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昳
【摘 要】電子商務中跨境交易爆發式增長,促使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推出網上跨境支付服務,隨即國家陸續出臺指導意見和管理規定對此進行管理和規范。但在現有的法律規范下,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開展依然存在政策困境和監管問題,突出體現在跨境人民幣結算、監管協調、外匯管理、消費者保護等方面。我國在管理和規范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跨境支付服務上仍需有所作為。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網絡支付;外匯管理;跨境人民幣結算
一、現階段管理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法律規范
2015年1月2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正式開展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子商務外匯支付試點,允許參與試點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集中為電子商務客戶辦理跨境收付匯和結售匯業務。這是國家首次正式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跨境網絡支付服務進行指導和規范。
《指導意見》準確界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指其通過銀行為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按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登記后,才可開辦跨境外匯支付業務。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需憑登記文件,按照現行外匯賬戶管理有關規定在合作銀行開設外匯備付金賬戶;為客戶辦理結售匯及跨境收付業務均應通過外匯備付金賬戶進行。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于2010年6月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支付服務制定了基本規則,第三方支付機構向人民銀行申請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之后方能提供各項支付服務。再者,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已于2016年7月1日生效,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事網絡支付業務的相關規則作出詳細規定,為網絡支付安全和電子商務消費者的利益保駕護航。
現階段,這三項文件是規范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主要法律文件。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還須遵守外匯管理法、人民幣跨境結算和銀行卡業務相關監管規定。
二、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之困境與監管問題
跨境交易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涉及貨幣兌換,包括跨境支付業務購匯流程與收匯流程。購匯流程即“海淘”模式,境內買方通過境內銀行卡支付人民幣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完成付款,外匯兌換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備付金存管銀行來完成。收匯流程即境外購買模式,境外消費者直接以外幣支付給第三方平臺,外匯存放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境內銀行的外匯備付金賬戶中,隨后將對應款項結算成人民幣轉入境內商戶的銀行賬戶中。另一類不涉及外幣兌換,比如境內外客戶均以人民幣或自有外匯進行交易,其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了跨境人民幣結算。根據上述支付模式考察現階段的法律規范,會發現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開展在政策支持和監管上仍存在困境與不足。
(一)政策困境
首先,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跨境人民幣支付服務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犊缇迟Q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支持具備能力的商業銀行為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商業銀行可以與跨境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銀行簽訂人民幣代理結算協議,代理境外參加銀行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支付。而第三方支付機構是眾多企業和個人跨境資金支付的平臺,從一定意義上講,其提供了類似銀行的支付結算功能,但該辦法只支持商業銀行提供跨境人民幣支付服務。目前也尚未有政策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跨境人民幣支付服務參照該辦法實行。
其次,現有政策尚未明確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可以參加跨境人民幣結算。根據《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營活動資金的收付是不能通過個人銀行結算賬戶辦理的。但實際上,在電商平臺上開店的商家很大一部分是個人而不是企業,個人商家通過電商平臺向境外消費者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其獲得的收入最終還是進入個人銀行結算賬戶中。
(二)監管問題
一是監管協調問題。根據《外匯管理條例》和《指導意見》,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機構履行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服務中的法定監管職責;外匯備付金存放銀行應向外匯局履行報送信息的義務。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跨境支付服務還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督管理。再者,其屬于非金融機構支付范疇,在定價和管理上還要受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監管。這種“金融”與“非金融”上的混業決定了人民銀行、外匯管理機關與發改委、工信部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機構監管”各自為陣。如果各機構之間沒有進行信息共享和決策溝通,那么各個監管機構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方面缺乏監管優勢。
二是國內監管不足。專門規范跨境外匯支付的《指導意見》法律位階太低,內容不盡齊備。首先,跨境交易完成的時間比國內交易更長,隨著將來用戶數量和交易量的增長,備付金賬戶中的資金會產生相當大的利息,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面臨不當得利的法律風險。其次,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根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管理辦法( 試行)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中的消費者不屬于“金融消費者,不受金融監管機構的特殊保護。最后,外匯管理法規的完善與修改沒有跟進,沒有明確規定跨境網絡支付中外匯資金的收付與結售匯的具體內容,也沒有明確劃分各級外匯管理機關的監管職責。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認為,目前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的管理重點在于國內政策與監管上,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服務法律規范的完善,需要在以下幾條路徑上探索和前進。
第一,落實各監管機關的監管職責,并建立起合適的監管合作與信息共享機制以實現宏觀審慎監管目標。中國人民銀行應盡快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結合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企業資質、風險管控特別是客戶備付金管理等因素,確立支付機構分類監管指標體系,建立持續分類評價工作機制,對支付機構實施動態分類管理。其次,詳細擬定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各省分局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的具體監管職責劃分和監管方式。同時,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應該在外匯管理局的協調下,與海關、工商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增強跨境支付交易信息監測的準確性。另外,發改委、工信部等其他相關機構應不再具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職責,涉及到這些部門的情況,由中國人民銀行報請國務院進行協調處理。
第二,完善政策以支持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跨境支付服務。建議考慮將第三方支付平臺納入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中,并對其實行類似銀行的該項業務實施要求和規范;明確轉入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中其他合法款項應包括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收入。
最后,重視跨境支付服務消費者保護。對于外匯備付金賬戶中的“沉淀資金”產生的大量利息,最佳辦法是將它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中的風險準備金制度掛鉤,將利息作為風險準備金或購買賠付保險以保護接受其服務的消費者。同時宜將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支付服務界定為金融服務,使其消費者享受特殊保護。
【參考文獻】
[1] 李青,王東華.支付機構的跨境人民幣結算[J].中國金融,2014,(17).
[2] 劉永斌.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防范實務指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3] 楊松.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電子支付服務監管的法律問題[J].法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