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綺雯

摘要:目的 探究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婦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3年10月—2016年6月在本院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98例,隨機分為2組,各49例。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實施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前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差異顯著(P<0.05)。結論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婦科手術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在臨床應用中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婦科手術;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109-03
婦科手術是臨床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的手術方法,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加之婦科疾病多涉及生殖系統,部分患者因對自身疾病了解不足及對手術的恐懼,導致患者心理壓力較大,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1]。臨床實踐發現,負性情緒將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恢復。有學者認為,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有助于加快患者預后恢復進程[2~3]。目前臨床常采用西醫護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選擇在本院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婦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6年6月98例在本院實施婦科手術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9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33.26±2.49)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5例,宮頸癌8例,卵巢腫瘤9例,子宮內膜癌17例。對照組49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3.09±2.44)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4例,宮頸癌10例,卵巢腫瘤11例,子宮內膜癌14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治療;無心腦血管及嚴重的肝腎疾病患者。統計學比較2組患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通過了解患者具體想法,對有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開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告知患者疾病基礎知識、治療流程及術后并發癥預防方法,以便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完成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常規檢查,護理人員在術前引導患者清潔腸道,同時給予患者穴位按摩,如取心俞、內關及三陰交穴按摩,每個穴位按摩15 min,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使患者保持愉快平穩的情緒。(3)術后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平臥6 h,并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對疼痛明顯的患者,采取看電視、聽音樂等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護理人員叮囑患者術后需禁食6 h,并告知患者合理的飲食方式,如少食多餐、多食水果蔬菜,不宜過飽,切勿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睡前給予適量的牛奶、核桃等安神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精神及體力情況。(4)因患者術后機體受到創傷,容易因腸腑氣機失調引起出現腸管損傷、腹痛腹脹等并發癥發生。護理人員術后對患者穴位(如內關穴、三里穴等)進行適量的按摩,并用艾條輔助施治。并給予患者拔罐、針灸等中醫治方式,對改善患者病情有積極的作用。
1.3 觀察指標 以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為標準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進行評估[4]。SAS、SDS均有2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無抑郁或者焦慮癥狀:<59分;輕度抑郁或者焦慮癥狀:60~69分;中度抑郁或者焦慮癥狀:70~79分;重度抑郁或者焦慮癥狀:>79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心理狀況越差。比較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發放調查問卷,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狀況 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況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有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0.36±5.3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76±4.98)分,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為有機統一整體[5]。若體內某個臟腑發生功能障礙或者失調,將累及其他臟腑,嚴重時可累及全身,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6]。因此,臨床治療患者在對癥下藥的同時,需對患者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身體調理。因婦科手術的特殊性,患者在承受自身疾病時,容易發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極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7]。有學者認為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具有副作用小、方便有效等優點,能針對患者圍手術期有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實施針對性的中醫護理,有利于患者安全平穩的度過圍術期[8~9]。
本研究分析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婦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護理前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相比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表明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在術前告知患者自身疾病的基礎知識及手術流程,并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積極性。護理人員于術前給予患者適量的穴位按摩,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中醫認為藥食同源,兩者均有四氣五味的性能,良好的飲食護理對患者病情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飲食調理,并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前給予適量的安神食物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精神及體力情況。術后給予患者針灸、按摩、拔罐等中醫傳統治療方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神經系統功能,同時能調和氣血、排毒健體[10]。由此可見,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能有效改善患者自身技能、增強體質、穩定患者情緒,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顯著降低患者腹痛腹脹、腸管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并能有效減輕患者病痛,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婦科手術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助于患者預后恢復,在臨床應用中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柴瑞芬,劉志敏,葛璐.婦科手術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對腸道真菌感染的影響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3):3086-3088.
[2]趙凌燕.婦科手術聯合疝修補中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的應用及其護理效果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01):73-75.
[3]胡冰,劉明興.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患者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6,25(08):1641-1644.
[4]史蘭輝,張玉珍,劉鳳,等.中醫特色護理輔助臨床護理路徑對下肢丹毒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5):1695-1700.
[5]廖春容.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結合中醫特色護理在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圍術期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20):2516-2518.
[6]陳燕梅,李新紅.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6,29(01):122-124.
[7]李廷坤,呂帥國,汪蕾,等.芬太尼全身麻醉術中應用地佐辛對行婦科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和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01):101-102.
[8]陶粉華.護理干預對婦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6,42(11):1314-1315.
[9]姜艷麗.綜合性護理措施對婦科手術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09):131.
[10]郭芬.護理目標管理對預防腹腔鏡婦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和促進康復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6,38(03):463-465.
(收稿日期: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