學地位、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實施與管理、教學改革與成果、教育教學質量、參加學校活動與落實措施7個評估項目,28個評估指標(一般指標15項、核心指標13項)。定期組織專家組,對各教學基地進行評估,從中遴選優秀基地進行表彰,對在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3)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評估制度。學校修訂完善了《濱州醫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管理辦法》,對指導教師的遴選、學生選題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及答辯、論文質量評價等做了明確規定,規范了程序、明確了質量標準和監控措施。建立激勵機制,開展優秀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評獎工作,提高了師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積極性。
學校內部構建以評估為核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首先,學校辦學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質量意識和人才培養觀念進一步增強,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主體地位更加牢固;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育人為根本的思想觀念,確立了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其次,學校主動接受外部評估,通過接受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審核評估、臨床專業認證等,對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全面檢驗。學校2006年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3年臨床醫學專業以“6年完全認證”通過教育部認證。制定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與評價制度,通過對用人單位、家長、學生的調查分析,利用中介組織對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了解本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及社會聲譽。再次,二級院(系)都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子系統,結合學院具體情況開展教學評估以及日常教學質量監控工作。人才培養質量是立校之本,教育評估是保證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1]吳啟迪.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教育發展研究,2009(3):38-41.
[2]楊曉江.試論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建立[J].云南教育,2002(24):69-73.
[3]吳巖.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陳然,李大勝.以教學評估為核心構建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J].高等農業教育,2013(3):81-84.
[5]丁曉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尹寧偉,廖飛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黑龍江教育,2008(1):154-156.
(*通訊作者:高宗華)
G640
A
1671-1246(2017)14-0001-03
山東省2012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立項課題(2012374);2014年山東省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項目(LCY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