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治安學院,北京 100038)
試論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
查 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治安學院,北京 100038)
近年來,我國家庭暴力案件逐漸增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4的女性遭遇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開始施行,這部法律正式定義了家庭暴力,規定了各機構對反家庭暴力的職責。但家庭暴力具有特殊性,在實際工作中,社區民警處置家暴案件還存在一些困境。對此,應進一步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的實際可操作性,建立與調查取證相關的配套制度,把家暴告誡與回訪跟蹤機制相結合,建設專門反家庭暴力隊伍等。
家庭暴力;社區民警;《反家庭暴力法》;處置建議
近年來,我國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的家庭暴力時有發生,家暴案件呈多發態勢。全國婦聯在調查中發現,在我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7000萬個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約占3/10。有14.4%的男性承認有施暴經歷,有16%的女性承認遭受過丈夫的暴力。[1]家庭暴力嚴重危害婦女的身心健康,成為夫妻感情破裂、家庭解體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約有40萬家庭解體,其中因家暴而離婚的約占1/4,即10萬左右。[2]如果不及時遏制家庭暴力,不及時妥善解決家暴案件,長期受暴婦女極易產生“以暴制暴”“以牙還牙”的極端行為,發生嚴重的暴力犯罪案件。實際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婦女因無法忍受家暴而直接殺害施暴者的案例,其中四川李彥殺夫烹尸案就是典例。[3]家暴環境不利于青少年成長,容易產生“問題兒童”“邊緣兒童”和“人格缺陷少年”。對于2011年發生的藥家鑫殺人案,就有學者分析指出,藥家鑫畸形人格的形成與其從小遭受家暴的經歷有關。[4]家暴還可能出現代際傳遞。目睹過或者親身經歷過家庭暴力的青少年很可能成為新的家暴實施者,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家庭暴力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破壞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預防、制止、處置家暴案件,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形成,是公安機關面臨的亟須解決的問題。
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介入并處置家庭暴力案件具有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定性
在2016年3月以前,我國法律沒有對公安機關是否介入并處置家暴做出明文規定。由于立法上的空白和長期受“清官難斷家務事”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對家暴的性質、特點的錯誤認識,大多數民警認為介入家庭暴力就是公權力侵犯公民私人權利,公安機關不應該介入家暴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的出臺填補了我國反家暴立法的空白,是我國法治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反家暴法》確立了公安機關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正當性,明確了民警處置家暴的具體職責。《反家暴法》第13條規定,家暴發生后,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第15條具體規定了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要及時出警,控制施暴者,制止家暴。民警還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調查取證。在受害人傷情嚴重、急需就醫的情況下,公安機關要協助受害人聯系醫院進行救治、鑒定傷情等。如果受害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因為家暴遭受嚴重的傷害、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或者處于無人照料等危險狀態而需要臨時庇護的,公安機關還應當通知并協助民政部門將其安置到臨時庇護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者福利機構。第16條確立了家暴告誡制度,規定了公安機關出具家暴告誡書的情形和告誡書的具體內容,即在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輕微家庭暴力案件中,對施暴者出具告誡書,以幫助督促其矯正違法行為。第17條規定了公安機關出具告誡書后的進一步行動。《反家暴法》的出臺與實施,從法律層面解決了長期以來公安機關是否應該介入家暴案件的困惑,為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必要性
社區民警介入家庭暴力具有必要性。一是打擊違法犯罪。當家庭暴力發生的時候,保障受害人的權益毋庸置疑是社區民警的頭等職責。社區民警收到報警后,應立即趕往現場,制止施暴人的行為,保護受害人的權益。社區民警在處置家庭暴力中,要承擔起制止、打擊家庭內部的暴力行為的主要職責。根據《反家暴法》的相關規定,在處置家庭暴力中,社區民警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鑒定傷情。家庭暴力情節較輕的,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較嚴重以至于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是維護社會正義。《反家暴法》第五條第三款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通常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婦女、兒童、老人,他們遭受家庭暴力后,在“家丑不可外揚”傳統觀念、維系家庭等多種原因綜合影響下,通常選擇隱忍。實踐中多數案例表明,隱忍并不能換回家庭的平靜,相反還會導致家庭暴力升級,引發更為嚴重的家庭暴力。社區民警及時介入并處置家庭暴力,正確引導受害者,能夠進一步保護弱勢群體,防止他們的權利遭受更嚴重的侵犯。
(三)現實性
最高人民法院 2014 年統計,全國約有 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近 10%的故意殺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每年約有 10 萬個家庭因為家庭暴力而解體。[5]家庭暴力具有危害性,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社區民警積極參與反家庭暴力工作,不僅是法定責任,也是社會現實的需要。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以國家強制力對施暴者進行威懾,有利于控制家庭暴力的程度,防止家庭暴力升級為犯罪事件。同時通過調解、訓誡、教育等方式,社區民警能夠有效緩和家庭矛盾,從而進一步消除社會中不穩定的因素,維護社會秩序,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反家暴法》的出臺并實施,確立了公安機關處置家暴案件的法定性,為社區民警處置家暴明確了操作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社區民警遇到了許多問題,特別是在調查取證、告誡制度實施、人身保護令執行方面存在困境。
(一)調查取證困難
在家暴案件處理過程中,很多社區民警反映調查取證工作難以開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受害者方面的原因。由于雙方當事人的夫妻關系,家暴發生后,為了維系家庭,受害者往往逆來順受。通常受害者在遭遇多次家暴、實在無法忍受家暴的情況下才會向公安機關求助,此時已經喪失固定證據的最佳時間。現實中還存在社區民警介入處理家暴后,受害者出于種種顧慮,態度反復,不配合及時做傷情鑒定,無法取得有力證據。二是環境原因。家暴的發生具有隱蔽性。“家庭”作為“家庭暴力”的限定詞,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暴力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二是指暴力發生的地點,即暴力通常發生在當事人的家里。暴力發生環境相對獨立封閉,缺乏目擊者,當事人的言詞證據可信度低。
(二)告誡制度執行效果不佳
家暴告誡制度是《反家暴法》的新制度,具體規定在第16、17條。家暴告誡本質上是一種公安機關的行政指導行為,旨在通過教育、訓誡等一系列非強制性措施控制家暴程度,避免家暴升級,矯治施暴者行為,從而達到保護受害者、維護其合法權益的目的。告誡制度適用于輕微的家庭暴力案件,能有效彌補行政處罰和刑罰等強制性措施對于此類案件的干預空缺,有利于防止家庭暴力惡化升級。因此,告誡制度成為大多數社區民警在處置家暴時樂于選擇的方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社區民警發現,家暴告誡制度效力十分有限。在處置家暴案件的初期,施暴者鑒于公安機關的介入,通常會立刻停止施暴行為,認錯態度良好,并且積極保證遵守家庭行為規范、愛護家庭。家庭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家暴具有周期性。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某種程度上,家暴案件的二次發生還與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心理博弈密切相關。[6]一般情況下,受害者出于“家丑不可外揚”“為了孩子”等各種原因,在遭遇家暴后會選擇與施暴者妥協,這種寬容性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施暴者,為家暴的再次發生埋下種子。行為具有慣性,一段時間后,施暴者全然忘記告誡書的內容和不再施暴的承諾,會再次施暴,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
(三)人身保護令無詳細規定,操作困難
《反家暴法》第四章具體規定了人身保護令的申請、實施。當事人在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形下,為實現自保,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法院簽發人身保護令后,被申請人禁止實施家庭暴力,禁止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遷出與申請人的共同住所。法律規定,法院做出人身保護令后,應當送達村委會、居委會、公安機關等有關組織實施。人身保護令由法院執行,公安機關、村委會、居委會協助執行。法律雖然對人身保護令的申請、裁定、復議等程序做出了規定,但在執行上沒有具體明確的細化政策。社區民警因此困惑:作為處置家暴案件的主要力量,公安機關應該如何具體協助法院執行人身保護令,保護受害者的人身安全?
(一)處置原則
《反家暴法》第五條規定,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原則。反家庭暴力工作應當尊重受害人真實意愿,保護當事人隱私。因此,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原則。社區民警應該注重做好社區工作,著重掌握好社區內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過家庭暴力的家庭的情況,防患于未然。只有進行事前干預,才可能有效防止家庭暴力發生,維護社會穩定。這就需要民警深入社區,或者依托社會力量,如居(村)委會,及時、全面、動態掌握社區相關信息。公安機關可以進行社區宣傳,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向社區居民講解有關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增強法制觀念,將家庭暴力防控于萌芽狀態,保障受害者的安全。運用多種宣傳教育手段,將施暴者引導回正軌,防止下一輪的家庭暴力。二是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愿原則。社區民警在處置家庭暴力中,必須基于當事人的真實請求,保障受害人意思自治原則的貫徹落實,若受害者為了維護家庭關系,希望通過調解解決問題,在施暴者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下,民警不得強制處罰施暴者。三是以調解為主,兼顧公權目標實現原則。實踐中,調解是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主要方式。家庭暴力案件與一般的治安案件不同。家庭暴力案件雙方當事人具有家庭關系身份。這種親密的關系往往決定了家庭暴力受害者不希望施暴者受到過重的處罰,他們只希望施暴者及時停止家庭暴力行為,恢復實施家庭暴力發生以前較為和睦的家庭面貌。特別是那些在經濟上對施暴者存在依賴的受害者,如果社區民警直接處罰施暴者反而會造成更多的現實問題,受害者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困境。因此,社區民警在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時,要善于運用調解的方式,協調雙方當事人,緩和家庭矛盾,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調解是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寶,社區民警只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適用。如果在施暴者構成犯罪的情況下仍然簡單調解,則不僅會損害警方公信力,而且會造成更加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進一步提高《反家暴法》的實際操作性
目前,我國首部《反家暴法》2016年3月1日起已正式施行,這是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反家暴法》的出臺為社區民警處置家庭暴力案件提供了法律基礎,明確了具體職責,但仍然具有模糊性,具有修改完善的空間。在我國,法律地位至高無上,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謹遵法律,事事以法律為準繩,以法律為規尺。法律具有嚴格的約束力和強大的導向力,但是《反家暴法》在具體操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在人身保護令具體執行方面,《反家暴法》沒有具體規定各機構的職責,包括公安機關的職責。社區民警因此很困惑,在人身保護令的執行中,公安機關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職責劃分不明很容易造成現實中各部門的推諉。因此,為更好預防、打擊家庭暴力,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在我國第一部《反家暴法》出臺后,需要繼續做好《反家暴法》出臺后的工作銜接,及時出臺配套細則,比如司法解釋、指導案例、規范性文件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反家暴法》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社會反家庭暴力體系。
(三)建立與調查取證相關的配套制度
一是擴大反家暴證據的可采納范圍。將公安機關的接處警記錄、勘驗筆錄、詢問筆錄、調解書,醫療機構保管的病歷、診療材料,婦聯、居委會、村委會等機構出具的證明材料,未成年子女、知情親屬提供的證詞,當事人本人提供的家暴錄音、施暴者的恐嚇短信、保證書、日記、撕扯的衣服、施暴工具、傷情照片等納入反家暴的可采納范圍。二是適當降低相應的證明標準。在家暴案件中,可以采取合理人的證明標準。對于受害者提出的證據證明,只要能使一個理智、正常的第三人認為其理由或者主張真實存在,即可認定證據的真實有效。一般民訴法采取“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合理人的證明標準較“高度蓋然性”標準低,這與擴大反家暴證據可采納范圍是一脈相承的。在這兩個方面的頂層制度設計下,社區民警在調查取證中能發揮能動性,多角度、多層次調查收集證據,為查清楚家暴案件事實、進一步保護好受害者的利益奠定基礎。三是進一步規范公安機關的取證行為。社區民警接到家暴的報警求助后,要按照《反家暴法》的相關規定,立刻出警到達事發現場,除了制止正在發生的暴力行為、控制施暴者、保護受害者之外,還要維護現場秩序,保護事發現場不被破壞。同時要及時詢問當事人,綜合錄像、攝像、錄音等多種方式固定證據。
(四)家暴告誡要與回訪跟蹤機制相結合
家暴案件具有特殊性,這是由家庭成員之間的特殊關系決定的。對于情節較輕、依法不需要治安管理處罰的家暴案件,如果社區民警不處理,則很可能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進一步刺激施暴行為升級,發展成為嚴重的暴力犯罪。如果社區民警采取強制性的行政處罰措施,既不合法,也可能加深家庭矛盾,造成家庭關系進一步惡化,與施暴者維系家庭的意愿背道而馳,違背了處置家暴案件的原則之一,即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愿原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告誡制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要堅持實施告誡制度,充分發揮告誡制度約束教育施暴者、化解家庭矛盾糾紛、維護家庭和諧的作用。在實施告誡制度的過程中,社區民警要進行跟蹤回訪。家暴具有周期性,一次性的告誡不會從根本上斬斷家暴發生。告誡制度與跟蹤回訪機制相結合。在回訪中,社區民警要根據家暴發生的具體原因進行調解,協調矛盾。要教育引導施暴者,以使其理性處理家庭糾紛;也要關心受害者,強化其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引導家庭更加文明、健康、平等。社區民警在家暴案件的回訪中,要注意回訪的次數,時間上要靈活機動。比如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隔兩周回訪一次,連續回訪3次以上。社區民警只有通過多次介入家暴案件、多次對施暴者進行矯治、疏導雙方矛盾,才能達到處置家暴案件的理想效果。
(五)建設專門反家庭暴力隊伍,不斷提高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置能力
在社區警務工作中,設立專職人員專門負責有關家庭暴力的警務工作,建立反家庭暴力的執法隊伍。要提高對家庭暴力案件的警覺性與敏感性,只要收到相關報案,社區民警就要立刻出警,及時介入家庭暴力案件,阻止施暴者的進一步侵害,保護受害者。要分門別類建立家庭暴力檔案。家庭暴力檔案能為以后走司法程序提供證據證明,同時能夠為社區民警評估施暴者的暴力傾向提供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檔案應當包含接處警記錄、鑒定意見、證據照片、詢(訊)問筆錄、告誡書、家庭暴力風險評估表、處理結果、家庭暴力書面報告、定期回訪記錄等材料。社區民警建檔后,要妥善保管。同時社區民警要不斷提高對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置能力。家庭暴力案件具有特殊性,社區民警除了積累日常的實踐經驗之外,還要進一步掌握家庭暴力案件的特點,了解施暴者、受害者的心理等,以更好地處置家庭暴力案件。
[1]家庭暴力,傷害孩子有多深?[EB/OL].[2017-01-07].http://www.qbaobei.com/plans/jlbl/jtbl.html.
[2]董純樸.中國家暴犯罪防控研究[J].犯罪研究,2016(6):17-30.
[3]四川一女子殺夫分尸 二審改判死緩[EB/OL].(2015-04-25).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4/25/c_1115087378.htm.
[4]鐘嬌.藥家鑫的人格特點與犯罪心理分析[J].學理論,2012(8).59-60.
[5]反家暴:除了懲罰,還得補什么課?[EB/OL].[2017-01-07].http://sc.people.com.cn/n2/2016/0303/c345456-27855733.html.
[6]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黃晚紅,魏雪萍,譯.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9.
2017-01-28
查 攀(1992-),女,四川瀘定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 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治安學。
D631.41
A
1674-3318(2017)02-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