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趙慧臣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比較研究
王玥 趙慧臣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根據目前的研究熱點,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研究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概念內涵、能力結構與評價體系、能力現狀和提升策略等方面。根據比較結果,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樹立這樣的思路:以目標為導向,豐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內涵;基于國家標準,開發有效的能力評價工具;在教育系統層面,明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效果;構建專門機構,開展系統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比較研究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經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教育學、教育技術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也逐漸成為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熱點問題。從國內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無論是研究主題還是研究方法都較為單一。與國內研究現狀不相同的是,國外研究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因此,有必要通過對比分析,探索中外比較視閾下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現狀,描繪研究特點,呈現未來的研究趨勢,理清我國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思路,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
(一)概念內涵研究的比較
目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上,但是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一概念的混用問題,并逐漸開展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領導力的相關研究。
1.教育信息化領導力
目前,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內涵的闡釋遵循一定的范式,即某一行為主體具備一系列怎樣的能力,能夠實現怎樣的教育目標。例如,Aten(阿托恩)[1]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定義為:領導者為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通過個人的人際關系和有效整合運用信息技術等多種知識,預測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育目的。Sampson(桑普森)[2]等認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是指校長和學校管理階層人員都能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起到示范與支持的作用,并引領教學、文化的革新,應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環境的效能。
國內學者王佑鎂等[3]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看作是個體運用信息素養和能力以促進團隊實現教育信息化目的的過程。蔣志輝[4]曾對國內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認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上,從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研究者普遍傾向于將信息化領導力理解為學校行政領導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影響力及決策力。
2.學校信息化領導力
Anderson(安德森)[5]等強調,學校信息化領導力是校長及學校的技術協調人員在目標制定、預算決策和政策執行等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能力。Wright(萊特)[6]等提出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者的領導力包含提供科技支持,協助教師與學生善于利用科技、發展創新方法以及軟硬件的實地使用這些方面的能力。
黃榮懷[7]認為,根據我國中小學校實行三層管理制度的規定,學校信息化領導力具體又可以分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中層團隊(科室主任、年級主任、學科主任等)的信息化領導力以及教師信息化領導力。中層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是在校長引領之下,設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目標,然后參與到具體項目規劃與決策的工作中,協助校長推進規劃的實施并最終實現愿景。[8]
孫禎祥[9]等認為,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自覺培養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技術技能,通過課堂教學、教學管理等活動對學生、同事和校長產生積極影響,借此促進學校信息化教育發展的一種能力。
3.校長信息化領導力
劉美鳳[10]從過程角度定義,認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就是領導者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教學應用的重要作用,并能夠通過一系列的能力,讓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來推動學校信息化向前發展的過程。同時,其他學者從能力維度闡釋,例如謝忠新等[11]認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是指幫助校長實現信息技術整合課程教學、信息化管理等多個目標的一整套能力,具體包括校長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決策、教學應用、管理服務和監測評估等能力。
為更直觀、清晰地闡釋上述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構建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相關概念關系圖(如圖1所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不僅只限定在學校領域,其他的教育組織、社團以及政府中主管教育部門的相關人員都應該是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能力主體,尤其學校范圍內領導力就不該單單指同校長應該具備的能力。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廣泛分布于教育領域中多種群體內,然而,在現實中國內研究與實踐主要聚焦于校長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

圖1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相關概念關系圖
(二)能力構成與評價體系研究的比較
筆者依據各研究者構建“能力構成模型”所參考的理論依據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對國內外現有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能力構成和評價體系研究進行重新的分類和梳理,具體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基于標準的能力構成與評價體系研究
國外此類研究主要根據國家或地方教育技術標準進行能力構成分析和評價體系構建,其中影響力較大的評價指標是,由美國教育領導力前沿研究中心基于2002年頒布的《面向管理者的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簡稱NETS·A)設計和構建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ssessment,簡稱PTLA)[12],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測量和評估,并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提升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Duncan(鄧肯)[13]2011年利用PTLA調查了弗吉尼亞州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并與2002年頒布的NETS·A進行對比,提出了調整弗吉尼亞州公立學校校長培養的課程標準,以彌補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水平的不足的建議。
國內學者孫禎祥[14]參考國內外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的相關文獻,并結合美國2009年頒布的NETS·A與英國的《國家校長標準》構建了一整套的學校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體系。作為基于國家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它給予我國學校信息化領導力評價研究和實踐工作重大啟示。但遺憾的是,該標準是基于美國的教育環境和社會背景頒布的,與我國現實情況存在差異。鑒于此,我國研究者還需要對信息化領導力評價研究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以制定更為符合我國國情的評價體系。
2.基于文獻的能力構成與評價體系研究
此類研究以文獻分析為主,側重于國內外已有的關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結構研究,在理論層面歸納總結能力構成并建構評價體系。在國外,研究者以具體可測量的描述構建不同主體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能力維度。例如,Anderson 等[15]認為,學校信息化領導力是由8個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改善學校的指標集合而成,即技術委員會、教育信息化預算、地方支持成本、校長郵件使用頻率、校長對信息化的關注程度、教師信息化的專業發展政策、補助金、知識產權政策。
在國內,一些學者也制定了相關的評價指標,例如謝忠新等基于系統理論的視角提出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化方等[16]在采用歷史文獻法和層次分析法對我國學者在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結構組成方面的觀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些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依然存在問題,例如各項指標的敘述用語都比較籠統,在行為、程度等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精細化的描述等。
在其他主體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體系研究中,主要有學校中層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例如任玲玲[17]通過結合現代教育領導力理論,對國內外現有的評價體系進行整理、分析,構建了學校中層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構成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
3.基于實證的能力構成與評價體系研究
此類研究以訪談、調查等實證研究為主,側重于現狀調研和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因素分析,探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能力構成和評價指標。例如,加拿大的Diannel(丹尼爾)[18]通過對加拿大、新西蘭和美國的10所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總結得出校長的信息技術領導力可以分為8個方面:公平提供、關注信息技術學習、學習新技術的意愿、耐心教學、支持和保護、持續的監控、與企業溝通聯系和迎接挑戰,其中每個方面又有更為具體的要求。
同樣,基于實證的相關研究也在國內逐步開展。例如,楊蓉[19]先后訪談了20所中小學的校長、教師、網絡管理員和學生,同時結合網上調查問卷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建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體系。總而言之,各類能力構成和評價標準并無優劣之分,卻有適用之別,如表1所示。

表1 各類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能力構成與評價體系研究特點分析
(三)能力現狀研究的比較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現狀研究為研究者制訂下一步培養方案和提出改進策略提供現實依據,同時也是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1.教育信息化領導力能力現狀的調查研究
在國外能力現狀的調查中,美國學者Duncan[20]、土耳其學者Banoglu(巴諾格魯)[21]和馬來西亞學者Nordin(諾丁)[22]都曾利用PTLA調查不同地區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水平,他們發現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在各能力維度的不足后,建議調整校長培養的課程標準以彌補不足。此外,國外研究者還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自我感知程度以及個體差異對能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例如土耳其學者Erhan ünal(埃罕?尤納爾)[23]通過對320名學校管理者的領導力自我效能感知水平的調查,來檢驗其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在學校級別、專業資歷以及是否參與在職培養項目這幾方面有無差異。
國內研究者按照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多個維度,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研究方法調查了北京、山東、湖北、甘肅、江蘇、海南等不同省市地區的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現狀,并提出促進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的建議。在對現狀調查結果中,不同地區的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武漢地區[24]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校長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和信息化規劃與協調能力較強,而對西北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進行調查的結果[25]顯示,農村中小學校長對信息化領導力認識存在偏差,缺乏信息化規劃與創設校園信息文化的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高。由此可見,不同地區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具有較大差異,這對我國關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
除校長這一能力主體之外,研究者還對中層管理團隊的信息化領導力進行調查,例如陳倩華[26]曾對中層管理者就其信息化領導力的具體幾個方面進行調查,認為中層管理團隊的信息化規劃建設、信息化教學指導、信息化環境建設、信息化溝通、信息化管理評估、基本信息素養均處于較低水平。
2.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效能關系的調查研究
除了對不同主體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進行現狀研究,還有研究者將各個主體的信息化領導力放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探討其與其他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一是對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整體水平之間的關系,Anderson等[27]對全美800所學校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特征和其對學校績效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信息化領導力是學校教育更為有效利用技術的必要條件。
二是對于校長及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策略與學校管理有效性之間的關系,翁志祥等[28]通過“技術領導策略和學校行政效能量表”,對臺灣地區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策略與管理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策略能夠對學校管理的有效性產生積極影響,由此,他們認為信息化領導策略應被視為校長培訓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提升策略研究的比較
目前,自學和接受正規的培訓是我國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研究中較多提及的途徑。而國外除了自我提升還有培訓課程、學位課程、行業認證三種形式,下面將分別探討國內外的這三種提升方式。
1.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培訓課程
國外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培訓課程研究,除對培訓課程內容資源進行開發以及對課程實施的策略進行設計外還注重對培訓課程的效果進行分析,如普度大學Peggy(佩吉)等學者[29]對8位參加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在線課程學習的中小學校長進行了研究,發現校長們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態度以及支持教師運用技術進行教學的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改變。國內研究者從技術和方法兩個方面探索校長信息化領導培訓課程實施的方式、策略和模式。如皇甫靜靜從方法層面入手,在反思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結合特定標準的同時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參加實踐活動等培訓建議。
2.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學位課程
學位培養方式也是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可選擇的策略。Brahier(布魯希爾)[30]等學者闡釋美國最早實施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養項目的明尼蘇達大學,其課程創設理念就強調課程要基于國家標準、情境學習理論、混合教學和技術工具四者的協同。
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各地先后開展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相關培訓,然而關于以學位課程促進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還沒有出現。但是已經有王玥等學者[31]通過介紹分析美國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學位培養項目來初步探討此種提升策略。
3.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行業認證
國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除了可授予學位證書的培養項目,還設置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行業認證考試項目(Certified Education Technology Leader Certification Program,簡稱CETL),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與發展提供另一種可選擇的途徑。CETL認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圍繞中小學教師首席技術官基本技能框架而設置,該框架強調教育技術領導者必備的職責和知識技能的具體領域。[32]獲得教育信息化領導力認證能夠向員工、監管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證明校長已經掌握了面向信息化學校發展的規劃能力和構建21世紀學校學習環境的知識與技能。我國可以借鑒這種方式促進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
將國內外研究分類對比,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特點,為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理清思路。對比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研究,發現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概念界定不同,國外包含較大的主體范圍,國內則將主體聚焦校長;二是能力構成分析與評價體系建構的依據不同,國內以文獻分析研究為主,國外主要基于標準展開研究;三是能力現狀調查內容的范圍不同,國內以能力現狀為主,國外以能力主體與其他因素之間的效能關系為主;四是信息化領導力提升途徑不同,國內以自我提升和培訓為主,國外還有學位課程和外部認證等方式。
(一)以目標為導向,豐富信息化領導力內涵
國內外研究的差異首先體現在研究者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界定方面。國內除了少數幾種定義粗略地界定它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較為宏觀的目標,無論針對哪種群體的信息化領導力,研究者們都只是單純地從能力維度界定概念。缺乏目標為導向的內涵解讀,容易使研究者和實踐者陷入為能力而提高能力的怪圈。
就教育信息化領導力而言,它是由規劃、管理、教學、技術應用、評估等一系列能力構成的能力體系。每一種能力都是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的,然而作為能力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并不是要求每一種能力都能夠達到極高的水平。單純、片面追求某種能力的提高,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提升要根據不同主體在學校中扮演的角色對其涉及的一系列能力提出不同程度的掌握要求,以目標為導向,確定信息化領導力內涵和構成,且協調各能力之間的關系,才可能更好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整體水平。
(二)基于國家標準,開發有效的能力評價工具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國家標準是開展不同主體信息化領導力培養、培訓和測評等工作的依據,是國家對校長信息化能力進行評價的基礎。雖然國家標準是評價依據,但是并不等于標準是對各項知識技能的具體規定。因此,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制定出評價量表,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提供有效工具。例如,美國教育領導力前沿研究中心基于2002年頒布的NETS·A設計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PTLA)[33],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基于國家標準的評價指標。各地區研究者根據研究需求對其進行了調整和改編,并應用于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之中。
由于我國相關標準頒布時間較晚,國內研究者較少把國家標準作為依據研究評價指標,較多基于已有的文獻和評價模型。2014年年底我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正式頒布,意味著我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在國家標準層面有了依據和參考。基于國家標準,開展校長及其他主體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方面的研究將會成為進一步研究的焦點。
(三)在教育系統層面,明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概念的提出、標準的頒布以及相關學術研究的進行都是為了能力水平的提高,從而推動學校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我國關于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提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能力維度、能力現狀和能力提高這三個方向。較多學者都將研究主體從復雜的學校信息化教學、管理環境中抽離出來,單獨地或靜態地討論個人或群體應該具備的信息化領導能力。雖然一些學者將校長置于學校教育發展的大環境中,并總結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建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但這種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置于整體的、復雜的學校環境中進行研究的思路并沒有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足夠重視。
因此,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不能簡單探討個人或群體能力,而是要將其置于學校、社會等更大的環境之中,再通過實證研究落實能力效果,探討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了解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效能,最終達到不同主體信息化領導力水平的提高,進而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
(四)構建專門機構,開展系統研究和人才培養
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研究視野相對較窄,需要構建專門機構,開展系統研究和人才培養。雖有國內學者研究了國外教育信息化領導力,但其研究內容大多局限于國外標準、理論模型的介紹。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先后開展了針對校長的教育信息化主題的培訓或研修班,同時也開展了利用網絡平臺的遠程培訓,但就培訓內容來看,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內容體系較為分散。相較而言,國外專門設置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學位課程以及研究機構進行系統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做法為我國提供了參考借鑒。
[1]ATEN B M.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D].San Francisco: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1996:37.
[2]SAMPSON B C ,WASSER J D.Leadership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EB/ OL].(1999-12-19)[2015-10-04].http://modelschools.terc.edu/TEMPLATE/ Publications/PDF/Leadership-EdTech1999.pdf.
[3]王佑鎂,杜友堅,伍海燕.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與發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18-20.
[4]蔣志輝.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研究的困境與轉向[J].現代教育技術,2011,(8):30-33.
[5][27]Ronald Anderson,Sara Dexter.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S0013-161x),2005,41(1) :49-82.
[6]WRIGHT R J,LESISKO L J.The Preparation and Role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Schools[EB/OL].(2007-12-15)[2016-08-23].http://files.eric. ed.gov/fulltext/ED495721.pdf.
[7]黃榮懷,胡永斌.信息化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5):11-17.
[8][17]任玲玲.學校中層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體系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9]孫禎祥,張玉茹.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內涵與理論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1):39-45.
[10]劉美鳳.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4):4-7.
[11]謝忠新,張際平.基于系統視角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4):73-77.
[12][33]Castle.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ssessment[EB/OL].(2014-10-30)[2016-08-23].http://www.school techleadership.org/storage/pt/a_ info_pack.pdf.
[13][20]Jeffrey Duncan.An Assessment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A Statewide Survey[D].Richmond: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2011.
[14]孫禎祥,任玲玲,郭旭凌.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與評價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34-40.
[15]ANDERSON R E,DEXTER S L.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Incidence and Impact[EB/OL].(2000-01-01)[2016-08-23].http://www. crito.uci.edu/tlc/findings/report_6/report_6.pdf.
[16]化方,楊曉宏.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績效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4):7-10.
[18]DIANNE L Y.Images of School Principal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eadership[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S1547-9714),2000,9(3):287-302.
[19]楊蓉.北京市農村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影響因素個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21]BANOGLU K.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y and Technology Coordinatorship[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S1382-4996),2011,(1):208-213.
[22]NORDIN N ,YUSOF Y,JUSOFF K A.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laysian Secondary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1913-0341),2015,(2): 124-130.
[23]Erhan ünal,Ahmet Murat Uzun,Süleyman Karata?.An Examin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elf-Efficacy[J].Croatian Journal of Education(S1848-5197),2015,17(1):195-215.
[24]李莎莎.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5]朱雪峰,袁娟娟.西北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調查與思考——以甘肅省Y縣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1):60-66.
[26]陳倩華.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28]WENG C H,TANG 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Leadership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J].Computers & Education (S0360-1315),2014,76(7):91-107.
[29]ERTMER P A,BAI H,Dong C,etal.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uilding Administrators’ Capacity for Technology Leadership[EB/OL].(2002-5-11)[2016-8-23].http://course.zjnu.cn/szxtd/upfiles/ file/20111201164607628.pdf.
[30]BRAHIER B,WHITESIDE A ,HUGHES J E ,etal.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Theory to Practice[J].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S1096-1453),2005,(9):51-55.
[31][32]王玥,趙慧臣.美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項目的特點與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15,(3):55-64.
(責任編輯 孫志莉)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at Home and Abroad
WANG Yue,ZHAO Huichen
(Henan University,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concept connotation,ability structure and assessment system,current status of ability,and promo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have the following train of thought.Firstly,it is target-oriented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Secondly,it develops an effective ability-assessment tool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Thirdly,it en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from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system. Finally,it establishes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s to conduct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cultivate talents.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comparative research
G4
A
2096-0069(2017)01-0018-07
2016-11-30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青年基金項目“網絡課程群知識建構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應用”(13YJC880117);“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2015-CXTD-03);2013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基于共生理論的教育信息資源城鄉一體化配置研究”(132400410290);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河南省義務教育信息化狀況研究”(〔2013〕-JKGHB-0017)
王玥(1991— ),女,河南開封人,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與信息化領導力研究;趙慧臣(1982— )男,河南永城人,博士,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和知識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