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宇
【摘 要】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依然存在著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其領導體系和職責復雜、專業性不足、法律對其身份定位不明確等問題,法律及相關規范應保障其在行使社區矯正職權時,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關鍵詞】社區矯正;刑事執法;管理與監督
一、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領導體系、職責復雜
我國現在的社區矯正人員的領導體系和人員分工并沒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其工作任務的分配更是紛繁復雜。司法所工作人員除了具有雙重性質的社區矯正與安置幫教工作,其任務還包括為基層政府提供法律建議、參與政府綜治工作、代表基層政府處理民間矛盾糾紛、開展法制教育等。司法所的基層工作人員,身兼多職,造成專職不專,與此同時,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領導體系、職責復雜使得司法所工作人員對自身作為社區矯正執法者的身份難以形成高度認同和重視,最終影響社區矯正制度的效果。
(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專業性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在社區矯正制度的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素養水平的限制,客觀上也對社區矯正制度的深入推進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質量方面,目前司法所的社區矯正執法工作者整體素質不高,難以滿足社區矯正的專業需求,尤其體現在相關專業技能的不足。社區矯正工作不僅是執法工作,更是教育矯治犯罪人的社會性工作,因此它涉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矯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但實踐中,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從選拔到最終參加工作,往往只強調法律素養,對于相關的心理矯治、教育矯正、社會學等知識與綜合技能不夠重視。
(三)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身份定位不明確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正式實施后,以基層司法所為代表的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負責社區矯正執法工作。雖然《實施辦法》對公安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職責做了相關規定,但是公安機關在協助組織追查、執行等方面依然缺乏硬性規定。例如,當出現社區矯正人員出逃時,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往往很難主動進行自主行為,更無法使用相應的誡具和強制措施,只能向公安機關匯報,并由公安機關來執行,這期間會耗費巨大的時間,甚至給服刑人員出逃提供足夠的時間。
二、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身份定位的啟示
(一)社區矯正需要有完善的立法保障
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了專門的社區矯正立法。加拿大于立法對加拿大的社區矯正做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美國和日本通過立法使社區矯正制度的運作,具有成熟、穩定的運作程序,使得社區矯正制度的功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我國,雖然《刑法》、《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社區矯正制度的相關內容,但是對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職權、身份、名稱等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導致社區矯正制度運行中產生了諸多問題。因此,我國應當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相關內容,尤其是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身份定位問題,進一步將其明確,保證社區矯正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社區矯正組織的機構及人員設置具有刑事執法性明確的特點
在我國,從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職務性質來看,其職務具有多重性,而對于社區矯正的執行對象而言,他們僅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犯罪矯正等一般職能,然而對于社區矯正人員卻無法起到刑事執法性職能,最典型的一點就是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不具有強制手段的執行能力和執法權。
(三)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具有專業性
雖然國外社區矯正的專職工作人員一般屬于國家公務員,但是其保持工作的相對穩定性和專業化。在美國社區矯正工作者至少要求學士學位,有些州還要求碩士學位,所學專業也要求是刑事司法、犯罪學、社會學方面。除了在選任時體現社區矯正人員的專業性,在實際工作中也非常重視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后期培訓。與此同時,社區矯正人員的分工也體現專業化特點。如加拿大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細分為假釋官與緩刑官,各為其職,相互合作,以保證社區矯正工作效率與矯正效果。
(四)社區矯正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社區矯正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刑事執行工作,由于國家的刑事執法人員資源畢竟有限,對于保障社區矯正人員能夠收到社區矯正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其中。因此,國外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非常注重依托和借助社會上各類矯正資源和志愿服務力量,這也是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的區別。我國在未來的社會矯正規劃中,應當重視相關的社會志愿力量的加入,充分發揮政府整合社會資源的職能優勢,保障社區矯正制度的有效運行。
三、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身份定位的建議
(一)明確社區矯正工作主體
社區矯正工作者在社區矯正工作中既是執法主體、工作主體,又是輔助人員,是社區矯正工作的具體執行者和承擔者,在社區矯正工作中有著重要作用。[1]為了盡早完成我國社區矯正本土化進程,應當盡快確立一個明確的組織機構作為社區矯正工作主體,形成一個體系化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系統。之所以選定司法行政機關為我國社區矯正的工作主體,行使執行權和執法權,主要是因為公安機關只管執法不管執行,這種傳統的間歇性參與模式不同于司法行政機關承擔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的執行模式。首先,司法行政機關沒有公安機關的“嚴厲性”,因此其與基層群眾溝通更具優勢。其次,由于司法行政機關除了社區矯正工作外,還擔負著普法宣傳、法律援助服務、人民調解等工作任務,這使得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與基層群眾緊密聯系,更有利于開展群眾工作,并且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最后,司法行政機關是我國刑事司法執行活動的主管單位,并且在改造罪犯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而公安機關的主要任務是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側重于暴力性質的國家機器。可見,司法行政機關是諸多執行機關中最適合在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中承擔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的工作主體。
(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具有的資格
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是社區矯正工作的核心工作者,其工作任務繁多,必然要求其具備相應的資格。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作為具有公務員身份或類似職能的工作人員,應具有我國一般公務員應具有的職能條件。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是社區矯正工作的主要執行者,貫穿于社區矯正工作的始終,從社區矯正人員的接收到解矯都離不開他們的職能范圍。通過法律手段,規定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具有相應的基本素養:首先,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其次,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的專業背景;最后,滿足基本的政治思想條件。
(三)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管理與監督
在一個制度健全的國家,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需要相關的監督機制。首先,可以在各級司法所內部設立一個內在的社區矯正監督管理部門,專門管理社區矯正工作;其次,從宏觀上來看,對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監督可以通過制定專門的社區矯正官法,用明確的法律來具體的規定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有關的權利、義務、職能等各項內容;最后,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監督措施要根據其所擁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職責有的放矢予以規定,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監督可以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種形式,內部監督是指由司法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進行雙向監督,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督可以通過由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定期向上級報告工作情況的方式進行,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定期檢查的方式對社區矯正官的工作情況等進行嚴格監督,外部監督是由社區群眾和新聞媒體等進行監督,可以通過社區矯正管理機構要施行信息公開制度,建立公開聽證制度來實施。
【參考文獻】
[1]聞書芳,金小紅:“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專業化問題研究一一以湖北省社區矯正調查為例”,載《少年司法》,2015年第1期,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