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超+徐琳+石朝霞
【摘 要】通過對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土門子鎮蘋果生產、銷售等情況的調查研究,結合河北省深化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駐村工作過程中深入群眾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反映出該地區獨具特色的“蘋果經濟”的運行狀況,作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例子,從發展理念、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建設和模式構建等方面為創新特色農業發展體系帶來啟示,同時,為本市其他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駐村工作;“蘋果經濟”;特色農業;鄉村旅游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鞏固和拓展全省開展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成果,2013年,按照河北省委統一部署,燕山大學派出工作組進駐青龍滿族自治縣土門子鎮景杖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筆者作為工作組成員之一,全程參與了整個駐村工作過程,進行了為時一年的駐村幫扶工作,經過三年來持續幫扶和跟蹤,以景杖子村和豐果村兩個蘋果產量大村為基礎,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了解青龍滿族自治縣土門子鎮在果樹種植、教育、交通、醫療、困難群體等方面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村民對幫扶工作的要求和建議,進一步鞏固幫扶成果。
一、土門子鎮“蘋果經濟”發展現狀
青龍滿族自治縣土門子鎮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燕山東麓古長城北側,與遼寧省建昌縣老達杖子鄉隔山相望。該鎮地形以山區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結構和水資源等自然環境非常適宜蘋果的生長,所產蘋果具有色鮮、個大、含糖量高、適口性好等特點,聲名遠播,蘋果種植也自然成為該鎮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據統計,僅景杖子村和豐果村兩個區域,蘋果年產量就可達到300萬斤。然而,受地形所限,道路狹窄,坍塌現象嚴重,交通不暢,且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缺乏揚水站等相應水利配套設施,給當地蘋果的種植和銷售帶來巨大阻礙。
為克服地理劣勢和硬件設施缺乏等困難,進一步發展蘋果產業,增加村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駐村工作組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該地區創新發展理念,計劃充分利用當地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圍繞“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在土門子鎮和毗鄰的大石嶺鄉打造2萬畝蘋果示范基地,致力于充分打造綠色、有機、品牌產品。同時,綜合發展多種相關產業,通過實行土地流轉、建立果品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嘗試組建集采摘、觀賞、養殖等多種經營形式于一體的“田園式”農業園區;加強網絡建設和信息管理;建立“公司+協會+基地+農戶”這種“四位一體”的農業生產社會化協作模式;利用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建立大型蘋果集散市場,實現農超對接等。
二、“蘋果經濟”為創新農業發展體系帶來新啟示
土門子鎮“蘋果經濟”的發展運行情況從轉變發展理念、重視組織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動人力資源和構建新模式等方面,為秦皇島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新農業發展體系帶來重要啟示。
(一)轉變觀念,確立正確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在未來很長時期指引我國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三農問題的解決也要以此為遵循和指導。發展鄉村經濟,將鄉村旅游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把鄉村旅游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形態,開發農業的生態保障、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在美好鄉村建設中,鎮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資源,帶動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基層基礎,全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依托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挖掘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真實的鄉村生活,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也是發展鄉村旅游、開發鄉村旅游產品的基本要求。鄉村旅游集聚區主要依托當地特色果木這一特色資源,結合滿族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發揮毗鄰冀、遼兩省的區位優勢,集聚發展農家樂、民宿、賞花摘果等旅游項目。
旅游集聚區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迷人的田園風光,碩果累累的果園景致,風味獨特的美食,古韻久遠的地域風情。野外果林露營,欣賞飄香果林景觀,游美麗的農耕花圃果園,采摘新鮮的精品水果,品嘗風味獨特的美食,鑒賞豐富的民間藝術文化和生態農耕文化、入住溫馨的鄉村客棧、采購“溜達雞”、“生態豬”、“高山羊”等綠色生態的農副產品,充分體驗恬靜的田園生活,是久居鬧市的人們選擇回歸自然的絕佳去處。旅游集聚區力爭打造鄉村旅游品牌,讓游客真正體驗“融大自然、深生態、活文化、真生活于一體”的農家生活。
(二)狠抓村級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鎮、村基層黨員干部,處在基層黨建工作的最前沿,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影響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地位。當前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要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就必須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擺在重要位置,通過村黨組織把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發揮出來,把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的指導作用發揮好,以“十件實事”為契機,把實用技術、農村電商等培訓抓好,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讓農村旅游發展的前景更加敞亮。
土門子鎮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有多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黨員仍在基層黨支部中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將我黨的精神和傳統延續下去。農村黨員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干力量,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排頭兵”。農村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一方面,在農業生產、技術、信息等方面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由“輸血式”救助變“造血式”的幫扶,促使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示范帶富”作用。鼓勵農村黨員致富能手組建專業合作組織,帶頭進行土地流轉,向群眾傳授實用技術,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正是依靠農村黨員實實在在的行動,做鄉村旅游發展的排頭兵,鄉村旅游建設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各個項目才能又快又好的推進。
以發展鄉村旅游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向心力。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村黨組織要集思廣益,改造基礎設施。鄉村旅游觀光農業不僅以農業生產方式、多種參與活動、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優美的環境給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棄旱改廁、生活垃圾綜合治理等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這是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基礎。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農民生產生活得到改善,群眾對基層黨組織信任度提高,基層黨組織向心力明顯增強。
以發展鄉村旅游優化群眾致富途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明顯增強。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村里閑散勞動力就業提供了機會,村黨支部要出謀劃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使群眾得實惠。可以為有意愿自己創業農家樂的農戶提供各種支持,通過學習先進地區和先進典型,增強創業能力,并對創業農家樂的農戶給予補貼支持。還可以對農民群眾統一在農產品展示中心銷售自家果蔬,這樣集聚起來便于統一管理、規范經營,形成品牌效應,改變原來分散的銷售模式。聘用閑散在家的村民進行核心區域的保潔,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依托鄉村旅游業,村級黨組織想方設法幫助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明顯增強。
(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對鄉村道路、供電、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突出特色、弘揚傳統、彰顯文化的原則,嚴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民風民俗,改善農村面貌,促進農民生活方式改進和現代觀念的提高。大力解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從小的方面說,修路、溝河疏浚這種工程本來就是為民的實事工程,就算不進行旅游開發一樣要進行這種民生工程,如今正以鄉村旅游業建設為契機,率先進行區域內的工程開展,進行環境整治,將為村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從大的方面來說,鄉村旅游開發有利于提升當地知名度,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價錢,引導農民創業增收。農村村水泥路的全覆蓋,道路路燈的亮化和綠化建設等等,既使老百姓有了宜居的生活環境,也為吸引城市人到鄉村旅游打下了基礎。
國家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幫助協調具有旅游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鄉村,加快解決交通、通信、供電、飲水、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參與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
(四)提高技術水平,充分開發人力資源
農民群眾對于從事鄉村旅游,無論是經營管理、接待服務、產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訓和不斷的學習提高。各級政府要重視解決從業人員培訓的問題,把對農民的旅游培訓作為一項惠民工程來抓,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專業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在提高果樹栽培技術的培訓中,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與群眾一起研究果樹生產經濟發展途徑,技術人員刻苦學習和鉆研種植技術,要扶持一批重點農戶和鄉鎮基層領導為主的帶頭人,培育果樹種植能手。
結合土門子鎮區位特點,引進栽種適合多個時節種植的果木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同時根據果園發展的實際情況,實行生產責任制,增強群眾積極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打造區域果品生產基地,并向外輻射,充分利用多年來逐步形成的良好口碑,努力成為河北省及遼西地區最大的果品生產基地之一。
通過積極開拓思路和提高技術水平,進行果樹果品改良,引進新品種,并邀請河北農業大學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高校的技術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成立了瓜果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品牌,同時培育了種植能手、優秀農民經紀人,打造農產品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提升鄉村果木經濟發展動力和品牌影響力。
(五)構建“三位一體”新模式,統籌協調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應納入到建設新農村的整體布局中,按照國家、省、市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積極適應旅游產業發展和供給結構性改革要求,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農業、文化、工商、科技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協調專業機構編制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創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吸引資金、多方投入,在規模、檔次、品位上下工夫,推進鄉村旅游集聚區發展,新增建設果園基地和農產品展示中心,全力創建生態環境好、文明程度高的“蘋果小鎮”,拓展和深化觀光體驗型、傳統文化型等多種鄉村旅游模式,打造當地特色旅游品牌,打造適合大眾旅游消費的鄉村旅游經濟帶,構建“產業、市場、旅游”三位一體的格局,促進鄉村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當地農業走出一條生態型和諧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穎.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生態旅游研究.經濟論壇,2007(10);
[2]向富華.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機制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7);
[3]盛若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人民日報,2016年10月4日04版;
[4]王振才.在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會議上的講話.四平市人民政府網站,201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