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記文
【摘 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相對較多。而在扶貧的過程中,實現貧困村的整體脫貧是扶貧工作的關鍵點之一。課題組通過依托黨校各期主體班的“實崗鍛煉”,以問卷調查及實際調研等的方式對彭水縣貧困村整體脫貧提出了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自主參與扶貧及貧困戶組織建立等的對策建議。希望對我縣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彭水;貧困村;扶貧
貧困村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針對整個重慶市來說,有研究把我市貧困村分為三大類,:一類貧困村指的是農民人均純收入低,自然條件惡劣,貧困程度重,人口規模較大,主要集中在國家級貧困縣;二類貧困村是指農民人均收入較低,貧困程度嚴重,主要分布在國家和市重點縣;三類貧困村是指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自然條件相對較好一些,主要分布在非重點縣。i彭水縣有貧困人口27640戶99123人,接近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且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因此這里指的貧困村指的就屬于第一類。
一、實現彭水貧困村整體脫貧的困境
導致貧困村的出現是基于多方面原因的,包括歷史、客觀環境、自然資源以及區位因素等。彭水縣貧困村的出現都與上面這些因素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一)客觀環境影響突出。從全縣范圍來看彭水處于重慶渝東南片區,渝東南片區大部處于武陵山區,山地特征明顯。其地貌分布主要是河谷區占13.39%,低山區占52.88%,中山區占34.03%,這就導致在農耕資源、交通條件等方面較為落后?!梆B兒不用教,酉秀彭黔走一遭”,這句傳統的俗語就說明,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彭水歷來就處于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雖然境內存在部分的自然資源,但同時也受山地地形的影響,開發難度也比較大,同時如無科學合理的開發措施,極易導致生態的破壞,這也就限制了以開發自然資源帶動經濟發展的可能。
同時彭水區域內貧困人口,貧困村分布比較廣和散,這就對脫貧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交通建設以及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上需要有更大的投入。課題組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即使不計算貧困村離鄉鎮、縣城中心的距離不算。一些村小組離村委所在地的距離開車就要超過半個小時。這些因素表明客觀環境因素對貧困村實現脫貧帶來很大的挑戰。
(二)文化及社會因素困境。彭水是以苗族土家族為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區域內分布了包括漢族在內的12個民族。受客觀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區域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嚴重影響了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實際上縱觀全國各個地區貧困區域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困境,貧困地區教育相對較為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反過來進一步拉大了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些貧困群體為了擺脫貧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持續的教育支出又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負擔。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雖然我們大力建設了“村小”,但是這些“村小”面臨著一個生源來源問題。調查中發現,受一些觀念的影響。很多家庭甚至包括較為貧困的家庭,都愿意將小孩送至鄉鎮,甚至縣城讀小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又伴生出了陪讀這一現象,家里有老人的相對較好一點,如果只有夫妻雙方,必然導致一方以專業陪讀加重其經濟負擔。
在社會因素上,貧困村人口相對比較保守,思想觀念也比較落后,只習慣于被動的接受扶貧。缺乏主動積極的脫貧思維。課題組有一位專職扶貧工作的成員。她就曾抱怨在扶貧工作中,去某戶進行走訪摸底,一個月內去了幾次那戶人家,受訪對象依然對其不認識??梢娯毨粼谒枷肷系谋粍酉麡O性。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雖然貧困村有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以減輕經濟壓力。但是這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家庭問題以及留守兒童老人和婦女的問題,這反過來讓社會問題伴隨扶貧問題出現。
(三)產業支撐困境。在調研中一位鄉鎮干部感嘆到:年年說扶貧,但實際上離開產業支撐的扶貧是很難夠保證長久的。我們既要認真做好扶貧工作也需要時刻關注“返貧”現象的發生。這就要求在貧困村脫貧中要有農業產業或者其他產業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的活躍。從彭水來看,這幾年一直大力建設烤煙種植產業以及紅薯種植等產業。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受地理條件等的因素的影響。一些貧困村很難組織起來發展集群式的生態農業產業或者鄉村旅游產業,這種困境對我縣的貧困村扶貧帶來很大的挑戰。
二、貧困村扶貧需求調查
為給貧困村整體脫貧提供有效的建議。課題組依托縣委黨校三期主體班的“實崗鍛煉”對我縣萬足鎮、漢葭街道等四個街道鄉鎮做了實際調研及問卷訪談。對貧困村扶貧對象的扶貧需求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基本性需求”仍占很大比重。這里所說的基本型需求是指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些剛性需求占有很大比重。問卷設計中提到“您希望政府在扶貧過程中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多項選擇中。占86%的人希望提供帶來提升家庭經濟發展水平的幫扶,同時教育、醫療、交通等基本性需求也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這里所說的基本性需求指的是對貧困村客觀條件改善及生活基本所需扶貧要求。大部分受訪對象對“人”的基本發展上面提出了要保障其教育、醫療、“吃穿住”的基本要素的改善。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貧困戶以及貧困村的出現很大部分的因素就是由于教育致貧、醫療致貧。甚至于多種因素的疊加。
(二)創造發展條件需求。貧困村脫貧的關鍵是創造貧困村發展的條件,除了基本的交通條件保障外,主要還包括:一是提供轉移勞動力發展條件。對有能力進行外出務工的貧困家庭,增加其外出務工的可能。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貧困家庭的特殊情況,在轉移外出務工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勞動力留在縣域內,所以這就要求縣、鄉鎮一級要有吸納勞動力的產業條件。二是社會組織的保障需求。在調查過程中,部分受訪對象反映,針對農村存在留守人員問題,希望能夠實現互助組織幫扶措施,即通過建立一些農村社會組織幫助自我解決一些家庭勞動力不足以及合作發展的問題。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互助性質的合作方式在當下農村基層很有必要,我們在前面分析中也提到過,因醫、因教等原因致貧較為普遍,而這些又從側面反應了這些家庭在勞動力以及自身發展上是存在困境的,這就需要社會組織的保障。三是自我發展的需求。在問卷調查中,我們提出“在個人的發展上,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幫助?”受訪對象在選擇上主要集中在個人技能培訓、種養殖技術指導等與個人能力相關的方面,可見新時期農民對個人發展期許還是很高的。這就需要我們依托村民活動中心盡快提升對貧困村農民能力及素質相關方面的培訓及指導。
(三)外部環境需求。這里的外部環境包含客觀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環境,客觀環境主要集中在對交通條件改善的要求以及住這一方面,走訪中發現受彭水整個大的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多貧困村及貧困戶大多集中在山地。且有些地方有石漠化等的生態問題的出現。所以在用水,耕作等的方面存在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扶貧過程中要切實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問題,努力完善當地生態保護問題,實現用水安全及村民環境衛生問題的改善等。在社會環境需求上,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搬遷脫貧、教育扶貧、醫療救助、低保救助等的扶貧保障方式要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刺激貧困戶、貧困村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造血和輸血”雙向脫貧模式。
三、貧困村整體脫貧的實現路徑
要實現貧困村整體脫貧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不僅涉及到物質方面也涵蓋了文化精神方面的扶貧。通過實際的調研及結合彭水的實際情況,課題組對實現彭水貧困村整體脫貧的路勁主要從政府和貧困村兩個方面來考量。
(一)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關鍵。實際上作為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彭水一直致力于扶貧工作,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在針對貧困村扶貧過程中應該來說是提供了很多政策保障及輸過“很多血”,像板栗、肉牛、雞等種苗的下鄉。但到現在依然存在接近十萬人口兩萬多戶的貧困人口。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沒有產業的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在扶貧過程中,重點推動產業發展培育縣內的農業龍頭企業。只有農業龍頭企業的出現,才能保證貧困人口脫貧的積極性和給他們吃“定心丸”。龍頭企業的出現也可以帶來集群優勢,有效的實現生產、銷售、服務的一體化。從而保證脫貧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
另外結合彭水的實際,雖然我們在烤煙、紅薯種植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在生態保護區這個功能分區的背景下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企業。但是建立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時可以考慮先實現區域內的聯動機制。實現區域內的資源共享和聯動互補。
(二)實現貧困村的“自主參與式”的脫貧模式。扶貧工作一般都是以政府為主導,容易出現貧困戶的消極參與的行為。前面我們在分析原因時有舉過此例。傳統上我們在農村扶貧過程中習慣于以輸血為主導,通常采用送種養殖種苗為主導。這就易出現農戶把自己的種養殖視為政府的產業,產生“不要白不要”的消極心態。而他們在技術和意識上面沒有做好準備,在扶貧過程中容易出現被動參與的情況。所以在扶貧過程中要保證做到“扶貧先扶志”。
一是教育培訓先行。扶貧不是簡單的讓貧困戶進行種養殖,它需要貧困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技能的保證。彭水有效落實了八有工作的推進,其中就有村民活動中心的建設。所以可依托村民活動中心,在扶貧過程中做到先宣傳,再培訓后投入的模式。讓貧困戶在思想意識上和能力上都能保證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二是以“精英”帶動貧困戶的自主參與模式。貧困戶的出現是受多方面原因的,他們往往對土地的依賴度比較大,同時接受抵抗風險的能力也比較低。所以容易出現固守成規、遵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在政府助推其脫貧過程中,一旦有非免費項目或者在他們看來投入風險較大時就會畏縮不前。這就要求在扶貧過程中先培養一些能力較強的農戶,讓他們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挖掘這些“精英”成為整個貧困村模范典型。
(三)探討新型組織化技術強化貧困戶互助合作能力。國內在扶貧工作中出現了很多較為創新的農村組織化模式,如專家大院、農民超市等。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的分析當中也提到過,當下要實現貧困村的整體脫貧需要適合貧困村的組織模式的出現。這種組織模式不僅僅是技術,也需要貧困戶之間互助型的組織模式。
首先要完善技術指導型的組織模式。所謂技術指導型的組織模式就是在扶貧過程中有技術組織結構的保證??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的指導是扶貧可持續的保障和關鍵因素。我們可以借鑒國內比較先進的一些做法再結合彭水的實際完善技術指導的機構。如與大專院校合作實現“專家大院”的構建,在農產品的銷售上與企業或者相關電商合作實現銷售技術的指導與保障的組織。
其次要落實貧困戶互助的組織模式。當下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以建立農村合作社為主的農民組織模式,彭水在這一方面也有探索和實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扶貧工作它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我們不僅要在經濟上進行扶貧,在精神上也要有扶貧的機制。這些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就需要貧困戶自助組織來實現。在針對很多貧困戶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建立勞動力合作組織提供勞動力的互補。同時針對留守人員的問題,可考量把各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組織起來保障其安全和豐富其生活。通過這種自組織的形式提升他們精神扶貧。
注釋:
i 徐鯤,魯釗陽;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