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張海英,王云峰
(1.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新一代通信射頻芯片技術,北京 100029;2.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健康電子研發中心,北京 100029;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微電子學院,北京 100049)
?
微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王丹丹1,2,3,張海英2,王云峰2
(1.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新一代通信射頻芯片技術,北京 100029;2.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健康電子研發中心,北京 100029;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微電子學院,北京 100049)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逐漸完善,微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一方面,微信可以加強人們的社交關系,促進社會的發展,創新公益模式,轉變人們生活模式;另一方面,微信也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由于專業類知識的公眾號訂閱者受限,加上微信的閉環傳播特點,使得公眾號發布的相關信息可信度偏低,另外,微信公眾號抄襲現象頻繁發生,這樣會削弱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降低微信公眾號的威懾性。針對這樣的問題,從微信的發展入手,闡述微信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從而促使技術升級,推動社會的發展。
微信;社會發展;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微信從原始的社交通信工具,成長為連接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商業的平臺。微信平臺的影響力涉及騰訊服務和第三方服務,可以為人們提供安全的微信支付、快捷的出行以及方便的電子商務等服務。微信平臺的廣泛應用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進一步強化微信平臺的正面影響,避免負面影響,需要了解微信平臺的發展情況,并分析它給社會帶來的變化,確保人們可以更加積極地利用微信開展工作和學習。
微信從2011年誕生時的1.0版本到現在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微信的發展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微信的縱向發展主要是在2011年1月26日發布了支持三個平臺的1.0版本,在之后同級版本測試中,增加了讀取手機通信錄、與騰訊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會話的三個功能;在2011年5月10日,發布支持語音交流的2.0版本,在之后同級版本測試中,增加了“查找附近的人”的陌生交友功能,年底用戶已突破5000萬;在2011年10月1日,發布支持搖一搖、漂流瓶功能的微信3.0版本;在2012年4月19日,發布支持相冊功能,并分享朋友圈的4.0版本,在之后同級版本測試更新時,增加視頻聊天插件、網頁版微信界面功能,8月23日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之后同級版本測試中加強了搖一搖和二維碼功能;在2013年8月5日,發布了“掃一掃”中具有表情商店和游戲中心功能以及公眾號被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的5.0版本,在之后同級版本測試中,增加了微信支付等功能;在2014年9月30日,微信發布在好友聊天時分享小視頻功能的微信6.0版本,直到書寫本文時最新的6.3.31同級版本;在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應用正式上線,是微信的重要技術升級。
微信的橫向發展主要有社交、電商[1]、生活、支付、游戲、理財六個方向。(1)社交: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支持發送語音、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聊天,也可以基于LBS查找附近的人,同時具有通過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等功能,這些都帶給人們全新的交流體驗。(2)電商:微信中的微小店、微商城將會致力吸引微信龐大用戶群的關注,成為未來移動電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微信用戶群除中國之外,還在東南亞、美國和澳洲等地區擁有超過千萬的海外用戶[2]。(3)生活:微信6.0版本中,騰訊服務以及第三方服務會涉及手機充值、打車、電影票以及酒店等基礎的生活服務,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4)支付:在微信5.0版本中引入微信支付功能,用戶只需綁定銀行卡,就可實現微信支付功能,增加了人們快捷支付的途徑。(5)游戲:在微信5.2版本中整合了十一款社交類游戲,使得在移動端游戲領域的用戶逐漸加入到微信游戲的使用中。(6)理財:理財通被整合到微信平臺中,理財通將會在收益上與余額寶競爭,從而爭取更多關注者。
2.1 加強人們的社交關系
在微信中的通信好友包含彈性社交好友和基于LBS的社交好友。微信用戶的“強性關系”交流對象來自手機通信錄和部分QQ好友,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強關系轉移到了移動互聯網上,從而使人們交流方式更加方便。微信用戶的“弱性關系”交流對象來自于部分QQ好友,由于微信用戶之間關系的真實性,會使一些人們原來的“弱性關系”交流對象向“強性關系”交流對象轉變,從而實現了彈性社交,拉近人際距離。
在微信中通過基于LBS的社交服務拓展交友范圍,主要有“查看附近的人”和“搖一搖”等服務,微信用戶可以向在同一時間處于相鄰地理位置的用戶發出交友、尋求幫助等信息。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這個功能,發現附近商家發布的感興趣的各種促銷活動信息,從而擴大人們的交友范圍。
2.2 促進社會的發展
城市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在微信中引入的第三方服務接口,例如同城旅游的火車票機票、藝龍旅行網的酒店以及微電影時代的電影演出賽事等,這些會方便人們的生活,從而推動城市的發展。微信積極推行“互聯網+智慧城市”理念,加強與各個產業鏈合作,從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構建智慧城市系統,促進城市快速發展。
通過微信開放平臺,可以進行二次開發、企業信息系統運營等,從而催生開發、運營、維護和管理等人員的需求;電子商務等經濟行為將催生營銷、客服和快遞等人員的需求;服務號產業鏈上下游與各系統會催生相關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等。這些使得微信可以更加廣泛地連接到社會經濟的各領域,帶動中小企業和個人創業,創造新的工作崗位與更多就業機會,從而緩解社會就業難的壓力,促進社會的積極發展。
國家網信辦十條新規約束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在注冊公眾號時需要實名制,這對想利用微信進行不規范行為的人具有很強的震懾力。同時,在新規中規定,只有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提高了發布、轉載時政新聞的門檻。在2014上半年,經審核后凍結365萬個惡意賬號,刪除文章近千篇,封停一百多個公眾號。這些新規會讓微信平臺信息得到凈化,促進人們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3 創新公益模式
傳統公益主要通過網絡傳媒等方式組織慈善活動,這樣存在捐資人由于受時間地點等條件制約,缺乏與受助人交流的現象。騰訊公益慈善基金聯合企業、名人以及百家公益組織等發起“99公益日”,這樣微信平臺可以通過與騰訊合作,讓更多熱愛公益的人們通過小額現金捐款、聲音捐贈等行為參與公益活動,讓公益情節在微信中一直傳遞。
針對公益捐款活動,微信平臺擁有快捷和可信任的微信支付。通過紅包和轉賬等實現開放支付平臺,公益組織可以告知捐贈人善款去處,并實時公布賬目。在重要節日時,可以結合網絡媒體宣傳,讓人們通過微信紅包快捷地參與公益活動。這些都會使得公益項目的資金籌集和公布更加公開透明,帶動更多人參與慈善活動。
2.4 轉變人們生活方式
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3]獲取醫療健康、科技、體育以及財經等各方面的訂閱號,拓寬關注的信息范圍。“憑借大眾的力量,讓信息接收者同時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轉發者,利用大眾的力量,以人際圈席卷模式攜帶信息迅速蔓延的傳播方式”[4],利用微信中的社交關系鏈可以加快信息的傳播速度,當然,微信用戶可以有針對性地獲取需要的信息,減少時間損耗。
“曬步數”已經成為社交圈的新風尚,通過朋友圈互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健身運動,從而引導人們健康地生活。同時,通過朋友圈閱讀展示和點贊,可以交流朋友間閱讀體會,激發閱讀興趣,增強朋友之間的友誼,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同時,微信小程序的上線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多個應用的服務,并且不需要安裝和卸載APP,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1 專業類內容的傳播率以及可信度偏低
微信中專業類公眾號的關注者存在很多淺閱讀的現象。如果關注者大部分是淺閱讀者[5],就會使得專業類文章的轉載以及評論大大降低,這樣專業類內容的微信公眾號的關注率就會依賴用戶的最終閱讀行為,導致專業類知識的傳播率降低。
同時,微信閉環傳播的特點,導致自我糾錯能力比較弱,微信上發布的部分內容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傳播率較低的內容。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抓住關注著的閱讀興趣,擴大關注者人數,從而提高發布內容的傳播率和可信度。
3.2 削弱人們知識產權意識
微信訂閱號每天都可以推送信息,但是文章更新有時存在脫節的現象,這時會有訂閱號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注意,抄襲其他訂閱號的內容,導致侵權現象經常發生。這樣不僅會給訂閱號經營者帶來法律風險,而且由于內容同質化會讓用戶失去關注的興趣,甚至讓微信平臺失去威嚴性。所以微信公眾平臺必須重視這種現象,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可以建立相關有效規則,對抄襲等違規操作的訂閱號經營者追究法律責任并給以適當力度的懲罰,加強訂閱號經營者合理發布內容的意識。
從信息傳播方面考慮,訂閱號之間可以分享轉載文章,但要標示引用聲明,尊重發布內容的原創公眾號,這樣既可以提高內容傳播率,又可以保證自己運營公眾號的合法性,從而維護整個微信公眾平臺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3.3 影響社會穩定
微信中的“查找附近的人”、“漂流瓶”以及“搖一搖”等功能在擴展用戶交友范圍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即使在用戶退出的情況下,一些不法分子仍然能夠借助這些基于LBS的功能獲取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或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肆意發放不良信息或冒充他人進行詐騙等,從而擾亂社會秩序。所以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要提高警惕性。
另外,微信的開放API使得微信平臺接入的第三方應用具有更多個性化功能。隨著微信商業化的運作,會由微信平臺衍生出相關服務公司。如果這類公司技術和聚集力很強,會成為群體性事件的策劃者和意見主導者。如果意見存在問題,甚至會引發現實的重大突發事件,影響社會的穩定。
最后,由于微信傳播的高效和低成本特點,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例如詐騙和傳銷活動等違法行為。在偵查的時候要通過查找手機號之間的聯系開展工作,但由于微信對象多使用虛擬身份,導致手機號之間的聯系減少,這就給偵查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微信是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互聯網產品之一,它支持跨平臺功能,集社交、電子商務等多功能于一身,在各行各業中產生巨大影響。
微信也是一把雙刃劍,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利因素。所以必須通過長期探索和實踐來完善技術,從而消除微信帶來的負面影響,正確發揮微信的優勢和作用。
[1] 武倩. 電商移動應用的引導性設計研究[D].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4.
[2] 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等. 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 現代傳播,2013,34(4):7-10.
[3] 百度百科.微信公眾號[EB/OL]. (2014-08-07)[2014-08-09]http://baike.baidu.com/view/9444015.htm.
[4] 魏超,張驍.微信的功能和屬性分析[J].出版廣角,2014,19(6):60-62.
[5] 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3,18(4):78-81.
The impact of WeChat on social development
Wang Dandan1,2,3, Zhang Haiying2, Wang Yunfeng2
(1. New Generation of RF Communications Chip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Health Electronic R & D Center,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China; 3.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modernization,WeChat plays a part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ves. On the one hand, WeChat can strengthen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e the mode of charity and change our life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WeChat will also bring bad influence, the number of subscribers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limited and the credibility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public number is low, ow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loop transmission in the WeChat. In addition, WeChat plagiarism occurs frequently.It can weaken the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duce the WeChat’s deterrence.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WeChat, explains the impact of WeChat on social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new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Chat; social development; positive influence; negative impact
TP3
A
10.19358/j.issn.1674- 7720.2017.14.003
王丹丹,張海英,王云峰.微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微型機與應用,2017,36(14):8-10.
2017-01-16)
王丹丹(1990-),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醫療電子。
張海英(1964-),女,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醫療電子、射頻。
王云峰(1981-),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醫療電子、射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