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摘 要】 文章概述了發展森林康養業的背景,分析了四川發展森林康養業的優勢,提出促進四川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建議:抓緊森林康養產業的規劃布局;做好森林康養業的宣傳引導;做好試點示范帶動工作;探索行業規范化;爭取支持與合作。
【關鍵詞】 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服務業;建議
森林康養,是指人類在森林內的一切有利于健康的活動,包括度假、療養、保健、游憩、養老等等。森林康養是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健康優良的養生環境、味美安全的森林食品、深厚濃郁的林區文化為主要資源,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健康運動及醫療服務設施,開展以修復身心健康,體驗健康生活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保健、養老等服務活動。四川綠色資源豐富,生態優勢得天獨厚,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緊編制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中國最佳森林康養目的地,為四川“科學發展、轉型發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動力。
一、森林康養業的發展背景
1、都市居民有呼吸清新空氣的迫切需要
隨著經濟發展,傳統“城市病”治療并不徹底,特別是霧霾的籠罩,使社會大眾深受其害。城市的繁華無法隱飾空氣質量的憂患,陽光彌漫也無法阻止藍天的消褪。“千里塵封、萬里霾飄,引無數老人咳彎腰,引無數美女戴口罩”。調侃也好,聲討也罷,情景依然難以改變。霧都倫敦,持續近100年。就成都的霧霾而言,能在短期內解決嗎?所以,森林康養,優良的空氣質量成為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2、都市居民具有享受優美環境的經濟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住房、購車、旅游這些消費都已得到滿足。可以預測,下一步家庭的主要消費取向,將趨向自身的健康。因為留得青山在,才不愁無柴燒,有健康的身體,才有享受財富的福分,才有分享權利的可能。所以,今后中高等收入家庭的開支消費肯定會向健康傾斜。
3、都市居民有調減身心壓力的自然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各領域,競爭已成為常態。緊張、疲勞、浮躁、焦慮、憤怒、抑郁等情緒容易產生,亞健康問題十分突出。他們需要在翠綠的森林、溫和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和安寧的環境下調適心態,放松心情,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以冷靜思考、優化決策,從而再上職場,開拓創新。
4、發展康養業是林業改革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行業,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找準自身的發展著力點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還在不斷深化和完善。讓林農經營好森林景觀、增加收入是林改的根本目的和歸宿,也是山區林農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同樣,國有林區和林場的改革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在改革中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穩定林區林場,也是改革之根本。因而,林場發展康養業,是一項新的業態和一個新的契機,會給改革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二、四川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勢
1、富集的森林資源
四川森林資源分布廣闊,林相紛呈。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5.75%,林地面積3.6億畝,占省域總面積的49%。不僅盆周山區森林密布,連連不斷,盆中丘陵地區也是綠滿山坡,蒼翠連綿。全省已建成林業自然保護區123個,森林公園123個,還有豐富的集體森林。森林的土壤和空氣尚未被污染,通過采摘、種養等,森林還能為人們提供不少安全的食物,有利調養健康的食品。
2、優質的生態環境
四川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不少地方已開發為最佳旅游地,還有不少地方逐步成為了自駕旅游者、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森林內不僅有四季紛呈的美麗景致,還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有利健康的植物精氣分泌;其溫度、濕度相對于都市來說,更加宜人、養人。同時,空氣清潔,能見度好,經過森林過濾的陽光更加柔和,適宜健康。
3、旺盛的消費需求
就四川的城市分布和人口聚集而言,森林康養的市場空間較大。全省21個市州183個市縣(區)近9000萬人,除成都這個特大城市外,近期跨入100萬城市人口的市將會增加。川東重慶市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消費群體。受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和城市生存環境的影響,從城市走向森林的人流量將越來越大。以退休人員休閑避暑為例,成都、南充、遂寧、內江、資陽、自貢、宜賓、瀘州等地,每年夏季前往成都平原以西邊緣山區的人員流量較大,一些生態環境好的林區、林家樂需求旺盛,供不應求。
4、良好的發展基礎
從森林景觀的利用足跡來觀察,生態旅游在先,休閑避暑在后。其間不少林區、林家承接了大量客流,已成就了一批接待條件好的基地。一些起步早、條件相對好的地方也積累了一些物質基礎和經營經驗。例如玉屏山野雞坪營地、夾金山林業局的新寨子營地、南江縣大壩林場營地等等。他們在創新發展中求索,在轉型升級中拓展,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三、促進四川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建議
1、抓緊森林康養產業的規劃布局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制定四川森林康養專項規劃是推進森林康養新業態的一項重要工作。應根據森林資源條件、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取向,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合理布局不同業主、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的康養基地,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規模多層次、康養方式多形式的發展格局。
2、做好森林康養業的宣傳引導
森林康養是一個新的發展業態,相對于生態旅游而言,它不僅有森林景致的欣賞、視覺感官享受,更有利于減少旅途勞累、降低疲勞帶來的精神負擔;相對于休閑避暑而言,它不僅著眼于身心放松,更加有利于呼吸循環、吐故納新、調養心肺。所以,推進森林康養,是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延伸,是繼生態旅游和休假避暑之后更高層次的享受。因此,加大宣傳力度,不僅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形式,也是引導健康生活的普善之舉。
3、做好試點示范帶動工作
今年7月下旬,由四川省林業廳牽頭,協調省發改委、教育廳、民政廳、衛計委、體育局、旅游局、中醫藥局、眉山市人民政府在洪雅縣玉屏山聯合舉辦了四川首屆森林康養年會,公布了首批網推“最佳森林康養目的地”和“最具潛力森林康養目的地”。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各方面條件優化選擇公布了首批十家“森林康養試點示范基地”,其目的就是期待這十家先行先試,在過去發展旅游觀光基礎上,引入國外森林療養的一些好的做法,按森林康養的要求來完善設施設備。需要努力推動試點,突出特色和優勢,為進一步發展森林康養積累經驗。
4、探索行業規范化
森林療養在法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起步早,也建成了一些基地,但畢竟還是新理念、新業態。在日本,“森林醫學”問世僅僅幾年,森林療養基地認定也沒有系統的量化評判標準。本研究所提出的“森林康養”,其范圍比日本“森林療養”的范圍更廣,它的內涵和外延更具有現實性、綜合性。希望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提煉、歸納、總結一套規范。一個基本成型的森林康養基地,至少在良好的森林生態、健康的食宿條件、適宜的運動設施、有序的管理團隊等方面,都應該有一個標準。
5、爭取支持與合作
森林康養只是大健康產業中的一個分支,相對于健康養老、預防醫療、群眾體育、中醫理療、旅游觀光等產業來說,它還是一個“新手”、“新概念”。不僅行業規范在探索中,政策支撐也是空白。它的發展期待有關部門的支持和相關產業的合作,如與養老院、康復治療、社會體育、中醫藥發展等有著必要的合作與互惠的優勢。
【作者簡介】
李 濱,男,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