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賓,武 冰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 150001)
?
學分制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構建
宋龍賓,武 冰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 150001)
德育學分制作為當前高校正在推行的學分制改革的補充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應用價值。它實現了三個統一,即教學制度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培養目標過程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教學方式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研究高校德育學分制的構建,對于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分制;高校;德育工作;構建
1.1 學分構成的組合性
一般來說,理論課學分都是必修學分,具有相對穩定性。實踐課具有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等特點,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是其課程設置的原則。實踐課學分分為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兩部分,必修學分是指大學生按照教學要求而完成的有關思想品德、法律規范、組織紀律、誠信文明、社會公益、勞動衛生的項目而獲得的學分。實踐課選修學分是學生因自主選擇學習的項目而獲得的學分,它傾向于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的考慮。
1.2 德育載體的多樣性
在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中,班集體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但是學分制的改革和推進,打破了這種格局,學生生活園區、學生社團、指導機構、咨詢機構、服務機構以及網絡載體的相繼出現,創新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式。其中,網絡載體主要包括網絡德育主題網站、電子郵件、QQ、MSN、BBS論壇、博客、微信、飛信等平臺。非網絡載體,更多的是從“實”的角度去思考、處理高校學生德育工作。而依托網絡載體開展的網絡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延伸和的與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更多的是從“虛”的角度去思考、處理高校學生德育工作。
1.3 德育評價的科學性
德育學分制實施前,高校德育評價相對于智育、體育的評價而言,要片面、寬松、抽象一些。德育學分制實施后,以具體化、規范化和可視化的一系列評價細則對高校學生的德育整體情況進行了全面、嚴格、具體的評定,評定范圍包括知、情、信、意、行等方面,涉及部門有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機構。具體而言,高校學生德育學分考核由“記實”和“評議”兩部分組成。
工具價值是低層次的德育價值,終極關懷則是高層次的德育價值。工具價值是短期性、被動式,而終極關懷則是長期性、主動式。工具價值不一定就是真實內心的表達,它有可能是外因單獨作用、內因不樂意接受的產物,而終極關懷則是在內因、外因優化作用下生成的。二者有著巨大的差別,可以認為工具價值是終極關懷的最初形態,終極關懷是工具價值的繼承、發展和升華。成功的高校德育必須實現工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有機融合,要反對外顯化、庸俗化,反對實用主義、個人主義和形而上品位,反對以簡單觀察、測定學生德行的做法,由內到外、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將高校德育上升為一種內心信仰和自覺的價值訴求。
外在規范與內化教育脫節。現行高校德育學分制強調各種規范的嚴格遵守,執行過程中,往往依靠政治教育的形式,借助政治權利、意識形態、學校規范強制推行。在具體做法上,往往以各種規范的遵守與否、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為教學目標,無形中造成規范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規范、道德教育即是規范教育的假象與錯覺,從制度上誤導了學生,不利于學生道德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內化教育的形成。
現代倫理學告訴人們,德育規范只是作為一種形式、一個體系、一項制度,是主觀創造的東西,無論它多么完美,都無法與內心的德育意識相比。德育效果不僅表現在道德規范上,還更多地體現在學生自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行為上。高校德育理應實現外在規范和內化教育的有機結合,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和德育的內涵,規范的履行、宣傳要適度以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性,讓他們參與到高校德育中來,從內心去接受德育知識和德育規范。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不是否定高校德育規范,而是否定其只是以“規范”為道德教育的現實。
3.1 轉變德育教學思路,提高構建實效性
高校德育學分制下教學思路的轉變,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正確處理好德育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實現人格社會化教育和人格個性化教育的結合。二是要正確處理好德育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結合。三是要正確處理好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關系,實現理論知識測評和行為表現評定的結合。四是要正確處理工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關系,實現合理價值和理性價值的結合。五要正確處理好外在規范和內化教育的關系,實現被動接受和主動參與的結合。六是要正確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七是要正確處理好德育教育與管理的關系,實現授課教師和輔導教師的結合。
3.2 加強隱性課程建設,提高構建針對性
為做好新時期、新形勢、新問題、新機遇共存下的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建設工作,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顯性德育課程和隱性課程安排的關系,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積極開設、管理和服務好隱形德育課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有意識、無意識心理活動的作用,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科學的道德觀念體系。二是要正確處理好德育制度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的關系,充分發揮德育制度的規范、引導功能。三是要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審美價值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實現高校校園環境的優化。四是要形成正確、科學、積極、向上、健康的高校校園精神形態,不斷提高學生的德性、悟性。
3.3 肯定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構建能動性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次要原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在高校德育學分制構建中,教師、德育規范等是外因,學生是內因。目前高校德育學分制過度強調德育外因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視了德育內因的地位和作用。實踐啟示教師雖然主導著高校德育的教學過程,但是學生卻決定著自己對教師的講授內容的接受與否,主導著德育價值判斷、行為選擇和實踐的內化過程和結果。因此,不能片面強調受教育者即學生的社會責任和對社會的絕對服從,不能否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輕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要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這既包括對社會的責任,也包括對自己的責任。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觀,以學生的切實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承認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將高校德育視為一個主客觀統一、師生互促互進的活動過程。
3.4 健全德育管理體制,提高構建引導性
德育管理旨在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德育目標、育德育人和樹德育風。健全高校德育管理體制,要堅持全面規劃、分工明確、統籌兼顧、協調統一、優化配置和講求效益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德育管理主體上下級即組織與組織的關系、各級組織與德育工作者的關系、德育工作者與學生的關系,出臺更多的細則、規則、規章、制度和政策,形成自下而上、系統全面的德育教育體制。同時,要加強學生管理團隊的建設,建立健全其例會、匯報、考核、獎懲等制度和各項德育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要通過制度的形式進一步明細校黨委和學工部、院黨委和學工辦、班級管理委員會的權利、義務,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要建立健全旨在加強德育教師政治素質、德育觀念、德育理念、德育教育觀建設的制度體系,改進和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內容形式,以形成全面、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新格局。
[1] 杜公卓,樓軍江.大學生德育學分制管理新構想[J].思想理論教育,2016,(01):128-129.
[2] 周中之.論學分制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課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6,(05):142-146.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dit system
SONG Long-bin, WU B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moral credit system is a supplemental form of the current credit system reform in colleges, which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It achieves three reunifications, namely, the unity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system, the unity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cultivating target process, and the unity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ystem;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2016-10-19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研究”(GJD1316028)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龍賓(1980-),男,碩士研究生,講師。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674-8646(2017)01-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