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勇
【摘 要】建設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是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怎樣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開放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這就說明了語文教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放性教學尤其必要,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開放性教學的意義,挖掘開放性因素,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開放式教學要求擴展教學內容
由單一的課本知識延伸、擴展到課外閱讀。據統計:在學生掌握知識總量中,課本知識約占35%是知識的核心部分;課外知識占約65%知識的外圍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與“博”是知識大廈縱橫兩部分的構件,是知識的最佳結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出現“通才取勝”的局面。所謂“通才”,是具有一、二門專業知識,而又知識面廣博、基礎扎實的人。美國曾對1311的論文、成果、晉級等方面情況作了五年調查,發現很少有人是僅僅精通一門專業的“人才”,而多數是以博取勝的。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博士指出:知識面窄是我國青年的一大缺點。學生在多讀多寫和多向評價過程中,他們感到輕松、自然、有趣、和諧,精神壓力消除了,心理狀態改善了,就能變“苦”為“樂”,變“難”為“易”,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學生語文積累豐富,語文素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閱讀和寫作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轉化“差生”時曾經說過的:“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思維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經用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個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寫作范圍。”
中學語文教材是語文信息的載體,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內容,它的綜合性很強,不僅涉及社會、經濟、人文等因素,也與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密切聯系。盡管這幾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語文教材在目前還是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發展的空間。如此這些,要求我們在教學實際中,應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開放性。我們知道,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應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跳出教材,對教材做靈活變通、或重組或增加或刪補,還可以選取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如冰心、朱自清、老舍等著名學者的文章。還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如韓寒、賈平凹、王安憶等的作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語文的教學面,開闊語文的教學視野,這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個性。
二、靈活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離不開手段的現代化。中學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遠,跨越國度等原因,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單調乏味,學生很難在短時間里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這又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在此有所突破,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課文。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要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和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利弊,“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現代化教學手段為語文教學添翅插翼。利用多媒體演繹,課堂教學直觀化;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化;利用電腦網絡,開啟課堂教學數字化。
結合課本內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脫離生活的知識,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腳點的知識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語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來往、公文寫作、學習都離不開語文,所以把語文知識在課堂基礎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對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讀報、朗誦、演講等活動。并積極要學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感悟語文的地方,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尋覓知識,體驗生活,引導他們在開放的大課堂中閱讀、觀察和寫作,從而拓展他們的思路,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自我實踐的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尤其學習寫作的時候,這種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的方式,對于學生收集素材、組織語言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模式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課堂教學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后、在生活中對于語文知識的積累,因此,我們提出把課堂拓展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感情。比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一堂內容時,課堂上提到的“卷云”、“卷積云”或“高積云”這些名詞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陌生的,而且由于云狀是不斷變化的,靠語言描述很難有更好的效果。這時候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天氣條件,讓學生自己去露天里觀看,由教師指導也可以,由學生跟有經驗的老人交流詢問也可以,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走訪氣象臺、設立氣象學專業課程的學校等等,通過實地的咨詢、調查,最終掌握云與天氣的關系。學習“兩小兒辯日”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先讓學生自己去仔細觀察早晨與中午太陽在形狀、顏色、溫度上的差別,自己先揣摩,然后查閱資料,最后再有教師講解。這樣把課堂挪到實踐中,讓學生一方面可以學到知識,另一方面還鍛煉了與人交流、查閱資料、記錄等很多方面的能力。
四、開放作業模式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新課標下的作業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設計要體現更多的合作性,“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自主性作業,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選擇、參與作業內容的設計,自己設計學習思路,搜集與所學知識有關的信息材料等,這類作業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教師在開放性作業的設計中,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作業,這樣既能使學生帶著愉悅的情感體驗完成作業,又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發展。例如,學完《水調歌頭》一課后,設計這樣的作業:為《水調歌頭》選配樂曲,并練習配樂朗誦。
總之,由傳統的教學向現代教學轉變,由封閉的教學向開放的教學轉變,不但是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更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語文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開拓語文教學的新途徑,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出開放性社會所需的開拓創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