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富國,陸遠富,李利生
(遵義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暨基礎藥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 遵義 563000)
藥學類專業“以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為中心”的藥理學教學方法初探
石富國,陸遠富,李利生
(遵義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暨基礎藥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 遵義 563000)
以遵義醫學院藥學類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現狀為例,根據其教學不足之處和遇到的困難,并結合實踐提出藥學類專業“以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為中心”的藥理學教學方法,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藥理學;藥物體內過程;藥物效應;教學方法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在人體或動物體內產生的作用、規律和機制的一門學科。藥理學是生命科學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更是藥學與醫學之間的“紐帶”學科。藥理學研究通過運用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免疫學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有機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等藥學基礎理論知識,闡明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在臨床上的主要適應證、不良反應和禁忌證、藥物的體內過程和用法等[1],因此藥理學課程概念多、難點多、知識點繁雜,是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
我校藥理學課程采用大班理論課、小班實驗課的授課方式,在課堂內外積極采用科研促進教學、探究式學習及滲透式雙語教學等教學方法[2],為培養創新型醫藥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整體上看,筆者發現臨床醫學、檢驗以及影像等醫學相關專業和藥學等相關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相差較大,章節之間跨度大,缺乏藥物效應動力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之間的聯系,針對不同的專業授課只一味強調內容深淺和難度差異,結果導致了不同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對藥理學的印象只是一堆藥物名稱,不理解藥物體內過程與藥物作用以及藥物靶標之間的聯系。對于藥學類專業的學生,我們將“以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藥學類專業藥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藥理學的理解和記憶。
我校藥理學課程的講授方式為:先對疾病進行概述,接著介紹治療該疾病的常用藥,再對每一類型藥物中的代表性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等分別進行闡述,雖然這樣的授課方式章節之間層次清晰,但是在某具體藥物以及同類藥物之間的講授中,缺乏聯系和橫向比較,邏輯性仍然欠缺,忽視了藥物體內過程的講授,使學生不能深刻理解某些藥理機制和不良反應等的根本原因,只能死記硬背藥物的各種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等。藥理學學科本身就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兩部分,主要講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藥物在機體的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及其規律。藥物效應動力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這兩個過程在體內是同時進行并相互聯系的,因此在藥學類專業藥理學的理論教學中不能對任何一方面有所偏頗。“以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藥理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對藥理學學科的整體認識。
本校藥學類專業學生藥理學課程開設在大三上學期,此時學生已基本具備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學等相關的醫藥學基礎知識,選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石京山和楊儉教授主編的《藥理學》第一版。從第六章“膽堿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到第四十二章“免疫功能調節藥”,主要按照疾病和臨床應用劃分藥物類型,筆者認為,在這些章節中,可簡單介紹該藥物的體內過程,在講述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時,以藥物的體內過程為出發點,將藥物的體內過程與以上知識充分融合。
例如,在講授嗎啡的藥理作用時,嗎啡對于中樞神經系統、平滑肌、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都能產生藥理作用且在臨床上對各種疼痛均有效,主要原因就是嗎啡皮下注射后約1/3與血漿蛋白結合,未結合藥物在體內分布迅速且廣泛,而嗎啡禁用于分娩止痛及哺乳婦女止痛的原因是嗎啡及其代謝產物少量會經乳汁排泄,也可透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抑制胎兒或新生兒呼吸。因此,在講授嗎啡的時候如果將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動力學聯系且對應在一起,能夠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關于嗎啡的藥理學知識,從而全面地認識嗎啡。
在藥理學課程中,通常是先詳細講授1~2個代表性藥物,再簡單介紹其他同類藥物。在進行同類藥物的講授時,從藥物體內過程出發,比較同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上的異同。
如對乙酰氨基酚和吲哚美辛同為非選擇性COX抑制藥,卻有不同的臨床應用,對乙酰氨基酚主要適用于感冒發熱及緩解輕、中度疼痛,如頭痛、關節痛等,但是吲哚美辛僅用于其他藥物療效不顯著的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痛風等,而不作為解熱鎮痛藥的常用藥物,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吲哚美辛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高達90%,體內分布廣泛,造成的不良反應多且發生率較高,而對乙酰氨基酚在急性中毒時血漿蛋白結合率也只有20% ~50%。同時,對乙酰氨基酚也具有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即長期或過量使用可產生肝腎毒性,其中的原因仍然與其體內過程即對乙酰氨基酚會被肝臟代謝為毒性代謝產物有關。因此,通過以藥物體內過程為切入點再分析比較同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記憶該類藥物的知識點。
筆者提出“以藥物體內過程和藥物效應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目的就是將藥物本身的體內過程、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
不良反應等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藥物。根據課后調查問卷和與學生課后溝通,大多數學生反映自從教學中強調了藥物體內過程后,對藥理學學習有了新的思路,明白了藥物體內過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也存在學生藥物代謝動力學相關基礎知識缺乏等現象,因此建議藥理學課程中總論部分的第三章“藥物代謝動力學”在以后的教學安排上,應增加學時,充分體現其重要性。
[1]朱依諄,殷明.藥理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金鳳,徐尚福,聶晶,等.促進藥理學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醫藥人才[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5):345-347.
G424.1
B
1671-1246(2017)06-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