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平,梅永霞,張振香*,渠利霞,徐暉,張春慧
(1.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451191;2.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3)
鄭州市醫療聯合體模式下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現狀及需求分析
楊亞平1,梅永霞2,張振香2*,渠利霞2,徐暉2,張春慧2
(1.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451191;2.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3)
目的調查鄭州市醫療聯合體模式下社區護士對崗位培訓的需求狀況。方法采用自設問卷對鄭州市292名社區護士進行調查。結果社區護士對培訓具有較高的積極性,但不同護士對培訓的需求不同。結論在醫療聯合體內需要建立滿足社區護士需求的規范化崗位培訓長效機制。
醫療聯合體;社區護士;崗位培訓
醫療聯合體是醫療資源縱向整合的一種實現形式,以一所三級綜合性醫院為核心,聯合區域內的三級專科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醫療聯合體的基本框架[1]。社區衛生服務是醫療聯合體內的基礎醫療工作,社區醫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醫療水平。近年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開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全科醫生及護士,但社區醫療隊伍依然存在著技術及資源有限的問題。護士作為社區醫療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為居民提供優質、專業的護理服務,還要走進患者家庭,成為家庭訪視和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因此,社區護士不僅要具備疾病護理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相關疾病的預防、保健等知識。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設置社區護理專業。面對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保健知識需求,社區護士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明顯不足,嚴重影響著社區衛生服務的開展。在醫療聯合體模式下,為了更好地為居民服務,促使社區護士接受繼續教育培訓就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鄭州市醫療聯合體內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現狀與需求進行調查,為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提供依據。
1.1 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方法對在鄭州市中心醫院、鄭州人民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聯合體下轄的林山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秦嶺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棉紡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黃河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商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商鼎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航海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2份,有效回收率94.0%。
1.2 方法
采用自設問卷進行現場調查,及時剔除不合格問卷,對合格問卷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問卷在查閱國內外文獻并結合我國及我省相關衛生政策與法規的基礎上進行制定,主要由社區護士的基本資料、崗位培訓現狀、對崗位培訓的認識和需求3部分內容組成。
2.1 社區護士基本資料
本次調查中,社區護士平均年齡(28.23±6.29)歲,最小20歲,最大50歲;女性占97.3%;中專學歷占16.2%,大專學歷占57.7%,本科學歷占26.1%;初級職稱護士占比最高,為61.6%;社區護理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占45.1%,3~5年的占26.4%,5年以上的占28.5%;在校或通過其他途徑系統學習過社區護理的占64.4%,未系統學習過的占35.6%。
2.2 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現狀
在回收的282份有效問卷中,66.7%的社區護士參加過社區護理培訓課程,但是參加培訓的次數、時間、形式及方法不同,參加3次及以上培訓的占56.8%,培訓時間在一周以內的占60.8%,培訓方式以半脫產培訓為主(占58.1%)。在參加培訓的護士中,有69.2%的獲得了全科護士證書;采用以理論授課學習為主,同時結合專題實踐訓練、參觀學習及相關資料閱讀等多種學習方式的占50.6%。此外,培訓也存在培訓時間短、重點內容不突出、培訓形式化、實用度低等問題,認為培訓對工作有一定幫助且對培訓效果基本滿意的護士約占53%。
2.3 社區護士對崗位培訓的認識與需求
本問卷的第三部分包括社區護士對培訓的認識及需求兩部分。對于護士對崗位培訓的認識,調查內容涉及參加培訓的意愿、培訓機構、教師、方式等。非常愿意參加培訓的護士占41.5%,認為非常有必要參加培訓的占41.1%,希望培訓機構是上級醫院的占43.4%,希望主講教師是有經驗的社區醫生和護士的占47.0%,期望培訓時間在一個月之內的占50.3%。影響社區護士參加培訓的因素中,工作忙、沒有時間占47.1%,缺乏培訓機會占41.4%。
社區護士對崗位培訓的需求狀況調查中,共列出了23項培訓內容,每項內容的需要程度采用liket5級評分法評分,從“完全不需要”到“非常需要”依次賦值1~5分。經統計分析,社區護士認為23項內容都比較重要,應該掌握,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社區護士認為非常需要進行培訓的社區護理知識排名前5位是:社區急救知識與方法(80.0%),基礎護理知識與技術(73.9%),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的預防與處理(71.9%),社區老年人常見問題的預防與處理(68.9%),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66.7%);排名后5位的是:社區護理科研方法(42.2%),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能(42.5%),社區衛生服務相關政策與法規(48.9%),社區護理概述(51.1%),健康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法(54.5%)。
3.1 社區護士隊伍比較年輕,對培訓具有較高的積極性
調查顯示,鄭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比較年輕,總體素質偏低。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護士社區護理工作年限不滿5年,本科以下學歷的占73.9%,初級職稱的護士占61.6%,中高級職稱護士嚴重缺乏。33.3%的社區護士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社區護理培訓,未系統學習過社區護理相關知識的占35.6%。說明許多社區護士的護理知識仍停留在疾病護理層面,這與目前社區居民對健康、保健知識的需求是極不相稱的,反映了目前我國社區護理隊伍素質亟待提高。國內研究表明,缺乏高學歷、高素質的社區護士是我國社區護理隊伍的現狀[2]。目前國內社區護士人力資源短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社區接收從醫院轉崗而來的護士[3]。而在醫療聯合體模式下,將會有更多的臨床護士轉崗為社區護士。臨床護士在疾病護理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缺乏社區護理技能。因此,加大對在崗人員的培訓力度,提供學習機會尤為重要。調查顯示,社區護士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較高,認為有必要接受社區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占95.7%,愿意接受培訓的占93.6%,認為培訓是工作需要及自我提高需要的分別占46.2%、45.3%。這充分說明社區護士已意識到提高社區護理技能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接受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
3.2 培訓方式應靈活多變,以滿足護士需求為導向
非常愿意參加崗位培訓的社區護士占41.5%,認為非常有必要參加培訓的占41.1%,因而為其提供合理的培訓項目會收到良好效果。已接受過培訓的護士中,認為合理的培訓對工作非常有幫助的占91.4%。雖然社區護士認為培訓對自己日常工作有幫助,但是通過現場與護士訪談交流及調查發現,目前的社區護理培訓方式已遠不能滿足社區護士培訓需求,如培訓時間太短,60.8%的護士參加培訓的時間在一周之內,而大多數社區護士希望以全脫產方式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但是由于社區護理工作任務繁重,加之社區護士大多為女性,家庭事務較多,目前的培訓大多以半脫產方式進行(58.1%)。除此之外,大多數護士希望接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法。由于社區護士對培訓的需求多元化,因而在開展培訓前,要有針對性地制訂符合本地情況的社區護理培訓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加強社區護士能力建設。
3.3 結合社區護士培訓意向,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內容
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是提高社區護士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調查中,社區護士普遍反映以往參加的培訓存在重點不突出、內容太多、實用度低的問題,故而在本次調查中讓社區護士根據自己的需要對23項培訓內容進行了選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社區護士的知識需求面較廣,其中社區急救知識與方法、基礎護理知識與技術、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的預防與處理、社區老年人常見問題的預防與處理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知識是社區護士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內容。另外,社區護理科研方法、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能、社區衛生服務相關政策與法規、社區護理概述、健康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法等知識的需求程度略低,但依然是社區護士所需掌握的內容。這與杜雪平等[4]針對我國多省市社區護士培訓意向的調查結果相似,可能與社區衛生服務特點及主要面向的人群有一定的關系。作為一名社區護士,最基本的工作內容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故在開展培訓時,應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5版)》為藍本,結合社區護士對不同內容的需求程度,有針對性地對社區護士進行培訓。
3.4 依托醫療聯合體,建立社區護士規范化崗位培訓長效機制
在本次調查中,43.4%的社區護士期望培訓機構為上級醫院,47.0%的期望培訓教師為有經驗的醫生和護士。在醫療聯合體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級醫院形成了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機制,可以完全滿足社區護士對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的需求。同時,社區護士對崗位培訓的這一需求,也為在醫療聯合體內建立社區護士規范化培訓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在醫療聯合體模式下,三級醫院可以將聯合體內專科護理技能扎實的護理人力資源進行調整,改變社區護士護理技能缺乏現狀;另一方面,建立培訓基地,讓年輕的社區護理人員去上級醫院和先進的社區接受培訓。同時,由于是在醫療聯合體內進行培訓,可以通過創造共同的護理文化,構建相同的護理管理模式,形成共同提高護理質量的長效機制,重整區域性的護理集團化隊伍,為促進醫療聯合體的成功運作及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就醫看病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5]。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醫療衛生基層組織,在彌補醫療資源不足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護理是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社區護士在居民健康、保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區護士繼續教育培訓在培養社區護理專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醫療聯合體作為一種新型醫療管理模式,可以解決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能力提升及百姓在基層就醫等方面問題[6]。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護水平,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是建立醫療聯合體的目的之一[7]。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就是在醫療聯合體內建立社區護士規范化崗位培訓長效機制。但是,如何讓培訓機制長期有效地保持下去,是醫療聯合體內護理管理者亟待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可通過制定規章制度,促使崗位培訓的規范化進行;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培訓協調組織機構,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1]于廣軍.區域性醫療衛生聯合體的構建[J].中國醫療保險,2009(4):33-35.
[2]吳子敬.沈陽市城市社區護理人員崗位培訓需求的調查與分析[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0.
[3]張雋雅,嚴婧.武漢市中心城區社區護理現狀調查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95-98.
[4]杜雪平,楊玲,王永利.中國多省市社區護士培訓現狀及意向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4):1145-1149.
[5]方茜,羅梅梅.醫療聯合體內護理質量保障的實踐探討[J].醫院管理論壇,2014,31(9):44-46.
[5]周子君.醫聯體,會是又一輪改革的游戲嗎?[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3):3.
[6]王瓊,孫雪,黃宵.公立醫院“醫療聯合體改革”探析[J].醫學與哲學,2014,35(8A):57-60.
(*通訊作者:張振香)
R192.6
A
1671-1246(2017)11-0133-03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12240043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