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棣(濱州學院體育系山東濱州256600)
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
□王惠棣(濱州學院體育系山東濱州256600)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并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的特點,以個性的概念為理論基礎,對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學生個性的現實意義及高校體育教學對發展學生的作用進行論述,并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學生個性的途徑以,以使學生們在接受體育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個性發展。
體育教學高校個性發展
1.1、個性的定義
“個性”作為在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遺傳學等學科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它具體包括:性格、氣質、興趣、動機、能力等。而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一個人在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生活的鍛煉與陶冶,逐步形成的觀念、態度、習慣與行為等,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與社會行為特征的總和。
1.2、個性的結構
從構成方式上講,個性其實是一個系統,它是由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識三個子系統組成的。個性結構的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組合,結果就產生了個性特征上千差萬別的人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中的個性特征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生活節奏變快,人們面對的生活工作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這就要求人們要具有突破陳舊觀念,勇于面對困難,勇于挑戰自我,對事業生活充滿信心等精神品質。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培養他們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競爭意識,使他們以后更好的去適應社會。世界各國都把學生個性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關注個性差異,促進個性全面發展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原西德體育教育學家海格爾教授指出,體育課主要是教學生如何參加體育運動,并在此過程中利用各種可能性,發展學生個性。當前我國已將發展學生個性列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此可見,發展學生個性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3.1、高校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平臺
體育運動是人的一種獨立行為活動。社會心理學家提出,個性與人的意識一樣,產生于活動之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不用像學習文化課那樣被禁錮在封閉的教室中,而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盡情運動,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們可以盡情地參與體育運動,參加體育競賽,共同組織體育游戲。在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例如籃球運動中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反應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永往直前、不畏艱難的精神品質,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思維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3.2、能充分地發展個性并有效地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大學生擁有廣泛的社會接觸面,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體育技能學習、欣賞等方面的能力。他們對體育教學效果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較為成熟,對體育的理解具有連續性、整體性、主動性和穩定性。在體育運動中,他們不僅可以廣泛的參加交往活動,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他人的尊重,還可以從體育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作為活動主體的大學生,可以在一個相對寬闊的空間里,盡情地運動,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如創造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在這樣一個快樂健康的壞境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充分的身體和心理活動,給機體感官和組織的反復刺激在腦中就會產生主觀意識感受即心理感受。如在某一段時間內,機體反復地感受相關的身體和心理運動形式,就會逐漸在個性上形成一種相關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及個性,并可以把由這種運動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轉移到社會因素去表現發揮。
3.3、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并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顧不停地往腦子里“填知識”,裝不下的也要裝,這種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壓力增大,頭腦昏昏沉沉,情緒變得消沉抑郁,心情煩躁,對學習喪失興趣。體育作為一種調節方式可以有效地緩解以上癥狀。有關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會大大地減輕學生在考試期間的抑郁情緒。在日常的生活中,常人通過20分鐘的散步,他們的緊張和煩躁的情緒會得到大大地緩解。在體育教學中,所表現的出來的多樣性、藝術性的運動形態,易于被學生們接受,他們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特別是參加那些自己擅長的運動時,整個人會在完成各種復雜運動技術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滿足感。這種心理狀態可使他們產生自信心,滿足他們與同伴交往合作的需要,同時,由于體育運動中各種項目的不同特點,能使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如打球會使人變得機智敏捷、豁達合群;太極拳可使人悠然自得,樂在其中;跑步能使人有條不紊,勇往直前等。
4.1、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在體育活動中,大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如合群與孤僻、好動與文靜、急躁與穩重、好斗與怕事、粗暴與理智等許多方面可以一覽無余。體育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然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它的側重點還是要求學生掌握運動技能,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夠新穎,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不到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健康全面發展?,F在的高校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個性的形成因素也比較復雜。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片面地看到個性的與眾不同,應該從教學和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去分析,尋找其共性特點。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和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樹立健康的意識,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4.2、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
意識的核心內容就是自我意識,它標志著個性形成的水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自我意識,受家庭、社會、民族等多方面的影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用一些高尚的精神品質進行激勵,讓這些成為支持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動力,為學生個性全面健康的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體育環境。在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應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培養他們的健康意識和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并在體育課項目的選擇,練習同伴的選擇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自由,充分調動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動性,讓學生們主動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4.3、改革教學內容,發揮教師在學生個性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多年來,體育教學一直把田徑作為體育教學的最基本內容,列為各類學校的主教材。實踐也證明,走、跑、跳、投是田徑運動的基礎也是各項運動的基礎,但它畢竟較單調乏味,有悖于青少年追求新奇、喜歡變化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們失去運動運動興趣。因此,體育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內容。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教材教法進行創新深加工,既要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又要具有彈性化、特色化和個性化,是教學內容變得活潑,更貼近學生實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都能在個性化的需求中探索和發展。
另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教師的重要作用。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組織教學活動等,這樣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對體育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消除學生對體育的抵觸和畏懼情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學生能在這種氛圍中自我學習,自我創新,從實踐中提高自己、發展自己,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教學目標的順利實施。
4.4、激勵學生,讓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增強自我體育鍛煉的能力
發展學生個性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激勵學生使學生從成功的喜悅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自我,為下一步的學習、成功增強自信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中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成績,并由老師給與充分的肯定,表揚和鼓勵,來強化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動機。例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體能水平,身體素質等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對那些體育能力較差和不愿意上體育課的學生,采用降低學習難度,改變運動負荷的方法,使他們學有所獲,腦子里有自己的目標,以利于這部分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參與教學活動,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達到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提高,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以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5.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要求體育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去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去以偏概全。這樣,在發展和培養學生個性的同時,才能真正的照顧到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自身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另外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時候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愿意學習這些,所以,針對那些不容易教育的學生,就要從實際出發,先考慮發展個性,然后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5.2、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和諧活潑的體育氛圍,但不放任學生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教學民主,不要壓抑學生,又要做到不放任學生,是體育課堂始終處于和諧的狀態中,創造出一種和諧快樂的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體育教師善于引導學生,要具備教學機智,敏與應變,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以充分展示自我,而不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重學輕教,進行放羊式教學,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課堂效果。只有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的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
5.3、要解決好個性與共性的矛盾問題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區別對待,進行差異化教學,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全面的發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一般是一種集體的方式進行的,怎樣做到學生的個性與集體的共性更好地融合,這是體育教師能力的體現。共性作為存在于集體中的特性,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的發展,但事情并不都是壞的,有時候這種限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會使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動機適應未來的職業要求。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基礎上,有目的地對學生不適應職業要求及群體共性進行引導,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矛盾,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體育教學中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
[1]楊林.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個性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2(7).
[2]陳曉妹,段麗凌.高校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8).
[3]鐘璞,龍周.體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J].湖北體育科技,2001(6).
[4]孫俊生.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J].科技信息音體美,2008(8).
G807
A
1006-8902-(2017)-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