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燕,姚嬌娜,黃龍斌,鄒山丹
(綏化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丁曉燕,姚嬌娜,黃龍斌,鄒山丹
(綏化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傳承祖國文化精髓,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肩負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現代社會建設的艱巨任務。圍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開展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從客觀科學的角度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課堂教育;傳統文化;中國;思想道德
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燦爛歷史的證明,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非凡,同時這也是現代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從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入手分析,期望借此明確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方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
當代大學生擁有良好的物質和生活條件,處于多元價值取向的環境中,傳統文化對其影響遠沒有他們父輩所受的大,但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備受大學生認可。相關調查顯示,只有14.1%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較高,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缺乏,這種狀況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十分不利,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缺失,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教育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獲取途徑極為廣泛,但大學生主要是以課堂教育為主,語文課與歷史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改革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增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但受多元文化環境影響,網絡事物轉移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外加一些夸張的歷史題材影視劇扭曲歷史真相,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目前,大學生中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感興趣的還是比較多的,只有少數大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缺乏認知。應引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使其能夠自覺接受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我們可以從各種文化典籍和歷史知識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大小,與其所受的語文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戲曲文化已經不再受大多數年輕人喜愛。新的時尚藝術形式更符合年輕人的要求,多元化社會促使大學生心理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特征。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是大學生未能將這種興趣有效的與自身發展結合起來,造成了興趣空置。為了扭轉傳統文化發展頹勢,我國積極倡導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大學人文教育,旨在提升大學生素質。
人民是文化形式的主要載體,民眾的關注才能讓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從基層群眾入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批判。傳統文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基石,與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息息相關。現代化文明建設要做到兩個文明兼顧,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傳統文化是我國代代相傳,經歷了幾千年歷史沉淀的精髓,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發展有中國本土文化氣息的現代化文明。大學生人文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對歷史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借鑒歷史教育經驗,重視傳統文化熏陶,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認可。我們應重視在課堂教育中加入民族性文化教育,讓大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懂得尊重民族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歷史文化是我們祖先偉大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我們有必要、有義務讓大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風氣,提升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
當前社會文化氛圍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歷史教育缺乏大眾性,不能滿足社會環境發展需要。針對歷史教育現狀,很多學校存在著教育問題:學校歷史教育談得多,而社會歷史教育談得少;實踐問題談得多,理論問題談得少;中小學歷史教育談得多,而其他層面歷史教育又是空白。因此,歷史教育改革十分迫切。我們應逐步加快中學歷史教育教材改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其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將歷史更加真實、生動的展現出來,而不是進行簡單的教材內容壓縮或增加。教育應從教育對象學習特點、思維特點、時代要求出發,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發展,利用更多的歷史實物材料和技術完成改革,貫徹落實歷史教育目標,完成教書育人的偉大歷史任務。設立歷史專項教育課題研究項目,要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統的合作分工,加快歷史教育制度化建設。
加強制度建設,利用制度輔助傳統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延續。我國長期以來對人文科學成果和自然科學成果重視程度不一,缺乏人文知識普及貢獻方面的獎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文工作者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造成了社會文化氛圍的壓抑。我們可以考慮設立傳統文化普及專項基金獎勵,將其與科研成果同等視之,認同傳統文化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尊重其普及成果。要為普及成果質量提供制度保障,實現有效的評估管理,重視傳統文化生存狀態。為傳統文化宣傳和普及者,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保障,使其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到傳統文化創新和研究工作。
社會傳統文化宣傳應充分利用電視、電影和報紙等傳媒手段,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知識宣傳和教育,提升人民文化素質。媒體要重視社會責任,建立有效的文化界監督和批評機制。
單純的經濟型和技術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文明發展要求當代大學生具有綜合全面的文化知識,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因此,應加強培養塑造綜合性人才。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驕傲,每個大學生都必須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努力學習人文知識,掌握傳統文化精髓,努力成為道德品質高、知識技能過硬的綜合型人才,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1] 游富英,劉妍,李欣.理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程度的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12):112-113.
[2] 魯曉松.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與構建[D].錦州:渤海大學,2012.
[3] 何家義.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大學生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03):180-181.
[4] 李建平,汪斌,陳龍.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及路徑研究——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9):117-118.
[5] 牛曉晗.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教學探析[J].英語廣場,2017,(10):92-93.
[6] 劉笑菊.傳統文化與高校黨課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05):67-68.
[7] 王安邦,陳愛梅,朱香霖.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J].學理論,2016,(12):50-51.
[8] 崔曉燕.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融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7,(17):77-78.
[9] 高宏濤.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7,(09):41-42.
[10] 劉廣豐.淺談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58-59.
Collegestudents’cogni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DING Xiao-yan, YAO Jiao-na, HUANG Long-bin, ZOU Shan-da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the motherland’s cultur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special group i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arduous task of inheri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were conducted, and releva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lassroom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Ideological and morality
G641
A
1674-8646(2017)22-0078-02
2017-09-10
中國當代高校青年文化研究Unpysct20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