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英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早期先兆流產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本院接診的121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依據治療方案差異分組,對比2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90.16%)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73.33%)高(P<0.05);觀察組用藥后出血停止時間、腰痛與腹痛緩解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予以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同時加強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其安胎效果,該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早期先兆流產;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105-02
早期先兆流產是女性孕期一種常見的病癥,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陰道出血、陰道血塊以及下腹疼痛等癥狀[1,2]。過度勞累、遺傳、母體情緒與孕期感染及病毒等因素均可引起流產。其中勞累是導致早期先兆流產的最常見的原因[3]。西藥治療早期先兆流產是臨床的常規療法,但效果欠佳。本次研究將中藥穴位貼敷輔助用于治療該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接診的121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依據治療方案差異分組,其中60例予以西醫治療設為對照組,其余61例在此基礎上輔以中藥穴位貼敷,設為觀察組。2組年齡范圍在22~40歲,平均(29.5±2.4)歲。孕期6~12周,平均(10.1±1.3)周。2組均符合《婦產科學》早期先兆流產診斷標準[4]。本次對患有影響研究結果病癥的患者排除觀察。2組上述各項資料對比均無差異(P>0.05),具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僅予以西藥治療。每天2次每次肌注20 mg黃體酮針,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 u隔日肌注,每天3次每次服用5 mg葉酸與0.1 g維生素E。
1.2.2 觀察組 西藥用法用量參照對照組。中藥方劑制備:阿膠、艾葉、杜仲、補骨脂各1 g,免煎并兌少量溫開水混勻,微波爐逐漸加溫至熱烊化,調制成膏劑。操作手法:小刮板取適量膏劑抹于患者神闕穴,再用專用的膏藥基材貼片固定,每天貼敷1次,膏藥保留時間為4~8 h。膏藥現配現用,以免放置時間過長影響藥效,神闕穴位皮膚薄嫩,膏劑溫度要適宜以防燙傷;同時免煎制劑易烊化,加熱需低溫,以防烘烤太過膏藥硬結或兌水過多藥效不足等。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
1.3.2 觀察組 予以優質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孕婦心理與情緒不穩定會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而臨床大多患者都對病癥的治療方法、效果以及用藥安全性等都很關注,故用藥前醫護人員應加強宣教,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中藥穴位貼敷的原理、方法、安全性等,以消除其心中顧慮,增強治療信心。幫助患者順利度過懷孕早期,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5]。②貼敷前對患者身體狀況充分評估,觀察有無過敏、嚴重皮膚病與疥瘡等忌貼敷狀況。貼敷時應將患者藥物固定穩妥,防脫落與移位,密切觀察其局部皮膚是否存在瘙癢、灼痛等不適,若有不適應立即停貼敷。抓好貼敷皮膚的清潔,出汗較多者應及時更換貼敷膏劑。同時還應密切監測患者陰道出血與有無妊娠組織排出。若陰道出血量大應即刻報告醫師以對癥處理。觀察患者腹痛時應注意其腹痛位置與性質。③貼敷完畢后用溫水清潔皮膚并拭干,以防皮膚潮濕糜爛,同時觀察貼敷周圍皮膚是否存在瘙癢與紅腫等異常狀況,若出現應及時報告醫生以對癥處理。④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陰道流血停止3~5d后才可下床活動,確保會陰清潔。血熱者應注意病室通風,可予以清熱生津解渴之飲食,以及早晚飲用蜂蜜水以潤腸通便。跌撲損傷者忌食三七、丹參等活血化瘀類藥物,忌隨便應用治傷藥物。腎虛者可食用桑寄生雞蛋湯、杜仲煨豬腎湯等以益氣補腎。飲食注重營養搭配,多食魚肉、水果等益于胎兒生長發育的食物,忌生冷辛辣、綠豆與薏仁等有礙胎兒的食物。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用藥后療效與病癥緩解時間。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6]。①治愈:臨床各種病癥表現均消除,胎兒直至產出均未影響生長發育。②好轉:漏紅明顯減少,兼癥明顯改善,各項身體檢查正常。③無效:流產或胎死腹中。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形式構成,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2組療效對比 見表1。
2.2 用藥后2組病癥緩解時間對比 見表2。
3 討論
中醫將先兆流產歸屬為“胎漏”與“胎動不安”,認為“沖任虛損,胎元不固”乃其主要發病機制。脾腎與氣血虛弱乃是導致孕婦沖任虛損的常見因素。《女科經綸》中認為母體的真氣藏在腎臟,被胎兒所依賴,若母體腎氣不足,則會影響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導致胎動不安,故安胎首先得補腎;同時補腎還可增強母體抗病能力與自我調節功能,使胚胎在母體更安穩。脾乃后天之本,可運化水谷精微生血以促進氣血運行,若脾胃虛弱將引起氣血不足而生流產之憂。
中藥穴位貼敷是借助了穴位給藥與經皮吸收的原理,是在穴位與藥物相互作用下實現治療效果的一種中醫療法。神闕穴處于肚臍正中,其可通五臟六腑,應用中藥穴位貼敷可助患者實現溫補元陽與健脾和胃的功效,現代醫學也證實了中藥完全可經皮膚吸收其藥效。本次方劑中的阿膠可養胎元,艾葉可溫經止血與散寒止痛,杜仲以補骨脂均可固沖任以補腎助陽。4味免煎制劑聯合應用溫開水調制成膏狀并貼敷在神闕穴上,而此處皮膚又較為薄嫩,能使藥物吸收效果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這種貼敷治療方法是將中藥制劑的藥效通過刺激患者穴位與皮膚來實現疏通經絡、行氣安胎、健脾補腎的功效。筆者在藥物治療同時也注重臨床護理干預,加強對患者心理、健康教育與飲食等的護理,使得安胎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臨床予以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同時加強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安胎效果,該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慧紅,楊秀平,言彩蝶,等.神闕穴中藥貼敷輔助治療早期先兆流產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14,37(1):27~28.
[2]張園園.中醫輔助治療早期先兆流產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4):265.
[3]康欣,何貴翔.中醫治療早期先兆流產的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2):363~365.
[4]沈桂琴,陳俊敏.中藥神闕穴貼敷聯合黃體酮對腎虛型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2):85-88.
[5]趙蕓,趙桃月,程靈娟.系統心理護理對先兆流產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學,2012,19(10):1581.
[6]曹寵華,聶清英.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西藥治療早期先兆流產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3):207~208.
(收稿日期: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