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婷
【摘 要】企業是一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起到推動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作用,企業的管理是一門科學的學問,從企業誕生以來,許多人就在如果正確科學地管理企業這一問題上進行探索。現代企業管理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愈加重要。企業規模的擴大,人才的增多,在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將分析現代企業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并就如何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進行探討。
【關鍵詞】企業管理;問題;人才培養;制度
引言
現代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為一個綜合的體系,在企業的內部存在著復雜網絡系統,這也給企業的管理造成了諸多難題,要求相關人員進行全面立體的研究。企業管理是一個企業能夠正常發展的前提,科學化的企業管理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企業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并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使企業能夠真正地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而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一個企業進步的源泉,進行正確的人才培養,能夠使企業煥發生機,保持前進。
一、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常見的問題分析
一個企業內部總是潛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筆者經過細致地研究探訪,歸納出了幾個關鍵問題并進行分析。
1.中下層員工的不公平現象。
在當今社會,不公平現象普遍存在。在各類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在企業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現代企業的中下層員工中,這種現象較為明顯以及普遍。在現代企業中的晉升機會是許多中下層員工辛勤勞動獲得的,但個別人評價關系或不正當手段輕易地得到晉升或待遇的提高,這樣的不公平待遇會極大地打擊中下層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部分員工會因為受到不公正對待選擇去別的企業發展,這種人才流失對于企業也是巨大的損失。因此,便需要中高層員工真正重視企業中的不公平現象,在企業的內部晉升中做到公正公平公開,這對于企業有重要意義。
2.員工的工作經驗問題。
員工的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生產水平,如果員工缺乏工作經驗,不能達到應該達到的工作水平,企業整體的業績無疑會受到嚴重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由于受教育層次和工作時間的差別,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也不盡相同。例如,有部分企業的員工沒有接受高等教育,還有部分員工接受過高等教育,這種差別會影響員工整體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經驗。此外,部分企業員工的流動性較大,這直接導致了員工在上崗前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出現工作失誤也就在所難免。以上種種,都會給現代企業造成不利影響和損失。
3.企業的內部矛盾。
武俠小說中有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企業是一個由內部復雜網絡所組成的一個集合體,可以使是一個小社會。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都有出現矛盾的可能。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也在加劇,在企業內部這種競爭又會被放大,這種競爭直接導致了矛盾的產生。在以上筆者列舉的三對關系中,員工與員工的矛盾是最普遍的。例如,一個團隊里的員工雖然是為了同一個工作目標,但為了更好的工作待遇,團隊內部也會存在競爭關系,便會產生矛盾,剛進入企業的新員工為了較快融入企業通常會向老員工請教,企業也希望老員工能夠幫助新員工,以老帶新,共同進步。但是很多老員工不愿意浪費自己的時間帶新員工,又或者不希望新員工成長較快威脅到自己的位置,新老員工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如果企業中的矛盾得不到解決,企業的工作效率和收益將會受到巨大影響。
4.內部信息溝通不暢。
企業中的各個部門,層次為了協調工作就需要進行內部溝通,而如果溝通渠道被堵塞,部門與部門之間不進行交流,上級與下級之間不能順利傳達意見,企業的前進道路就會布滿障礙。部門之間無法有效地配合,上下級缺乏相互了解,上級不知道下級的工作情況,下級對上級的指示理解不完全,這都會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企業要做到真正信息化,內部溝通暢通無阻,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5.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的不利現象。
許多企業不具備綜合的經營理念,企業在面對出現的機遇和挑戰時,企業往往不能進行綜合性的考量,這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作資源的應用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6.企業文化不合理。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一個企業能夠健康發展的有效推動力。一個企業要具備優秀且符合自身的企業文化,緊跟時代潮流,保持進步。筆者經過調查分析得出,大多數優秀的企業都擁有合理的企業文化,提升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帶動企業的進步。但是,有部分企業曲解了企業文化的含義,因此在網絡上出現了許多搞笑的以企業文化為幌子的“打雞血”式的員工操,口號等,讓人忍俊不禁。這并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不科學的企業文化只能起到嘩眾取寵的效果。在比如有一些企業以加班為榮,鼓勵員工無償加班,甚至以加班時間的長短評價一個員工的業績,這都是對企業文化的誤解。真正的企業文化要在為企業某福利的同時為員工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一味地激勵員工,缺乏正確的引導了配套措施,對于企業的真正發展沒有意義。
7.不具備綜合競爭水平。
一個企業的根本目標是獲得收益,而能否獲得利益和取得利益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企業的綜合競爭水平?;旧?,企業的綜合競爭水平由以下幾個要素決定。成本,衡量一個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在相應的競爭中的標準時企業的成本和銷售額,企業一般會盡一切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人才,人才對一個企業至關重要,是一個企業的重要資源,為了獲得豐富而又高質的人才資源,企業一般會努力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用,讓各種各樣的人才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品牌,品牌效應是無形的,但又是時刻被感知的,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一個真正受到市場認可的品牌有利于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并能夠為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ヂ摼W競爭,現代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互聯網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的經營模式正在逐漸受到認可,企業必須重視網絡的作用,利用好網絡,在經驗管理方面探索與互聯網結合的新模式。服務競爭,優質的服務是企業的商品的延伸,對于一種商品,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購買者都希望能夠得到優質的相應服務。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應該想盡辦法提高服務的質量,讓市場滿意。創新競爭,企業在瞬息萬變又充滿競爭的市場中,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具有創新開拓的精神,注重產品,管理方法,經營理念,相關服務的創新,這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以上所述的幾個關鍵點,都應是企業所關注的,遺憾的是,許多企業在多方面都不具備競爭優勢,這樣的企業會逐漸被市場淘汰。
8.企業管理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存在問題。
在一個法治社會,企業的生產活動也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許多企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不顧國法,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例如受大眾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部分企業采用低質的原材料,在惡劣的生產環境中生產出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食品,這對于整個社會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在企業內部,企業的管理者要制度真正適合企業的,同時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企業制度,引導員工去遵守。部分企業的規定嚴重違反勞動法,應該予以整改。
在規章制度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公正公開,以理服人。企業管理人員要以身作則,既要保證制度的嚴肅性,賞罰分明,又要追求人性管理,真正為員工著想,消磨員工的抗拒心理。很多企業在執行過程中都存在一定問題。
二、現代企業的人才培養探討
1.樹立人才培養理念。
首先,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因此要依據人的身心特點進行管理和培養。這就要求企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更要關懷人才,重視人才。保障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培養。其次,企業要有“雙贏”的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員工培訓,多采用輪崗的機制,給于員工多樣的職業道路選擇。這一方面能夠提升員工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員工感受到企業對自己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能讓企業收獲更多精兵強將。最后,企業要明確人才的種類,培養方向要符合實際需要。企業內存在許多崗位,這些崗位都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技術。企業要根據崗位的要求,將培養與企業需要相對應。
2.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
企業的管理人才的培養要尤其獨特性和針對性。在進行管理人才培養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管理人才要熟知工作內容。在培養時,要明確管理人才的工作內容,不單單是管理人員自己的工作內容,也包括其所要管理的企業其他的人員的大致工作范疇,都要讓管理人員有完整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管理人員和下屬的有效溝通,管理也會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其次,要重視員工的建議。企業管理最要剔除的就是獨斷專行。集體的智慧總是比個人的智慧要強,群策群力才能推動集體發展,作為一個管理者,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任務,更要注重傾聽上下級的意見,科學決策,減少失誤。在培養管理人才時,就要向其灌輸這種思想。最后,要注重強化管理人員的辦事效率。在當代的市場經濟中,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瞬息萬變的形勢,管理人才要加快工作效率,在保證科學決策的同時加快決策速度,搶占市場先機。企業的管理層要做到分秒必爭,把握商機。
3.集體意識的培養。
企業是一個整體,單靠一個人單打獨斗是無法使企業在市場上立足的,因此,在人才培養中,要幫助人才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在理論指導的同時,讓員工多進行團隊工作,豐富員工的團隊合作經驗。
三、結束語
現代企業的管理和人才培養越來越成為一門科學,許多高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說明了整個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中國的市場經濟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迅猛發展,要保持這種良好的勢頭,除了政策的保障外,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必須做好管理工作,加強人才的培養。這對于企業的自我提高至關重要。筆者分析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常見問題,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一定見解,希望能對企業的進步,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兵. 淺談現代企業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及人才培養[J]. 財經界(學術版),2016,(12):128.
[2]蔣亞芳.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分析及處理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12,(14):66.
[3]李洪軍. 論現代企業人才儲備與培養[J]. 財經界(學術版),2009,(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