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我國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命名亂象,并提出治理地名命名亂象的路徑:要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舉辦聽證會,問卷調查,舉行專家座談會,開展地名評選,征集地名保護意見等。
【關鍵詞】 地名命名;公眾參與;路徑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在國家治理、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國防建設和國際交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地名亂象叢生。因此,國務院發布通知,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要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不規范地名,并加強地名文化保護。[1]那么,如何更好地應對地名命名亂象問題,方式之一就是征求民意,讓公眾參與到地名命名的管理事務中來。
一、我國地名命名中的亂象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社會聯系日益緊密,地名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中日趨重要。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張,新地名命名成為必要;另一方面,旅游經濟的發展使地方政府熱衷于城市更名,以擴大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然而不論是地名命名,還是地名更名,都出現了一些亟需治理的亂象。
有資料顯示,1986年以來的30年間,我國約有6萬個鄉鎮名字、40多萬個村名被廢棄。僅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就將近40%。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非常普遍。總的來說,我國地名命名亂象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即大、洋、古、怪、重。
地名命名過分夸大。地名命名與地域實際不符,不考慮該地區實地占有面積和規模。以夸大名稱來吸引公眾的目光,從而增加客流量,進而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這樣非但不會給當地帶來可觀的實際效益,反而可能增加社會公眾對該地區的反感程度。例如,只有一棵樹的小區被命名為“山水花園小區”;只有一個小鋪面的商鋪被命名為“星光商城”等。
住宅小區和商用建筑命名洋名泛濫。用洋名命名小區、建筑的方法主要有三類:一是以住宅小區和商用建筑旁的自然景觀構想洋名字,二是以相同建筑類別直接搬照外國建筑名稱,三是以國外品牌直接命名。比如,坐落在湖水旁邊的小區命名為瓦爾登別墅,雪山景區的酒店命名為阿爾卑斯小屋,以“巴黎花園”、“萊茵小鎮”、“羅馬假日廣場”、“倫敦城”、“挪威森林”、“海爾路”、“聯想橋”、“曼哈頓”、“普羅旺斯”等洋名字命名幾乎成了“時尚”。
地名命名刻意生硬仿古。仿古式命名主要是生硬貼合歷史,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重要戰役、客棧酒樓等名字命名,人為地提高與歷史的相關性,增強本地區的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例如,瑯琊山“瑯琊閣”的命名,“西門慶故里”的命名,住宅樓盤命名為“盛大開元”、“頤和原著”、“乾清園”等。
地名命名過于古怪。有些地方隨著行政區域、社區街道改造合并,便人為合并地名或是從道路兩頭簡單地各取一字命名。比如最為典型的是太原“棉花巷”的消失。棉花巷,古為太原買賣棉花的集市,已有數百年歷史。有關部門一紙公文將棉花巷、前所街和云路街合并為一條云路街。然而,云路街恰恰是三條老街中最短、最不知名的一條。
一名多地和一地多名。隨著城市的擴張,新地名命名成為必要,但地方政府不考慮與其它地區命名的重復問題,造成一名多地;道路不斷延伸加長,新擴展的直線道路被冠以新名稱,成為被名字“一分為二”的道路,造成了一地多名。比如,在黃山市帶有“黃山”二字的行政區就有三個:黃山市、黃山區和黃山風景區,以至于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皖南處處皆黃山”。[2]河南的一條馬路由于被新通橋分開,即被命名為“文化路”,也被命名為“二七路”。
二、公眾參與地名亂象治理的基本路徑
地名命名亂象的治理,既需要加強行政監管,也需要動員公眾積極參與。公眾參與地命命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公眾參與過程既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又需要地名管理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公眾參與地名命名的目的,一是為了征求民意,二是動員公眾對地名命名進行監督。
1、舉辦聽證會
聽證會前;在地名命名前應加強前期管理,加強宣傳,深入做好可行性論證,并對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評估。聽證會時;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轄區群眾等代表就地名命名各抒己見,獻言獻策。在會議中,首先應就地名命名原則及聽證會籌備情況進行陳述,其次舉出命名備選方案,最后受邀人員共同討論出最合理的名稱。聽證會后;對于地名命名過程要進行公示,審批結果向社會公開發布,加強地名審核管理的聽證管理。
2、問卷調查
為了充分尊重公眾的發言權和表達權,將地名命名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從而根據相關技術對問卷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地名管理人員結合問卷分析結果再進行地名命名工作。問卷發放可采用兩種形式,分別為紙質問卷和電子網絡問卷。
紙質問卷調查。紙質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公眾對備選地名的意見,紙質問卷調查由政府牽頭組織發放。由于城市的名字是城市的公共產品,政府在對公共產品進行管理過程中,應發動公眾參與到城市管理過程中,并接受公眾的監督,但是現在相當一部分社會力量沒有被調動起來。而社區是城市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國家與社會的接口,所以問卷調查可以以社區工作人員或是社區志愿者作為問卷發放主體,充分利用社區服務范圍(城市中以網格化形式分布許多社區)、服務對象(社區內居民年齡呈多樣化、職業呈多樣化、受教育水平呈多樣化)的相對廣泛性來征求公眾對地名命名的意見。
電子網絡問卷。考慮到部分被調查群體不在當地生活,但仍想參與到地名命名或更名中來,因此可以通過電子網絡問卷的形式為這部分群眾提供參與途徑。具體操作可以由當地地名管理部門開設電子服務這一平臺,與社區機構共建電子問卷這一份目錄,保證技術上的支撐。電子問卷內容與紙質問卷內容相同。
3、舉行專家座談會
地名是當地人們心中對所在城市特殊情感的印記,典型人物往往代表著部分群眾的心聲,年長人物又是對當地歷史傳承的代表,專家往往從專業的地名文化知識角度評估地名命名更名帶來的正面效應和負面影響,去判斷地名命名更名是否得當。這里要注意,在邀請經濟學專家的同時,不忽視人文歷史學專家和民俗學專家。這樣可以使地名名稱在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會影響到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
4、開展地名評選
在地名命名前,地名管理部門可以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反映市域內“傳承地名”的圖片、散文、書法、繪畫等,通過一幅幅圖片、文字,勾起對城市歷史的回憶,充分表達自己對地名的意見,評選出最優地名。而地名管理部門,需要設置評選考核標準(如體現地域風貌,表現人文情懷,不與外國人名、地名重名,不掩蓋區域其它特征,去商業化,拒絕大、洋、古、怪、重。)
5、征集地名保護意見
向全社會征集意見,既是充分尊重公眾對地名的發言權,更是加強了公眾與政府的緊密聯系,增強政府的公信力。這里要注意民意調查不可流于形式。地方地名管理部門以“加大地名保護”為總體思路,按照前瞻性、規范性、系統性的原則,結合城市建設規劃,提升地名公共服務水平,向公眾征集地名保護原則、地名保護規劃思路等,為治理地名命名更名亂象提供意見指導。向社會公開征集地名保護意見,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認識地名保護工作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巍巍.地名文化保護和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倒計時[D].中國民政.2016.08.
[2] 張家界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紅網張家界(http://zjj.rednet.cn/).
[3] 付深紅.現階段我國城市更名的若干思考[D].吉林: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簡介】
賀子軒(1996-)女,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