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毅
(湖南農業大學 工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湖南是水稻生產大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常年水稻播種面積超過433.33萬hm2(6500萬畝),其中雙季稻種植面積近266.67萬hm2(4000萬畝)。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等原因,早稻栽插季節氣溫低,“雙搶”季節高溫高濕多雨,晚稻易受寒露風影響而減產。為此文章選擇研究分析水稻缽苗擺栽方式和毯狀苗機插方式對水稻生長周期和產量的影響,通過嚴格控制變量的方式探索更加適合湖南省的水稻種植方式,對穩定糧食產量和加快提高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水稻品種:陵兩優。
(2)試驗地點:瀏陽市永安鎮平頭村。
(3)試驗面積:缽苗擺栽面積1965.4m2,毯狀苗機插面積2000m2×2。
(4)試驗機具:2ZB-6缽苗擺栽機;井關 PZ 6-33、PZ 6-25高速插秧機。
(5)育秧:種子在經浸種和恒溫催芽器催芽后,到露白時進行播種;根據本次擺栽面積和栽插的密度估算好應該準備的兩種機型配套秧盤數量;用于育秧的田塊提前整平,在播種擺放秧盤前秧床表面鋪斷根網或煤灰防止秧根盤結;同時要準備好用于播種后覆蓋秧盤的薄膜。育秧床土:三分之二基質,三分之一黃土。育秧要求:播種后消毒液浸透放秧田。前期放淺水,后期干濕管理,不同栽植方式的秧苗管理、后期田間管理均采用統一的方式消除干擾。
(1)秧苗返青和分蘗情況。兩種方式均于2016年4月19日進行田間栽插,缽體苗栽插時平均苗高18cm,長勢均勻,秧苗壯實,秧苗整體素質比毯裝苗秧苗略好。移栽后兩種不同移栽方式秧苗基本保持直立,栽插后三天田間調查栽插質量,缽苗擺栽方式移栽的水稻基本沒有停頓,均已正常返青,對比機具移栽的水稻有明顯的停頓,秧葉有干枯現象。七天后田間調查,兩種移栽方式秧苗根部生長情況如圖1、圖2所示。
(2)水稻生長情況。水稻秧苗移栽后,安排專人對秧苗生長情況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跟蹤調查記錄。秧苗生長情況如下圖3、圖4所示。

圖1 缽苗擺栽秧苗根部生長情況

圖2 毯狀機插秧苗 根部生長情況

圖3 缽苗擺栽水稻生長情況

圖4 毯狀機插水稻長情況
缽苗擺栽和毯狀機插兩種移植方式的水稻各階段主要生長記錄情況如表1所示。兩種水稻移栽時間都是4月19日,在選用同一水稻品種和田間管理方式進行同期移栽情況下,缽苗擺栽秧苗2016年4月20日就開始活兜返青,幾乎沒有緩苗期,在6月10日缽苗擺栽水稻就開始抽穗,6月14日稻田水稻全部齊穗,7月9日基本全部成熟。毯狀苗機插秧苗移栽后基本上過了3天才全部活蔸返青,6月14日毯狀苗機插水稻開始抽穗,6月19日稻田水稻全部齊穗,7月14日基本全部成熟。由此可見缽苗擺栽水稻移栽方式比毯狀苗機插水稻移栽方的各個生長進程都要提早幾天,其中返青期提早2-3天,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均提早3~4天,全生育期比毯狀苗機插秧苗短4天左右,從而達到縮短早稻生長周期,提早晚稻移栽時間,降低了晚稻受“寒露風”侵害的風險。

表1 生長情況記錄表
(3)水稻產量。在水稻成熟后,于7月9日和7月14日分別對試驗田水稻進行機械化收割,測定實際收割面積、稱量實收稻谷重量和含水率,計算平均畝產。產量計算公式為:畝產量=實收重量÷實收面積×667×(100-平均含水率)/86.5測得水稻畝產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水稻產量情況
在對比試驗中,在選種、育秧、每穴播量、秧苗床土管理、移栽后田間管理方面嚴格控制變量,減小非關鍵變量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移栽前秧苗長勢基本一致,在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出現差異主要是移栽后出現。試驗結果顯示水稻缽苗擺栽比毯狀苗移栽全生育期要短4天左右,產量比33cm行距毯狀苗機插秧高67.1kg/畝,比25cm行距毯狀苗機插高25.7kg/畝。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缽苗擺栽由于秧苗根本有較多的缽土基質根系盤結生長,移栽過程中對秧苗根部的損傷較小,缽土基質還帶有促進秧苗生長的營養,所以移栽后秧苗生長無停頓,返青、分蘗快。缽苗擺栽由于行距為250mm+330mm,每畝基本苗量為20228蔸左右,基本苗量適中,透氣性好、水稻葉面光照充分均勻,在后期管理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畝產更高。采用缽苗擺栽方式有利于提早晚稻移栽時間,降低晚稻受“寒露風”侵害的風險,對增加產量有重要意義,值得加大科研力度盡早投入生產,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