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麗
【摘 要】本文通過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必要性的闡述,分析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著覆蓋面積小、法律體系不健全以及管理混亂等弊端。指出了各級政府應該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導下,扎實推進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政府;責任;制度
前言:
十八大指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尽⒍鄬哟巍⒖沙掷m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持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農民還游離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這種狀態的存在,與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符。農村社會保障一直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存在較多的問題,其中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長期忽視與缺位是其主要原因,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落后。因此,對于政府而言,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變得越來越緊迫。
一、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一)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機制,只有兩者有效結合才能實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目標。[1]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之一,是市場經濟得以有效運行的穩定機制和宏觀調控機制。目前,我國“二元制”的社會保障制度把大多數的農民排斥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之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加深了兩極分化,對市場經濟的制約也日益凸顯。因此,建立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是社會穩定的必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長期處于社會保障制度之外。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社會保障問題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將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巨大的壓力,所以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因此,要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就必須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實現城鄉利益的協調發展。對此,政府除了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外,還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調節城鄉差距,進而緩解社會矛盾。
(三)是促進和諧的現實要求。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和諧社會”新理念。然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出“城鄉二元結構“格局,以工業和城市為中心,違背了社會保障的公平原則,沒有將社會各階層的協調工作做好,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從而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如被征用土地的農民在失去生活保障后,政府過低的補償標準和無工作狀態極易引發這些農村的不滿和抵抗情緒,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如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繼續置于角落,被社會所遺忘,那么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
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積較小。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小,大部分農民游離于保障制度之外?,F有的保障形式主要是醫療、救濟、養老、、社會福利、社會優撫五大保障制度體系,只有極少部分人群能夠享受到全面的保障。據統計,就社會保險而言,占我國人口80%的農村人口,參保人數卻只有兩億人左右,相對于2.8億的城鎮人口。更為嚴重的是,為了生計,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成為城市中的弱勢群體,游離于城鎮社會保障之外,農民工這種艱難處境使得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變得越來越迫切。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受到限制,所以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消費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社會保障,這也是導致農民參保率低的原因。[2]
(二)法律體系不健全。適用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支持依然缺乏。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還處在試點摸索階段,保障制度還不完備,理論準備及實踐經驗都不充分, 許多規定和具體實施辦法很多是通過各種行政性文件發布,缺乏法律權威與制度剛性,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因而基本沒有經國家權力審批通過的法律,更沒有形成相應的法律體系,致使農村社會保障的各項工作都沒有國家法律作為堅強后盾,又由于沒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也導致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信任不夠,這就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難度。
(三)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混亂。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應該由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管理,但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普遍存在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勞動、衛生、民政等部門分別管理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具體表現為勞動部門負責在國有企業工作的農村職工的社會保障工作;衛生部門負責醫療保障; 民政部門主要負責安置、救災救濟、社會優撫、養老保險等業務。從表面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由多部門負責,更易于共同解決問題,但實際上,由于各部門所處地位和利益關系不同,在社會保障的管理和決策上經常發生矛盾,導致相互扯皮,監管效率低下,影響著農村居民對社會保障的信心。
三、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優先發展城市的號召,為城市化進程作出了很大貢獻,而農民自身利益卻一直被忽視。我國政府應把加強農村社會保障作為戰略重點,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盡快將廣大農民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運行規律相適應,應先著手最低生活保障,以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缺乏了解,地方政府應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在農村基層單位加大宣傳力度,深化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了解、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現實途徑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長期存在著體制不合理的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為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應當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建設。在農村現有社會保障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更為詳盡的社會保障服務政策實施的法規條例,使農村服務政策的實施做到有法可依。首先,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適宜于由統一的機構加以集中管理,這樣有利于養老保障事業的相互銜接、配套,有利于養老保障資金的調節使用;其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行政管理、資金運營及事務管理應當分離或相對分離開來;最后,先行在管理體制方面進行建立統一城鄉的養老保障管理體制的試點,待條件成熟時,建立全國性的養老保障管理體系。
(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的監管機制。政府應通過建立民主、科學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監管機制實現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具體業務的監管職責。應由政府主管領導、各職能部門,以及投保人代表參加的部門或機構實施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的指導和監督。[3]為此,政府應該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法規、規章、制度等,同時,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司法監督管理,強化村民的責任意識,推動農村社會保障的社會化。各部門應該根據各自的職能,在政府的領導下應該有所側重,將職能最大化,共同促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政府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各職能部門主要分管業務上的具體事務,而政府主要負責行政管理。[4]同時,政府還應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使城鄉社會保障協調發展,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
四、結語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在中國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時期,在農村社會保障改革和完善的過程中,政府應提高認識,樹立以人為本、依法保障的公平理念。針對中國的具體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已有的保障實踐經驗和國際保障的經驗,政府應該履行其必要的職責。只有政府的各項保障制度相互配合、相互銜接,才能推動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文基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文學出版社 2006:(3)92-94.
[2]趙慧珠 中國農村社會政策初步研究[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1) 159-162.
[3]李迎生 論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責任 社會科學研究 2005(4)
[4]高靈芝 農村社會保障概論[M]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07:(1)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