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力
主持人
陳雨亭
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學博士,天津市高中新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工程”專家組成員,天津市特色高中評審、咨詢專家組成員。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著有《教師研究中的自傳研究方法》。

卿素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博士。曾擔任中國教科院駐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專家組組長,合作指導的《卓越課堂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參與主持國家重點課題、教育部重點項目、中國教科院課題研究等2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專著5部。在區域教育改革、科研興校、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評價等研究領域頗有影響力。

核心要點:
1.職業情懷
教師職業倦怠一直是困擾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為什么會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其實是各行業的普遍現象,但教師職業倦怠有何不同?教師職業的價值感究竟從何處獲取?我們怎樣建構一個持續不斷的教師“自我成就”系統,從而給教師安上動力不竭的“發動機”?我們如何從應對職業倦怠走向主動建構教師的職業幸福,幫助教師建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2.學科素養
教師可以被大致分為兩類——“為素養而教”與“為分數而教”,他們的區別是什么?為了獲得長期的“教學價值”,或者是“分數”,怎么樣去建構一個穩定的、可靠的、階梯式的支持系統?每一個學科都蘊含著無數的“秘密”,或者說“核心法則”,一旦掌握了這些“核心”學科素養,教師的教學就將“呼風喚雨”,所謂名師大家正是因為他們多多少少獲得了一些這樣的“核心秘密”。
3.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目標清晰明確”是教師規劃自我專業發展和學校規劃教師校本研修的起點,但設計教學目標為什么常常不能到位?當下流行的很多所謂的教學模式其實稱之為“教學流程”更合適,如何設計能幫助學生自己煉制知識的教學流程?如何設計穩定的、長期使用的學習工具?
4.歸納研究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如何建立一套教育教學反思機制,讓自己的教學效能不斷改進?我們如何開展基于實踐的“小課題研究”?我們如何做課堂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