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梅
摘要:目的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中醫學稱“風瘙癢”。觀察分析自擬首烏龍牡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46例臨床療效。方法 選起本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46例老年性皮膚瘙癢患者采用自擬首烏龍牡湯治療。結果 治愈31例,顯效12例,未愈3例。結論 自擬首烏龍牡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療效顯著。
關鍵詞:老年性皮膚瘙癢;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063-01
老年性皮膚瘙癢為一種先是皮膚劇癢,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膚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等皮損的常見皮膚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瘙癢呈陣發性,以晚間尤甚,其發病原因多是肝腎陰虛而生風生燥,燥熱灼陰,肌膚失養,故見皮膚干燥,糠秕狀鱗屑;風熱之邪相搏在肌膚,則作瘙癢。自2013年以來筆者采用自擬首烏龍牡湯治療本病4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治46例均為本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門診病人,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4±3.25)歲,病程最短1月,最長17a,本組有13例伴有肝膽疾患。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老年性皮膚瘙癢的診斷標準制定。癥狀:皮膚干燥,糠秕狀鱗屑較多,抓痕明顯,搔破后結有血痂。日久可有色素沉著、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部位:以軀干為常見,其次在脛前和上肢。脈象細數或沉細。苔薄白或少苔,舌質紅,微絳多有裂紋。
1.3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首烏龍牡湯作為基礎方,隨癥加減。每日1劑,將中藥煎藥3遍后混合服用得到藥汁共1000mL,分早晚每次服用藥汁500mL左右,4周1療程,8周統計療效。基本方為炙首烏、干地黃、淮山藥、生龍骨、生牡蠣各15 g,黃柏、五味子各6 g,菟絲子、女貞子、山茱萸、當歸、茯苓各12 g。加減法:伴有肝膽疾患加茵陳蒿、金錢草、郁金各12 g;頭昏、目澀加枸杞 、菊花各10 g;口渴多飲加玄參、石斛各10 g;夜尿多加益智仁、金櫻子各12 g;瘙癢劇烈加苦參、刺蒺藜各12 g;畏寒怕冷加淫羊藿12 g,巴戟肉10 g;失眠多夢加夜交藤12 g,炒棗仁10 g
2 療效標準
治愈:癢感消除,皮損消失;顯效:癢感顯著減輕,皮損大部分消失;未愈:癢感減輕,但未完全控制。
3 治療結果
46例患者中,治愈31例;顯效12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為93.47%。
4 病案舉例
張某,男,68歲,務農。2015年6月初診,感軀干皮膚瘙癢3月余,曾服用過氯雷他定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強的松等治療,癢感并未控制。檢查:軀干部可見線狀抓痕,皮膚干燥,并有少許糠秕狀脫屑和血痂。伴頭昏目澀,口渴思飲,眠差,二便正常,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數。證屬肝腎陰虛、血虛風燥。治以滋養肝腎、潤膚止癢:炙首烏、干地黃、生龍骨、生牡蠣各15 g,女貞子、當歸、山茱萸、茯苓、刺蒺藜各12 g,枸杞、菊花、玄參各10 g,五味子、生甘草各6 g。服上方5劑后癢感明顯減輕,上方再進8劑而痊愈。隨訪1年未發。
5 體會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其發病原因多是肝腎陰虛而生風生燥,燥熱灼陰,肌膚失養,故見皮膚干燥,糠秕狀鱗屑;風熱之邪相搏在肌膚,則作瘙癢。方用炙首烏、干地黃、女貞子、山茱萸、黃柏之類滋養肝腎,輔以生龍骨、生牡蠣平肝祛風,菟絲子補腎,五味子養心安神,茯苓、淮山藥健脾化濕,當歸養血。諸藥合用滋養肝腎、養血潤燥驅風,邪去正復,癢感自除。
參考文獻:
[1]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收稿日期: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