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肖亮+郭娟


【摘 要】本文以從陜西省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選取2005年-2014年GDP交通運輸客運量、貨運量為樣本,運用回歸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測度了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之間的影響關系,并針對分析結果,提出了陜西省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之間的關系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和相關建議。
【關鍵詞】交通運輸;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交通運輸業與區域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一方面,交通運輸體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適度超前的交通運輸產業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引致需求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而滯后的交通運輸系統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乃至阻礙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也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超越一定經濟水平和規模,既造成交通資源閑置,又占用大量資金,違背資源配置最優化原則。因此資源整合,構建區域間可靠、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互聯、互通、共享的交通網絡是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陜西交通運輸發展現狀
陜西在我國交通運輸構架中起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樞紐作用陜西在我國交通運輸構架中起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樞紐作用。鐵路現有隴海、寶成、寶中、侯西、陽安、襄渝、西康、西延、西合等多條鐵路線,分別連接我國西北、西南、華東和華北地區。基本形成“兩縱五橫八輻射一城際”的鐵路網,鐵路營運里程達到5000公里。公路以西安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呈“米”字形輻射,“十三五”后高速公路將建成“兩環六輻射三縱七橫網”。水路主要通航河流有黃河、漢江、嘉陵江、丹江等,全省航道總里程1100.38公里。航空有西安咸陽、榆林、延安、安康、漢中五個民用機場,形成了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樞紐的西北航空網,輻射到四面八方。目前已形成以鐵路為骨架,公路為網絡,水運、管道為輔助,航空運輸為補充的主體格局。
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良好形勢下,陜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提供了動力,同時,經濟的增長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撐。因此,研究交通運輸業與全省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可以更清晰的體現交通運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二、陜西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分析
(一)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與客、貨運量的回歸分析
使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反映區域經濟的指標根據交通運輸的特點,分別使用各種運輸方式的客、貨運輸量作為反映交通和運輸的指標并對區域經濟與交通和運輸體系的相關性分別進行定量分析。將陜西省2005—2014年的GDP與這段時期的客運量、貨運量進行相關分析(見表1)。
本文使用SPSS19.0軟件分別對陜西省經濟與交通體系與運輸體系的線性關系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在回歸計算中將所有自變量帶入回歸方程,在回歸檢驗時,采用相關系數檢驗法,相關系數用R表示
當相關系數的絕對值大于一定的臨界值時,拒絕原假設,證明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是相關的,R2稱為決定系數R2=l- ,現了回歸模型所能解釋的因變量變異性的百分比。一般認為相關系數R的絕對值若大于0.8,Xi和Yi就有高度相關關系,介于0.3-0.8之間,Xi和Yi只有中度相關關系,如果小于0.3,則被認為低度相關。通過進行相關分析得到,相關系數R的值等于0.915,說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決定系數R2等于0.897,表示鐵路貨運量、鐵路客運量、公路貨運量、公路客運量、水運貨運量、水運客運量、民航貨運量、民航客運量8個自變量,可以解釋GDP這個因變量89.7%的變異性。根據系數分析,用全回歸法得出的多元回歸方程式為:鐵路貨運量+0.033鐵路客運量+0.002公路貨運量+0.16公路客運量+0.020水運貨運量+8.122水運客運量-0.175民航貨運量+20.323民航客運量+5.359,模型的回歸系數為0.915。分析結果表明陜西省經濟與交通運輸體系均有著明顯的關聯性,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15,除水運客運外,其余指標與陜西省經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陜西省的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基本保持同向性,所以在研究區域經濟和交通運輸發展問題時,應當充分考慮到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產業規模、生產力布局、路網規劃方面要符合或適度超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與客貨運量、客貨周轉量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各比較序列構成的曲線與參考序列構成的曲線之間的幾何相似程度來確定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間的關聯度。
本文以2005年—2014年數據作為參考序列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對各種運輸方式客運和貨運運輸量為指標的區域運輸規模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分析,以GDP作為參考,計算對應的差值序列,取分辨系數為0.5計算GDP標準化后的關聯系數,根據各年關聯系數的均值可得2005—2014年陜西省GDP與交通運輸量的灰色關聯度及其排序情況(見表2)
其關聯度排序為x4>x2>x1>x3。從以上分析可知交通運輸業中對全省GDP影響最大的是貨運周轉量,灰色關聯度是0.8141,其次是貨運量,灰色關聯度是0.7643。這說明交通運輸業中貨運周轉量和貨運量對全省GDP推動作用最為明顯。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導,對陜西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業與國民經濟發展高度相關,我省交通運輸業每單位產值直接帶動及間接波及的GDP達49.95504單位。
(一)完善一體化運輸管理體制。深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以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為指導,以建立區域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努力促進協調統一、集中高效、運轉順暢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的形成。按照一體化交通的要求,統籌管理區域內的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航空、水運和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同時還將擔負綜合運輸協調的職責。
(二)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努力建成全國性交通樞紐。陜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地理上的天然優勢,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將我省建設成為輻射西部的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建設聯接西北及全國的“大交通網”是我省交通運輸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促使全省經濟與交通運輸同步騰飛。
(三)積極搭建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平臺。我省應加快現代物流的建設步伐,積極搭建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平臺。通過發布大宗物資交易和小商品交易信息,將煤炭、石油、鋼材、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和高附加值白貨的銷售運輸統一在信息平臺進行跨區域、跨行業的電子交易,提高鐵路和公路物流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Robert S.Pindyck,DanielL.rubinfield.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預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劉思峰. 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8.
[3]李貴山.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吉林省公路運輸績效評價[D].吉林大學,2007
[4]徐陽.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體系一體化研究[D].長安大學,2010
[5]余沛,杜文,池茂儒.鐵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系統相關性與協調性定量評價[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9,(2)
[6]劉秉鐮,趙金濤.中國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6):101-106
[7]陜西省統計局. 陜西省統計年鑒 [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