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輝,李靜如,叢 寧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推進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
宋光輝,李靜如,叢 寧*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現代社會對大學教育目標的認識出現了偏差,為了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本文從推進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闡述了其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期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提供參考。
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立德樹人
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熏陶與洗禮,締造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并支配著大多數中國人的具有積極影響的價值體系、觀念形態、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等[1]。黑格爾曾說:“傳統并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21世紀以來,我國不斷推進民族文化復興。
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所以,無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還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學作為培養新一代青年的主陣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原則,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立德”之言,最早出自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立德”即樹立高尚道德,只有擁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才是真正對社會有益之人。至于“樹人”,則見于《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在于將人培養成才,使其學會做人,成為對社會進步有益之人。
高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推進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既是職責與使命所在,也是加強立德樹人教育的要求。
進入新時期以后,高等學校已經從最初的致力于培養人才、科研創新,逐步擴展到服務社會、傳承創新文化等方面,其社會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高校功能、任務的延伸與拓展進程中,急功近利之風日盛,高就業率、高排名成了各大高校的追求目標,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逐漸被淡忘,偏離了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辦學方向[4]。一所高校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在于培養一批又一批知行合一、品學兼優、致力于科研創新和文化傳承的高素質人才,進而推動國家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毫無疑問,這種辦學方向的偏離,對國家、社會乃至高校本身都是致命的傷害[5]。
在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立德樹人”被明確定義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方針,“立德樹人”不僅適應當今時代發展,更是對我國源遠流長的育人思想精華的傳承。所謂“立德”,立的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傳統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一。所謂“樹人”,樹的是各行各業具備匠心精神的創新型人才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提出,肯定了德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先導性。立德樹人強調德育要與人才培養融合、協調,以使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備。“立德樹人”是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方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所在,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是受教育者自身成長成才、追求自我發展的根本目標[6]。國家、社會乃至高校的教育目標不應僅局限在提升學生知識涉獵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各項能力上,而應著眼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應強調“三個結合”,即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知識與品德相結合、授課與自學相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同指路明燈、文化寶庫,高校的立德樹人教育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下砥礪前行,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改變學生精神風貌為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完善學生的人格,高校必須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創造和諧、高雅的人文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洗盡鉛華遺留下來的燦爛文明,作為不同歷史時期華夏民族思想文化的結晶,它不僅包含由商周時期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智慧寶藏,還海納百川地吸收并改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智慧。它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理念,影響了一代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兒女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培養了重義輕利的炎黃子孫。同時它作為人們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也對人們價值觀的確立起到正向作用。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新時期高校的重任,還將進一步推動社會道德和倫理秩序的重建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校園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延伸,應當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精華。如德育方面:“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還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大量題材。智育方面: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史書名著等不僅增強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底蘊,還賦予了學校濃厚的文化氣息,拓展了學生知識儲備的深度與廣度,使其視野開闊。美育方面:書法、繪畫、傳統樂器、戲曲鑒賞等,不僅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了良好氛圍,使其建設內容趨向多元化、多彩化,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和氣質。
當下,急功近利之風愈演愈烈,科研與教學背道而馳,高校過分注重科研成果與自身利益,逐漸偏離了立德樹人這一辦學目標。為了回歸本位,從教育部門到高校自身,從核心領導班子到廣大基層群眾都應遵循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將改革創新和文化傳承相融合,高校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辦學責任,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總書記強調:“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可從以下兩方面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結合起來:(1)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在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時要做到“三講”,即把道理含義講透徹、把意義講充足、把現代性講好;(2)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動作用。要想人人心中都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靈活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資源。只有兼顧上述兩個方面,才能真正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緊密聯系起來。
隨著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逐漸影響著我國大學生,面對不同的價值理念、經濟狀況、就業形勢和生活方式,大學生難免陷入價值觀困境。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使大學生擺脫了當前價值觀困境,因為這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確立,有利于高校順利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高校黨政機關人員,二是共青團干部,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四是輔導員,五是大學生自治組織(包括學生會、自管會和社團聯合會)。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學生習慣養成的有力影響因素,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以師德建設作為教書育人的基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通過為人師表、愛崗敬業、以身立教等方面來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教師只有擁有較高的素養和人格魅力,才能引導學生思想進步,增強學生責任感。高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比如,加強崗前培訓,采取相關激勵措施,注重激勵骨干教師和教學名師,提高教師積極性;教師上崗后,采取教師互評、師生互評方式,及時對其進行教學監督,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營造優良教風、學風。同時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組織成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活動形式,推進學校立德樹人教育。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是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方式。(1)著手于教學研討、互相聽課、教育指導這三大環節,通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起到靶向性作用,得到學生的認可。(2)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將課堂所學知識學以致用,達到觀察社會、理解生活、增強責任感的目的。(3)在體驗社會生活的同時,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入學生的內心,從知之到習之。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社會和國情,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現實社會問題,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分析法,使學生學會自我思考,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
道德教化貴在使人力行,我國古人向來強調知行合一。構建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體系,給學生提供在現實生活中理解和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高校可最大程度地發掘自身校史資源、當地古跡、遺跡資源等,建設檔案館、紀念館和博物館,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檔案館、紀念館和博物館的管理與維護工作。同時,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關愛老人,在實踐中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學生人生經歷,更讓學生深刻領悟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現代意義。
[1]張國勝.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人民網,2012-11-08.
[3]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1):10-13.
[4]龔成.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與實踐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4(6):69-72.
[5]龔成,翟成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理論素養狀況及教育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1(2):62-65.
[6]李明.簡析高校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及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14-15.
G40-055
A
1671-1246(2017)19-0007-03
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價值實現途徑探究”(2016S J B710067)
(?通訊作者:叢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