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成+魏博雅
【摘 要】“審計風暴”過后,無論是從實踐上,還是理論中,都十分期待合理且切實可行的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度。本文將把經濟責任審計與問責制相結合,闡明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的理論基礎,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該制度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審計問責;制度構建
審計對維護國家和公眾的經濟利益至關重要。但隨著經濟情況的日益復雜,審計問責難以及時跟上形勢。在政府問責制的建設中,審計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因此,以經濟責任審計的問責研究就成為了我國政府審計問責制構建和完善的關鍵。
一、審計問責制的理論基礎與結構
(一)理論基礎
審計問責以受托經濟責任理論為基礎提出。其內容是:在兩權分離的情形下,財產所有者將其財產交付受托者代為經營管理,財產所有者授予受托者管理或經營的權力,而受托者有為財產所有者經營管理財產的責任。在受托人沒有履行或沒有完全履行責任時,委托人可啟動相應程序,進行問責。
(二)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要素
1.問責主體
(1)“內部問責”,就是上級機關和相關領導問責。在監督的渠道上是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檢舉,媒體曝光也能成為問責的依據之一。這是行政系統內部的問責,可稱之為‘同體問責。
(2)“外部問責”,就是問責主體不只是國家行政、立法和審計機關,還有政黨、社會團體、媒體與公眾。國家審計問責主體是一個多層級的問責體系,這是一個以審計機關直接問責為核心,輔之以權力機關問責,再擴展到輿論問責的有機體系。
2.問責對象
我國《審計法》規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審計機關應該依法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從這一規定可看出,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對象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3.問責程序
關于問責程序,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認定責任。由審計部門依照合規性,效益性原則測試被審單位經濟責任履行的情況,然后出具審計報告,對被審單位受托經濟責任履行的情況實行評價,是完全履行受托責任還是未完全履行或未履行受托責任。
(2)處理處罰。針對審計報告中涉及的問責人,聽取問責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根據相關規定出具責任鑒定書,使用強制手段對被審計單位處理處罰,將責任確定制作書面決定書送達當事人,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復核的權利,將處理結果進行公告。
(3)進行改進。找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受托責任的事項,分析原因,提出具體的改進工作的建議,對被問責單位的整改狀況以及相關責任人的表現進行追蹤。
二、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在法律制定,結果運用,和審計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現行法律可操作性不強
在當前的與問責有關的法律文件中,大部分是原則性規定文件,如《審計法》規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該追究何種責任,目前的說法尚不明確。
(二)審計結果使用的公開度有待提升
依照2010年的新規定:“經濟責任審計任期結束后,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結果報告在送達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時,報送本級政府行政首長,必要時報送本級黨委主要負責人;提交委托審計的組織部門;抄送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這一規定致使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受到限制,審計問責的公開透明難以實現,問責不能形成動態互動,審計問責落實困難。
(三)經濟責任審計質量還有提升空間
由于組織結構的特殊性,我國審計機關在基層的干部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非專業人員,這對審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具有影響。進行審計問責時,同時涉及被審單位和單位領導。單位行為和個人行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即單位的經濟活動大都是以具體記錄為載體,查實起來相對容易。而個人經濟活動,如領導干部貪污受賄、無為等經濟問題,一般很難找出蛛絲馬跡。由于審計方法具有局限,審計人員對相關問責法律還不夠清晰,在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對審計責任的界定不甚清楚的問題,致使審計評價不夠深入,利用價值不高。
三、構建和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的策略方法
(一)促進經濟責任問責的法治建設
針對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立法還不夠細致,立法可操作性還有待加強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進行該進:
進行問責立法。只有進行問責立法,才能使審計問責有法可依。在具體的制度建設上,美國的立法審查能為我國問責制提供一條完善的思路。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實行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可以使問責具有法律依據,同時還規范了經濟責任審計問責行為。
此外,需要出臺一部新法,進一步明確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主、客體、原則與程序、信息披露、處罰等。該法律應當做到全面、客觀、公正、便于執行,還應該與之前的法律規章協調一致。還有,要堅持“從嚴執法”,“從嚴司法”,細化處罰標準,加大處罰力度,使經濟責任審計問責擁有法律保障。
(二)完善經濟審計問責的工作機制
針對審計部門與紀檢等問責部門協調性有待提升,審計結果不夠透明公開,以及“事后審計”等致使審計結果利用不充分等現象,應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一方面,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性。應建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中紀委、中組部、監察部、人事部、審計署等部門參與。以此來最大程度地消除各部門之間的溝通障礙,讓審計信息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增強經濟審計問責成果運用效果。經濟責任審計作用是否得到有效發揮,關鍵在于審計結果是否可以合理處理與運用。當前,應把建設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與領導干部任用與免除的制度相掛鉤的銜接性制度作為重點,紀檢監察部門要做好把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與懲治和預防腐敗相結合的工作。
(三)提升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工作質量
針對審計工作質量與效率需要更大提升的問題,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對審計人員的管理
審計人員可以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還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的控制。控制審計質量過程,公告審計結果,科學管理審計質量。我國頒布的《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能夠在實務中對提升審計人員工作質量起到指導作用。最后完善退出機制,使審計失敗的問責規范化。
2.建立規范的審計問責評價標準
發展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工作,應逐步完善黨政領導干部與國企主要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審計。要求以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建設的規范化為重點,加快制度建設的步伐。此外,審計要切實有效的起到監督的作用,并對所查明的重大違法違規違紀問題和嚴重的經濟案件予以嚴肅處理。
四、結語
隨著我國審計問責制的制度建設與評價標準更為完善,相應的研究成果可以更為豐碩,理論水平得以提升,再以理論成果指導與推動實踐發展,相信我國審計問責制會得到長足的進展。
【參考文獻】
[1]蔣曉偉.要重視中國特色問責制度的建設[J].檢察風云,2005,(6):32.
[2]閆峰. 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建設與發展[J]. 現代審計與經濟,2015,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