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中規律教學是難點,物理的概念和規律是將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的一定的本質經驗的總結,是物理學習的重要手段,規律教學有著較高的抽象性,是一項較難摸索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物理 規律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25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內在聯系,提示了事物的物理運動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所遵循的過程。物理規律是物理理論的基礎,它與相關的物理概念一起構成了邏輯上和諧的知識體系,即物理理論。物理規律教學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因此,要抓好物理規律的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效率的關鍵。
一、物理規律的特點
一般而言,物理規律有3個顯著的特點:
1.物理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內在聯系。既然物理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它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意去創造規律。也就是說,人們只能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觀察實踐去發現規律,而不能憑主觀意志去創造規律。人類在物理學研究中,一般應用實驗歸納法和理論演繹法兩種有效的途徑發現物理規律。
2.物理規律反映有關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物理規律實質上是揭示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物理規律的掌握就是在物理概念形成基礎上的理性認識過程。一般情況下,物理規律既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數字關系式或圖像表述。但無論采用哪種表達方式,其中都涉及有關物理概念,同時決定了在物理運動過程中有關概念的必然聯系。例如,牛頓第二定律涉及力、質量和加速度3個物理概念,在物質的運動過程中,牛頓第二定律提示了質量為m的質點受到力F的作用,必然產生加速度a的規律。
3.物理規律具有一定的條件和近似性。人們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或在一定的條件下研究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因而,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圍或在一定和條件下接近并發現其中的物理規律。這就決定了物理規律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物理規律具有近似性,是由于人們在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對復雜問題的處理總是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對問題做適當簡化之后才能找到其中的內在聯系,發現物理規律。例如,牛頓第一定律中“物體不受摩擦力,小車就永遠運動下去,且速度保持不變”的推論,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沒有摩擦力的理想運動的例子,只是在摩擦力足夠小的情況下才可認為物體不受摩擦力。
二、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
物理規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以及有關物理量間的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教學中,必須將原來分散學習的有關概念綜合起來。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與新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此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物理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為基礎。
三、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規律現象或物理過程的變化規律的,而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
四、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是互相關聯的,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例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在雖然有聯系,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
五、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解釋有關物理現象
對于重要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學生靈活應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在新的教學要求中,不要求學生解決復雜的問題,但是,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一些有關物理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學到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好物理規律。我們還必須認清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初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生的感性知識不多。初中物理規律的教學,多數是從事實出發經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他們在學習物理規律時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為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2.相關知識的準備不足。物理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前面學習的知識要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后面的學習要充分利用前面的準備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特別是物理規律的教學必然聯系到以前學過的物理知識。如果前面的知識準備不夠,就會給物理規律的學習帶來困難。如果研究“物體浮沉條件”時,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條件、壓力和壓強、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等。如果在某一環節恥準備不足,就會對這一規律的學習產生困難。
3.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觀念的干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有的是正確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還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對規律的學習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如學生在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上會有“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力就不會運動”這樣的錯誤,這就給學生正確理解運動和力的關系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總之,我認為物理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勇于創新,敢于試驗,大膽改革,才能不斷地提高物理規律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