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中醫護理課程教學改革對有效課堂構建的促進作用
劉 琳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為解決中醫護理教學與工作崗位需求相脫節以及課堂教學效果差等問題,改革高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課程教學,建立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探索“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加強教學過程管理與評價。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了教師職業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了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
中醫護理;有效教學;有效課堂
中醫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主要介紹中醫基本理論、中藥基礎知識、經絡和常用腧穴,以及針刺法、艾灸法、推拿法、刮痧法、拔罐法等中醫常用適宜技術。長期以來,中醫護理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中醫護理教材在編排上沒有突破以學科體系為主導的模式,主要表現在中醫適宜技術與相關知識各自為獨立章節,關聯度不高,如推拿、刮痧、拔罐等只是介紹基本手法,缺乏與經絡、腧穴等知識的聯系;二是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工作對接不夠,即教學對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關注不夠,教師多以灌輸知識為主,未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致使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教學活動[1]。學生學完中醫護理課程后,仍沒有掌握中醫常用適宜技術,在臨床上不能運用中醫理論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對實習醫院及實習生、畢業生的調研也證明了這一點。
自2014年起,我們與山東省泰山療養院臨床專家一起對中醫護理課程進行了改革,將課程內容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醫基本知識,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基本知識等;第二部分是中醫常用適宜技術,包括經絡、腧穴及推拿、艾灸、刮痧、拔罐等技術。遵循以能力為本位思想,重點對第二部分中醫常用適宜技術教學進行改革。首先,通過對職業崗位能力需求進行調研,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及內容,改變以往教材將經絡、腧穴、中醫適宜技術按不同章節編排的模式,按身體部位劃分設計成頭面部、頸肩部、胸部、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保健7個項目,每個項目下設2~3個保健按摩、保健刮痧、拔罐及艾灸工作任務,再依據工作任務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及相應知識、技能、素養的支撐分析,最終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經絡、腧穴、推拿、刮痧、艾灸及拔罐等教學內容,建立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編寫《中醫常用適宜技術》校本教材。因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沒有從事針刺治療的資格,校本教材未體現以往中醫護理教材中常作為重點介紹的針刺法內容。以校本教材為藍本,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建設,針對任務按工作過程拍攝了碎片化的教學視頻,方便學生課上、課下學習。
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2]。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以真實工作任務為驅動,按工作過程組織教學。采用“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每次課都采用小組互助、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每4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一是講解示范操作手法、動作要領及相關知識;二是在學生練習時巡視指導。學生的主要任務:一是跟隨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習腧穴定位以及各種手法操作;二是兩兩配合,進行按摩、刮痧、艾灸等操作練習。每次課都有任務貫穿始末,學生通過參與和完成任務來學習,任務完成良好,則該教學過程結束。
以頸肩部保健按摩教學為例:用案例導出頸肩部保健按摩的任務,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講解頸肩部經脈的分布,然后按頸肩部保健按摩的工作過程實施教學。
教師選一名學生作為受術者,首先評估其身體狀況,排除按摩禁忌證,然后指導其選擇坐位,教師立于其身后。
頸肩部保健按摩共設計了七步操作,依次是拿揉頸項部、按揉風池、按揉棘突兩側、拿揉肩部、按揉肩部穴位、扌袞肩部及擊打肩部。教師在每一步操作中都要講解、演示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并講授相關知識,涉及腧穴的操作要介紹腧穴的定位及主治,演示正確的取穴方法。如第一步拿揉頸項部,先講解相關知識,即拿法屬擠壓類手法,什么是擠壓類手法,什么是拿法;揉法屬擺動類手法,什么是擺動類手法,什么是揉法。在此基礎上教師演示拿揉手法的操作,邊操作邊講解拿揉頸項部的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再如第二步按揉風池,先介紹風池穴的定位及主治,再演示風池穴按揉的操作。
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在自己或同學身上進行手法練習及取穴練習。七步操作講解完畢,學生兩兩配合按操作步驟進行練習,教師巡視并對學生進行指導。
下課前10分鐘,教師結合學生操作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再演示一遍完整的操作,以便學生課下正確練習。
下一次課上教師先對每個學生進行頸肩部保健按摩操作檢測,并記入平時成績。
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果的唯一指標[3]。美國教育專家威廉·威倫認為,“當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主要強調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所以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在學生的發展上。“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是否得到發展,發展了多少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核心指標。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互動,增強了課堂活力,而信息化教學又使操作更為清晰、直觀,便于學生掌握。教師示范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學生知與行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如中醫護理課程改革前,介紹的腧穴不到40個,學生學完后掌握的不多;改革后介紹的腧穴有70多個,學生不僅能掌握這些腧穴的定位方法,并且會運用它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缺乏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教學活動,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兩年多的課程改革實踐,授課教師感觸最深的就是在以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活力不夠、學習成效不明顯問題得到明顯改善。重構的以實際問題為知識載體,以問題解決為教學主線,以強化技能應用為教學重點,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使學生所學即臨床所做,真正讓學生具備了運用中醫常用適宜技術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4]。“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體驗教學,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信息化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任務的完成、成績的課堂評定給學生帶來了成就感,激發了學生學習動力,完成了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學生學完中醫護理課程后能順利考取全國三級保健按摩師及刮痧師資格證。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5]。教師不僅要具有與專業相關的系統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要熟悉與本課程相關的職業崗位工作,以便有效組織教學及課堂管理。為適應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輪流到醫院進修學習,提升中醫適宜技術水平。中醫護理課程改革使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促進了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成長。
小組互助式學習增進了學生間交流,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身臨其境的角色扮演加強了學生愛傷意識、人文關懷等人文素質,讓學生體會到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期望,醫護人員應如何與患者溝通。
總之,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解決了學校教育與工作崗位需求相脫節問題,“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更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終提高教學效果,構建有效課堂。
[1]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楊澤芳.基于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3):234-235.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李倩.新課程理念下實施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J].學習方法報(語數教研周刊),2011(13):69-72.
[5]王樹陽,付聰,趙貴清,等.理實一體化教學與“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8):19-20.
G421
A
1671-1246(2017)19-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