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我國農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農機與農藝是農業種植的兩個重要內容,機械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現代工程技術和先進生產手段的融合,由于不同地區的栽培和收獲技術模式千差萬別,機械化生產方式明顯受到農藝栽培技術的制約。本文就玉米種植生產中的農機農藝結合問題展開討論,分析農機農藝相互影響及制約因素,并就玉米種植過程中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提出建議,以期完善玉米種植科學化。
關鍵詞:玉米;種植;農藝;農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4.005
玉米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居于我國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首位,經濟效益顯著,這為玉米生產機械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實踐中,各地玉米種植培育的工藝各不相同,玉米機械化程度也有很大差異,從玉米種植機械化推廣的過程中來看,農機應用與農藝栽培技術和玉米種植體系相互脫節,并不能很好的融合發揮其最大效用,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1 玉米種植農機農藝結合的概念
農機農藝結合的實質是現代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根據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為目標,將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起來,互補配合,促進發展。農機的應用在于提高種植效率、提高生產品質、增加經濟收入。農藝的研發則是對育種、栽培、肥料、灌溉等方面進行優化,為適應機械化生產而服務。農機與農藝結合有三個階段,一是農機服務于農藝,旨在解放生產力;二是農機農藝互相適應,目的在于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三是完全的農業機械化,農藝服務于農機。我國目前的玉米種植處于農機農藝結合的第二階段,由于自然條件、品種、栽植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結合度不高,嚴重制約著玉米的機械化生產。
2 當前玉米種植農藝對農機應用的制約影響
2.1傳統玉米種植農藝制約了農機的發展與推廣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地形、氣候的玉米種植方式也各不相同,由于不同環境因素的限制,玉米種植的規范化、標準化、機械化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我國平原地區的玉米種植生產中,機械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但是在一些地形復雜、經濟落后的地區仍然依靠人力、畜力來進行耕種。由于各地區的玉米栽培方式不同,導致玉米的種植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直播、平播、套種、壟作等各種方式都有,種植行距也各有差異,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尤其是機械化收獲。就農業機械制造工藝而言,目前尚無法生產出能夠適應多種不同栽培方式的農機,因此玉米種植的機械化在一些地區就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率。
2.2玉米品種制約了玉米機械化播種和收獲的水平
當前我國玉米種子的發芽率在85%左右,無法滿足機械化單粒精量播種的要求,為了保證出苗率,只能采取穴播或者半精量播種,出苗后再進行人工間苗,這樣做不僅浪費種子,還費時費力。我國的玉米育種適合于人工作業而不適于機械化作業,并且玉米的收獲機械化效率更低,玉米機收損失大,也不利于玉米的機械化發展。
2.3玉米經營模式制約著農機的推廣與應用
當前我國玉米種植經營多數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模式,并沒有達到玉米種植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分散經營并不利于大型農機具投入生產,并且不同農戶種植出的玉米在品質和收獲時間上不能達到一致,玉米收獲機械很難大面積的連續作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機械的使用。一些農民對玉米的產量過多關注而對生產投入很少,重視度不夠,常常以種植經驗作為玉米生產的主要技術,并且對大型農機的使用需求并不強烈,致使農機推廣間接受阻。
3 促進玉米種植農機農藝結合的有效途徑
3.1技術方面
一是轉變育種目標。培育適合機械化種植生產的玉米種苗,提高種子發芽率、凈度、純度,重視種子分級處理,對于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種子應選用相應型號的排種盤,以提高機械化精量播種效率;二是調整種植方式。在種植模式上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發達國家的種植基本上是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植,采用平作的方式并且行距保持一致,有利于玉米種植的高度機械化;三是優化收獲方式。對于水分較大的玉米顆粒果實在進行機械化收獲的時候應當注意不要增加脫粒功能,對于夏玉米的收獲,要注意籽粒含水量多的玉米機械化收獲不能增加剝皮功能,在夏玉米成熟的時節,秸稈仍顯嫩綠時,可使用青貯型的收獲機,從而提升秸稈的飼用價值,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
3.2管理方面
對于玉米種植的農機農藝融合問題單純依靠農民的種植技術是不能有效實現的,還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的積極引導。國家應當鼓勵各地積極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并配以一定的資金扶持,對于玉米種植生產實現完全機械化的地區給予鼓勵和適當的補貼,提高各地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可以開辦地區玉米機械化生產示范點,加強推廣玉米種植規范化、標準化和集約化,通過示范點的帶動作用,調動農民優化種植模式參與的積極性,并加強對農民種植、機械化生產基礎知識的普及,定期進行培訓,改善農民知識結構,提高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認知,根據實際情況多鼓勵農民采用機械化生產方式,促進玉米的高效、高質量種植,強化農機與農藝結合效果,逐步完善玉米種植體系的科學合理化。
參考文獻
[1]孫銘遠.基于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生產機械化系統研究.北京農業,2013,(12).
[2]李紀岳,陳志,楊敏麗,黃玉祥.基于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生產機械化系統研究.農業機械學報,2012,(08).
作者簡介:劉云凱,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