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鋅
【摘 要】 本文以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中藥材產業化扶貧開發為例,對該縣的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述,在對其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加強技術支撐、提升監管力度、擴大對外交流、爭取重大項目、規范種植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可供參考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中藥材;產業化發展;規范化
一、寧強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現狀
寧強縣屬于山區縣,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年降雨量為709.5-1400毫米。充沛的降雨量和氣候因素成就了野生中藥材的資源優勢,因此該縣是秦巴天然藥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寧強縣于2003年被確定為“陜西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縣”,其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徐景堂教授曾在寧強縣天麻研究所成功研發出了天麻的人工栽培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全國范圍內的天麻人工栽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寧強縣正式成立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辦公室,負責統籌推進全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避免了“多方管理、無序發展”的現象。縣科技局還組織成立了縣中藥材協會、中藥材開發公司、中藥材營銷公司,開展中藥材的市場推廣工作。
寧強縣推廣品種主要是天麻和銀杏,還包括華細辛、白芨、重樓、丹參、烏藥、柴胡、杜仲等多種中藥材。藥農會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和種植習慣,選擇相應品種進行種植。從2014年開始對寧強縣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著力構建“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截至目前,全縣發展銀杏、華細辛、天麻等中藥材種植15萬畝,其中規范化種植7.5萬畝。發展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54個,中藥材加工企業21個,輻射帶動貧困群眾4.1萬人,藥農人均實現增收1600元。
二、寧強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寧強縣中藥材種植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藥農思想認識不到位。在中藥材的規范化生產中,雖然政府會提供技術指導,但少數藥農仍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栽培,比如:分散種植、粗放管理等。同時,由于人力、物力資源有限,政府也只能起積極引導作用,因此在如何實施有效監管方面仍有待改進。
第二,資金投入不足。在資金方面,大部分推廣部門人員的經費相對來說較少,且大多是通過專業合作社獲取的。即使有小部分資金,但中藥材加工基地建設短時間內難以建成投運,這間接影響到中藥材的繁育、加工、利用等,從而制約了中藥材產業化的發展和壯大。
第三,規范化種植水平低,技術不夠完善。雖然種植規模有所擴大,但標準化程度較低,技術含量相對缺乏。對于不同的地方,其環境、氣候等條件有差異,因此栽培技術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前期實踐的條件和基礎都不同,因此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還有待在后續實踐中不斷完善。
第四,產業鏈發展不完整。寧強縣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主要做的是中藥材的粗加工,包括粉碎、烘干和初步包裝,缺乏精加工企業以及龍頭企業的帶動,因此對于當地中藥材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無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三、寧強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技術支撐,完善服務體系。政府可以通過相關政策來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藥企就業,同時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培訓,為基層生產線輸送科技專員。還可以選拔一些種植經驗豐富、學習能力強的藥農,將其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通過這些來自于基層的堅實力量來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第二,提升監管力度,對藥農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監督藥農,比如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對藥農的種植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另一方面,定期開展規范化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使藥農真真切切地認識到“規范化”的含義,只有使他們形成了自覺性意識,才能得到收益。
第三,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政府應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知名藥企到本縣建設中藥材加工基地。要繼續與已經建立合作關系的康恩貝等大型藥企合作,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同時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扶持。此外,應與企業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首先,政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平臺以及優惠政策。比如土地的補償及稅收減免。其次,組織企業人員前往南開大學等高校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提取銀杏黃酮的工藝、流程等生產技術。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政府為企業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牽線搭橋,使兩者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第四,繼續加大相關項目爭取力度。各相關部門要積極向上級部門申報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同時在財政機制上,積極爭取優惠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等,提高藥農的參與熱情和種植積極性。
第五,規范化種植,保證中藥材品質。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精密的儀器設備和強大的研究團隊,能夠為中藥材的種植、加工、應用等現代化的研究提供科技支撐。政府應加強藥企、高校、科研院所這三者之間的合作,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促進科研院所、高校與知名藥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加強重要技術的交流,認真做好中藥材栽培技術的試點、示范和推廣,從而落實相關標準,對種植過程進行規范化管理。規范化生產與技術培訓方面,為了使中藥材的品質得到保證,必須將其種植過程進行規范化。例如:對菌棒、菌種質量等進行嚴格把控。此外對于銀杏產業園建設,政府也應出臺技術規范標準,同時每年派技術人員到各村進行技術培訓。具體內容有:要求在栽培過程中進行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劑;盡量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肥;對采摘時間進行規定,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有效成分流失或不達標,等等。
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是一項鼓舞人心的特色項目,能夠為當地農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在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應把握發展趨勢,理清發展脈絡,抓住機遇,將“發展”與“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隨著中藥材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在占據天然資源優勢的前提下,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中藥材產業的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發展目標,從而推動中藥材產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洪強,常峰,楊莎莎.中藥材產業化扶貧開發對策研究——以陜西省安康市鎮坪縣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6(1)102-105.
[2] 賈長安.商洛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瓶頸與出路[J].商洛學院學報,2007(4)58-61.
【作者簡介】
郭 鋅(1996-)女,漢族,陜西安康人,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