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王婧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衛生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等衛生職業院校的醫療衛生專業建設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和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就國內醫護類專業建設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內容與專業建設思路。
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專業建設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也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
衛生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服務行業產業的基本功能。高等衛生職業院校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遵循衛生職業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以專業建設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經濟轉型發展,為滿足人們群眾的衛生服務需求和健康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有效保障了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于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規定,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主要開設護理學、藥學和醫學相關類專業,明確界定了護理學、藥學、醫學相關類專業在專科層次上屬于高等職業教育范疇。近十年來,全國高等衛生教育護理學、藥學和醫學相關類專業畢業生人數從2005年的22.22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58.87萬人[1],極大地緩解了人民群眾“有病無人醫”的社會矛盾,推動了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快速發展。
盡管我國高等衛生職業教育通過專業建設與改革在醫護技術人員的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效,尤其是2015年國家教育部對高職類專業進行了調整,但是,與社會發展、醫療科學技術進步和衛生健康需求相比,存在專業建設滯后、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等突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專業建設打上“本科”烙印,不符合職業教育特征
以大學科門類進行專業劃分,按學科的特點構建醫藥學體系的專業課程,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訓練。以這種方式進行的專業建設無法與產業形成有效對接,培養出來的大部分人才很難獲得行業企業的認可。
1.2專業設置口徑過窄,學生適應崗位工作能力較弱
有些新專業的設置針對某個職業中的特定技能(比如藥物制劑專業),使得人才培養崗位適應能力低、職業遷移能力弱,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利。
1.3校企合作缺乏紐帶,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不力
盡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仍處在淺層次,醫院、藥廠、科研機構等部門不愿抽出更多的時間、人力和財力與學校合作。工學結合缺失政府主導和政策保障,從社會、學校、企業、學生層面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難以建立。
1.4師資隊伍來源單一,實踐能力“先天不足”
教師是專業建設的實施者和組織者,當前高等衛生職業院校絕大多數教師是由本專業學生轉變而來,基本沒有醫院或企業一線的完整工作經歷,實踐經驗缺乏,實踐能力薄弱,不利于專業建設。
1.5醫療設備成本過高,實訓基地建設層次不齊
實訓基地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沒有實訓基地就難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高等衛生職業院校大部分是由中職學校升格建成,實訓基地建設底子薄,繼續建設資金投入大,導致實訓設施不足,校內基地建設層次不齊,實訓課程無法落到實處。
緊緊圍繞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創新人才,對接產業發展,適應社會、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重點加強護理學、醫學專業(群)建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全面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全面提升高等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程設置體系,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以提高衛生職業領域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多渠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3.1對接崗位任務,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衛生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課程的知識性、實用性和職業性,要結合醫療衛生行業醫生、護士等職業崗位工作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工學結合的內涵要求為框架,兼顧學生的崗位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參照護士、醫師等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的分析,確定學習領域,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通過人文素養課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交流表達能力[2]。通過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突出衛生職業院校的專業特色和培養方向;通過頂崗(跟崗)實習,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綜合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特別是衛生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課程體系設計必須要做到從單項到綜合、簡單到復雜,且有一定的針對性。
3.2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3]
職業教育即就業教育。衛生職業院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校內實訓基地探索以醫療衛生典型工作任務為單元進行專業能力培養,形成專人管理、教師指導的開放式管理模式,使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完成簡單的醫療醫護實踐鍛煉任務,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校外實訓基地重點完成學生頂崗(跟崗)實訓任務,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一般每個專業拓展校外實訓基地3~7個為宜。校外實訓基地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建立校企雙贏的管理運行機制,構建校外實訓基地長期運行的互動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約束機制,實現雙方的深度融合。
3.3突出衛生職業教育特色,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醫療衛生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崗位典型任務為導向,以護士、藥劑師、醫師具體任務為載體,明確相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要求,確定學習領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培養規律,通過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頂崗(跟崗)訓練,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貫穿始終。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使學生將知識內化,達到工學結合的目的,體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衛生職業教育特色。
3.4實施青年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打造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積極實施青年教師能力提升計劃,以“專業教師進醫院,專家學者進課堂”為途徑,著力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通過醫院進修、培訓學習、學位進修、職業考證、醫德建設等途徑培養專任教師;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和課程開發為核心,培養專業骨干教師;以實踐技能過硬、基礎理論扎實、能夠帶領完成醫護衛生類專業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發展為標準,培養引進專業帶頭人。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統籌考慮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和醫院兼職教師的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構建由校內專任教師、醫院兼職教師共同組成的教學團隊。
3.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管的長效機制
以專業建設為龍頭,與當地醫療衛生機構深度合作,共建教學團隊,開展課程建設、技術攻關研究,積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運行機制。優化校內實訓條件,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培育適應衛生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衛生職業院校合作發展理事會或職教集團為核心,建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共同組成的醫療衛生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明確專業定位,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積極與長期合作醫療企業共建實訓基地,校內設立專家工作室,校外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制訂標準與規則,細化工作方案,落實工作任務。
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專業教育,如何做好專業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專業建設[4]。對于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因其專業設置時間短、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等原因,專業建設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要求,因此,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技能型人才是最為關鍵的核心工作。
[1]祎莉娜,郭巖.中國衛生職業教育現狀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11):37-39.
[2]張雷.衛生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信息,2014(9):249-250.
[3]文歷陽.關于發展我國高等衛生職業教育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6):1-3.
[4]楊玉南,周英,陳麗峰,等.構建以工學結合為特征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5):667-668.
G40-03
A
1671-1246(2017)06-0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