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楨蕾
【摘 要】針對在新常態下國家開出的質量強國之“藥方”,結合暑期實踐,舉例闡述實踐中接觸的一些不良質量現象,對比分析引出思考,提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展開關于“如何做好質量責任加法”的淺顯論述,呼吁大家攜起手來,以責任的名義助力質量強國,為實現中國品牌戰略目標爭光添彩。
【關鍵詞】質量;責任;品牌戰略;加法;零缺陷;互聯互通;細節
一、前言
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改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戰略”。新一代決策層對我國經濟新常態描述的九大要點中,質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有三個要點直接提到了質量,其他六個要點間接與質量有關,尤其是2016年以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質量成了貫穿會議的主題詞。在新常態的新挑戰中,國家開出了質量強國之“藥方”。
質量強國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作為新時代的一名中學生,也有責任助力于質量強國,帶著一份責任,揣著一些問題,于2016年暑假期間走進了一家大型輪胎生產企業的機電公司進行社會實踐。實踐期間,近距離學習了輪胎設備零部件加工制作流程,也留意關注了該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些現象和問題,特別是質量責任方面的一些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接觸的一些典型事例悟出了企業的一些質量管理思想,其中非常重要的有兩點,一是生產高質量產品、提供高品質服務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一是質量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根據實踐總結,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提出了幾點關于質量責任的思考和見解。
二、問題的提出
“不注重外觀質量,過得去就行;不注重客戶要求和技術要求,憑經驗制作加工;沒有把圖紙看懂讀透就下料制作;本工序自檢不嚴格,直接流入下工序;上下工序銜接時溝通不暢;下工序不檢驗上工序的質量,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開工……”,這些是在實踐期間發現的一些典型不良質量現象。盡管在日常質量管理中反復強調,但始終得不到有效改觀。這些現象和問題造成的最終結果是精品沒有,廢次品不斷,工作質量或服務質量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既浪費資源,又增加成本。人力、物力、財力滾滾而去,而企業效益和誠信則如水中望月—一場空,這不免讓人心酸。
在此,聯想到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我們為什么造不出一支更好的圓珠筆?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國制造能造出火箭、高鐵,為何造不好小小的圓珠筆頭?不是我們的材料選擇出了問題,不是技術水平出了問題,也不是創意和營銷沒有與國際接軌,而是人的問題,人心浮躁,缺乏一種工匠責任精神。可是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靠的是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他們精益求精的天職精神。還有被譽為“工匠之國”的日本,他們追求的也是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放眼全球,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德國有837家,荷蘭222家,法國有196家,日本有3146家。而根據數據統計,我國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他們的平均壽命僅2.5年。數據面前,不禁感到汗顏,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的質量責任都去哪兒了?我們的品牌戰略路在何方?在新常態的挑戰下,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該做責任的“加法”還是“減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應該將責任的“加法”進行到底。
三、如何做好質量責任的加法
不難看出,現象和問題背后源于一份責任心,因為膚淺的責任心,一流品質離你而去,質量事故接踵而來。因為失責,事故直接責任者承受的可能就是一些處罰,而最終買單的是企業,其中的顯性和隱性損失不言而喻。不強的責任心對企業效益和競爭力做的是“減法”,在減法的條件下,企業拿什么來競爭?又從何而發展?民族品牌從何而來?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為了人們的幸福安康,我們應該以責任的名義,視質量責任如泰山,做好責任的“加法”,助力于企業發展,助力于質量強國。
(一)做好質量責任的“加法”,在于樹立零缺陷理念,100%盡好責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之本,發展之基,責任則是質量的保障。只有100%盡責了,并嚴格執行了,各環節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工作質量得到保證,才能使服務質量滿足要求,才能生產出優質產品。比如一個零部件的成型,大致需要經過材料采買、材料入庫檢驗、技術人員根據圖紙要求確定加工工藝、作業人員根據圖紙要求按工藝路線下料、加工等流程,其間會有自檢、互檢、專檢貫穿于生產過程,最終檢驗合格出廠或傳到下工序組裝。整個過程環環緊扣,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稍有疏忽,其最后都可能造成廢次品,結果就是100-1=0。
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士比提出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的“零缺陷”理念,提倡人們在做事的時候第一次就完全做到,不是大概其,也不是差不多,而是第一次完全做對。正如奧運賽場上體操健兒,第一次就必須把所有的動作完全做對,因為決賽的時候只有一次機會。第一次將事情完全做對會大幅降低成本,全面提升組織效率。其實在生產過程中,大家都心知肚明,責任對于質量至關重要,正如水于生命的重要性。而真正付諸于行動,總會有些折扣或者拋在腦后,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缺乏零缺陷理念。因此差不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心態則應運而生。比如一些產品外觀缺陷,大多是因為質量理念的缺失,對于領導或客戶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會覺得對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滿,認為差不多就行,反正又不影響使用。但就是很多的差不多,留下質量隱患,產生質量問題,有些問題可以亡羊補牢,可有些問題卻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矣。保證質量必須要樹立零缺陷質量理念,100%盡好責,99.9%做好都是失職的,無論個人還是單位也必將為0.1%的責任缺失付出代價。
樹立零缺陷質量理念,說到底就是一種工匠責任,也就是100%的履行責任,這兩方面是企業質量精神的核心,缺一不可。因為理念是行動的指南,行動是理念的延伸,兩者不可分離。因此實際工作中,必須將零缺陷質量理念根治于心,這樣才能真正知行合一,使質量責任這道加法題演繹出完美的答卷,創造出優質的中國品牌,積極為社會增值。
(二)做好質量責任的加法,在于全員互聯互通,在于關注細節
任何一個企業都如同一臺完整的設備,由無數的零件組成。無論干部或是員工,都是一個個小小的零件,只有每個零件發揮好了各自的作用,做好單動的前提下相互聯動,才能保證這臺設備的正常運行,才能夠創造出質量好的產品。每一道工序為什么要自檢、互檢?為什么還要互相溝通?因為都是企業這臺設備的零件,零件間互相支撐、互相配合、互相帶動,構成了整個設備,并且決定了設備的性能。設備運轉中,只有一個零件運轉好,不代表設備完好,而只要一個零件有問題,這個設備就不能正常運轉。同理,只有一道工序好不是真好,每一道工序都好才是真好。只有每一道工序都環環相扣,緊密協作,才會生產出合格優質產品。那么,生產過程中,全員如何做好互聯互通?如何保證工作質量?我想,可從兩個層面去考慮。
第一層面主要是領導干部。因為質量管理體系八大原則突出強調了領導作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領導是質量管理取得成功的關鍵。從管理心理學角度可知:成員對組織深厚的情感一旦形成,就能極大的促進成員積極參加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阻止其消極情緒的產生。反之,當成員對組織的積極情感發生變化,頻頻出現消極的情緒反應時,領導應及時警醒,采取適當措施緩解和解決矛盾,避免消極情緒過強、過多,而影響組織目標活動的開展。因此,作為領導,應積極創造一個能充分發揮所有員工才能的環境,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為員工提供機會,對各層次及各類人員建立具有挑戰性目標,激發他們為實現設定的目標作出不懈努力,主動做加法、主動提升水平、主動強化責任意識。同時還應聯系實際,落實好獎懲制度,充分肯定員工的貢獻和成績,增加員工對崗位責任的認同感,從而主動發現生產過程中的每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最終聚全體員工之合力,將各項工作細致到點,這樣我們的工作質量或服務質量自然就會得到充分的保證。
第二層面是員工。質量管理倡導的是全員參與原則,創造優質產品或優質服務不是一個領導的事,也不是一個崗位的事,而是全員的責任。員工不僅需要從我做起,踏實工作,注重細節,完成好自己那一道工序,保證不使用不合格材料,保證不制造不合格品,保證不合格品不流入下工序。同時還需要一份協作精神,比如發現上一道工序有問題應及時反饋,積極聽取下一道工序的合理意見,及時更正并改進本工序工作質量,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創研新方法,把工作做得更好更細。只有每個崗位、每個員工相互協作,嚴格把好了細節關,產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因為細節決定成敗,但是細節也會在自我松懈中產生變形,進而影響產品品質和企業信譽,何來品牌?何來發展?
細節這方面的工作,我們不妨學學“工匠之國”的日本。他們專注,他們注重細節,他們追求完美,他們把質量不好視為恥辱,他們創研一個產品可苦守10年、或者20年甚至更長,因此造就了上千家的品牌企業。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自覺遵守規則,我曾經有幸游學于日本,看不到等車時爭先恐后的搶列現象,電梯行人永遠都是一字靠右,便于有緊急情況人員通行。與此不同的是,我們乘車占位、搶列、電梯行人不分左右等違反規則的現象比比皆是,大家也見怪不驚,習以為常,我們的差距也許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中。在質量強國的征程中,我們必須要關注好細節,下狠心、下決心根除一些陳規陋習,敢于向不良現象宣戰,為實現中國品牌戰略目標爭光添彩。
以責任的名義,做好“加法”,根本目的在于創造一流的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只有大家攜起手來,做好責任這道“加法”題,才能保證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更加精益完美,才能創造出一流品質的產品,才能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助力于質量強國之戰略。
【參考文獻】
[1].《管理心理學》,李明得主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2].《中國質量萬里行》,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出版,北京,2015.12-2016.05;
[3].《質量管理體系教程》,羅國英、 林修齊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