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鑫+孫萍+王彎彎+簡愉烜

【摘 要】物聯網的消防安全主要是以消防科技創新發展為主,通過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物聯網中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尋找物聯網體系消防安全的關鍵技術,并結合消防安全體系中的各個特點,構建技術框架,將整個物聯網結構給設計完整,對物聯網領域中消防安全的發展起到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消防;物聯網;火災
一、引言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它的基礎是互聯網,但卻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可以延伸到物與物之間的網絡。同時物聯網應用的范圍廣泛,目前已經在智能家居、敵情偵探、物流管理等領域有所發展。然而,對于消防安全而言,最重要的是讓消防指揮中心迅速地得知火情,快速、高效地協同各方力量,將人員安全和財產的損失降至到最低。因此二者的結合后產生的具體作用有待認識。
二、物聯網三項關鍵技術
(1)傳感器技術,傳感器技術是關鍵的技術。它的技術在于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
(2)RFID標簽,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技術的應用前景更傾向于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方面。
(3)嵌入式系統技術,此技術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幾十年以來,從人們身邊的MP3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等都是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征的智能終端產品。我們的生活也因嵌入式系統在改變,同時它也在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三、消防安全系統的設計
(一)消防安全系統結構
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三層網絡關系如圖1所示。
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這三層網絡分工明確,各有側重,感知層由感知設備組成,例如,攝像頭、GPS、傳感器、M2M終端、傳感器網絡和傳感器網關等。感知層設備可以嵌入消防的用具中,實現監控能力。傳輸層也叫做網絡層,它可以起到中介作用,既可以把感知層的數據傳輸到應用層,同時也可以把應用層的消防指令反饋到感知層。最后是應用層,它將收到的信息通過集成解析后應用在消防用具及設備中。
(二)消火栓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應用
物聯網應用在消火栓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通過感知層,將建筑中的消防設備的數字或者模擬信號進行采集,在通過傳輸層將信號傳送至應用層,以此來實現對設備的實時監控,從而對壓力開關、消火栓泵進出口的壓力和噴淋泵等設備進行控制。來達到物聯網技術在消火栓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中的要求。
(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應用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探測器將感知到的火警信號傳送至報警控制器,通過聲或者光的形式將危險信號傳送給處于危險環境中的人們。而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只需要稍加改進,便可達到隨時對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中的設備的隨時檢查以及是否需要更換。
(四)消防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
同理,當物聯網技術在消防應急救援領域應用時,已經安裝感知設備的救援現場,通過這些感知設備和視頻采集設備對救援現場情況的信息采集,可以通過傳輸層,將現場采集到的報警信息,直接傳送至消防報警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可以直接看到現場的情況,根據現場火災大小,及傷亡情況,做出相對應的應急救援預案。可以把火災帶來的傷害降低至最低。
物聯網技術在消防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使救援工作更加的智能化、高效化。應用在感知設備、現場攝像等技術和裝置中,目的是使救援過程逐步向數字化、可視化方向發展。通過救援現場情景信息的實時傳送,為消防指揮中心應急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有利于選擇和救援調度、決策方案,同時為搶救受害群眾的生命財產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
四、結論
物聯網集多種先進技術于一身,而消防安全又是我們生活中的重中之中,二者的結合會有廣闊的前景,盡管物聯網技術在消防安全中的研究和應用還處于起始階段,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結合后帶來的具體作用。
物聯網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物聯網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物聯網具有很好的應用背景及使用前景,在物聯網中包括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物聯網的消防安全,對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物聯網的消防安全主要是以消防科技創新發展為主,通過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物聯網中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尋找物聯網體系消防安全的關鍵技術,并結合消防安全體系中的各個特點,構建技術框架,將整個物聯網結構給設計完整,以供物聯網技術的進步。在此,還需要對消防應急救援、消防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領域應用進行討論,并結合實際情況,對物聯網領域中消防安全的發展起到相應的參考。這就是物聯網與消防安全共同發展的重要作用,對物聯網中消防安全設備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震.物聯網及其技術發展[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0(4);9-14
[2]劉兆元.物聯網業務關鍵技術與模式探討[J].廣東通信技術,2009,29(12);2-7
[3]栗志堅.淺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維修與保養[J].消防科學技術與產品信息.2004,(3);22-23
[4]劉海濤.物聯網技術應用[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