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珊
【摘 要】P2P網絡借貸(以下簡稱“P2P 網貸”)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部分,借助互聯網實現便捷高效新型借貸。自2005年世界第一家P2P網貸平臺在英國誕生,P2P網貸開始風靡全球。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網貸平臺成立,在國內吸引著千萬人們的關注目光,P2P網貸行業在我國正經歷著高速甚至瘋狂的發展。截止至2016年6月30日,運營平臺數量從2010年10家達到如今4567家,中國網貸交易市場規模2010年為6億元,而2016年上半年就已達8264億元,預計2016全年成交額可達到1.8萬億左右。但是,在這種“野蠻生長”的背后也面臨著跑路倒閉等諸多風險。如何利用好這把金融創新的雙刃劍,需要我們立足于本國實際,適當參考國外的監管經驗,制定適合我國P2P網貸自身的監管政策。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監管
一、我國P2P網貸市場的監管現狀
目前P2P網貸交易過程中的監管大部分依靠平臺的自行監管和行業聯合自律監管。從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請時,P2P網貸平臺將對其進行資格審核,根據審核結果決定是否進行借款,以及確定借款額度。在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但尚未還款結束期間,P2P網貸平臺會對借款人的還款情況和用款情況進行跟蹤,并且對逾期還款的情況及時提醒與催收。而由于投資者主要是提供資金出借給借款人,P2P網貸平臺對投資者的監管幾乎沒有,一般僅為投資者的基本信息收錄。至于投資者的資金來源尚未進行調查。融資性擔保公司或專業保險公司常為P2P網貸業務進行擔保,但在網貸業務過程中,擔保方對借款人的事前審核、事中監督以及事后催繳管理均缺少相應措施。作為在P2P網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P2P網貸平臺,為保持該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一直致力于尋求行業的自律監管。2010年,“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的成立,為中國的P2P行業自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并在中國的P2P行業自律道路上做出了不斷的努力。從2012年成立P2P行業委員會,到2013年發布《個人對個人(P2P)小額信貸信息咨詢服務機構行業自律公約》,為中國P2P行業的規范發展做出了貢獻。2013年12月19日,上海市信息服務協會會同上海幾家P2P網貸平臺,共同制定了《網絡借貸行業準入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P2P網貸行業準入標準。
雖然中國的P2P網貸服務近年來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對于這個行業的國家監管,曾長時間處于“三無”(無監管、無門檻、無規則)的空白狀態。國家監管部門正在逐漸重視并且介入該行業的監管。2011年9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列舉了P2P網貸平臺的七大風險,明確四條紅線,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缺失從事洗錢、集資等非法活動。2013年11月25日,銀監會牽頭九部委召開聯席會議中,就處置非法集資問題展開討論。根據《防范打擊非法集資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座談會發言摘登》,央行明確指出“應當在鼓勵P2P網貸平臺創新發展的同時,合理設定其業務邊界,劃出紅線,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P2P網貸為合法民間借貸,強調不得進行非法集資。2015年12月,銀監會發布《暫行辦法》,明確了P2P網貸平臺和監管機構的責任。 2016年6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在激勵守信機制、懲戒失信機制、獎懲協同機制,以及法制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二、國外P2P網貸市場的監管措施借鑒
2005年3月,世界上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出現在英國——Zpoa,其后是美國的Kiva,Prosper以及Lendding Club,德國的荷蘭的Smava,丹麥的Boober等等。
目前,美國的P2P網貸市場發展已相當穩定,但美國聯邦政府對P2P網貸平臺的監管十分嚴格,聯邦和州進行雙層次的多機構監管。聯邦監管層面,主要機構包括美國聯儲下設金融消費者保護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聯邦貿易委員會、美國司法部、各聯邦銀行監管機構,以及上述機構所對應的州政府的同類部門。州政府監管層面,其對P2P網貸平臺的監管則較為寬松和活躍。聯邦和州監管機構還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如《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中明確了加快確定P2P網貸監管模式的內容。另外還規定了大量保護投資者,促進交易的條款,如信貸提供者披露信貸條款、禁止不公平或欺騙性條款、禁止歧視條款、催收貸款方式條款、反洗錢條款等。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英國采用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主要由財政部和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承擔金融系統的監管職責,并直接向英國財政部負責。金融危機爆發后,運用國際金融監管最新理論逐漸發展成雙峰監管模式,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共同負責金融監管,其中主要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承擔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保護廣大投資者和利益相關人。另外還在2014年出臺了《關于網絡眾籌和通過其他方式發行不易變現證券的監管規則》,重點細化了對P2P網貸平臺的最低資本、投資標的流轉、客戶資金管理、披露信息等。同時,英國P2P網貸行業堅持“自律在先、監管在后”的原則,不斷發展創新,發揮自律協會的作用。
比較發展較為成熟的英美兩國特點有利于探討我國P2P網貸市場的監管。首先,明確監管主體。縱觀英美兩國的監管措施發展,兩者都在監管主體的確定問題上十分重視,英國與美國目前都明確了P2P網貸平臺的特別監管機構。我國目前由銀監會作主要監管機構,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由相關監管部門在其各自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監管。但由于職權劃定不清晰明確,可能會導致各監管部門在實際監管時出現監管重疊甚至監管真空狀況。其次,重視立法。美國在聯邦法律《多德–弗蘭克法案》中作出了有關P2P網貸平臺的規定。我國對于該行業的監管文件多以“通知”、“指導意見”等形式發布,其法律效力層級較低,對行業監管缺乏長效性。再者,信息保護。英國與美國有明確的信息保護措施,我國信息保護沒有得到行政機關與P2P網貸平臺的重視。ICO是英國范圍內的信息保護監管部門,對實施危害信息安全行為的主體,有一定的執法權限。美國的P2P網貸平臺經過專門的第三方數據隱私管理公司TRUSTe的認證,采取各種先進的信息保護技術手段保護客戶信息。并在平臺網站上詳細披露其隱私保護政策,保障了客戶對網站信息保護政策的知情權。相比之下,我國P2P網貸平臺在保護客戶信息方面的措施較為匱乏。最后,信用評級體系。英美國家的個人征信系統本身就比較發達,P2P行業也都擁有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完善而透明的征信系統使得借款人必須承擔極高的違約成本。
三、完善我國P2P網貸監管的建議
(一)建立P2P網貸的監管法律制度
現代經濟既是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
自P2P網貸行業誕生以來,其風險性、合規性備受質疑,倒閉和跑路事件也不絕于耳。P2P網貸行業的穩健發展需要有效的監管,通過完善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明確劃分監管部門職權,建立系統、清晰、有效的法律監管機制,以從根本上落實該行業的監管,推動P2P網貸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完善P2P網貸行業的監管立法,應當以我國行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并且注重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監管部門所出臺法規和細則,不應只是形式性,而應為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
(二)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
在準入機制方面,中國的P2P網貸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只要符合注冊公司條件的人基本都可以建立P2P網貸平臺,這就容易導致中國的P2P市場上有眾多的網貸機構但良莠不齊而常出現倒閉現象。當前的實行的負面清單制尚不足以規避該風險。因此,監管的工商行政部門迫切需要對P2P網貸行業的準入做出明確規范,就注冊資本、技術條件、管理組織、人員資質等問題設置行業準入標準,劃清合法與非法的界限,正名其身份。
在退出機制方面,P2P網貸平臺經營過程中若出現體現困難、失聯跑路、嚴重虧損、重大違法違規等情形,監管主體應依法吊銷營業執照終止其運營,參與清算過程的監督,采取有效措施繼續履行尚未履行完畢的貸款合同,最大程度地協助投資者回收剩余款項,充分保護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三)完善信息披露與保護制度
根據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電信與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相關的規定,投資者享有安全保障權、隱私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相關權利。因此,監管相關的法律也應該明確P2P網貸平臺對投資者等交易主體的個人信息披露與保護的義務。在信息披露方面,P2P網貸平臺應真實、完整、準確地披露借款人的信息、信用狀況、資金用途、還款能力等,不得有誤導性陳述并對所披露的信息承擔法律責任。在信息保護方面,P2P網貸平臺應保護客戶信息,明確信息收集、使用等相關活動的工作流程,妥善保管記錄客戶個人信息的各種書面、電子等形式的材料,防止信息泄露。
(四)完善P2P信用評級體系
信用評級旨在評估借款人的信用,降低違約風險。P2P網貸平臺根據其提供的個人信息和通過征信機構提供的個人信用信息,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償還能力,評價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損害。我國的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互聯網借貸信用評級體系或引入第三方專業評級機構為平臺提供信用評分。
【參考文獻】
[1]張鑫:《貸款服務平臺的業務模式與法律分析一以宜信公司為例》.載《金融法苑》,2012年第1期。????
[2] Peter Renton,第一財經金融研究中心譯:Lending Club簡史.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3] 朱試昌,雷變:P2P民間借貨平臺新發展及其監管引導分析,中國農村金融,2011年第9期。
[4] 林海:民間金融的利率風險分析.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5]李曉圓:我國網絡小額借貸的現狀研究時代金融,2014年第2期 [11] 。
[6] 李鈞:《P2P借貸:性質、風險與監管》,載《金融發展評論》,2013年3月。
[7] 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中心著:《中國P2P網絡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頁。
[8] 李媛:《國內外P2P融資模式的發展比較研究——兼論對中國的啟示》,載《浙江金融》,2013年12期。
[9] Eric C. Chaffee and Geoffrey C. Rapp, “Regulating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Aftermath of Dodd–Frank: In Search of an Evolving Regulatory Regime for an Evolving Industry”, 69 Wash.
[10]潘錫泉:《我國P2P網貸發展中蘊含的風險及監管思路》,載當代經濟管理,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