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孟珍

【摘 要】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失業人員數量龐大,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本文通過對受影響職工的就業需求進行分析,認為應該從鼓勵引導創業、大力發展新就業形態以及加大就業指導和培訓力度出發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
【關鍵詞】產能過剩;職工;失業;再就業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導致某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在對于過剩產能的化解中,眾多行業中的職工的就業問題凸顯出來。根據人社部披露,初步統計全國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其中去產能任務艱巨的河北省,據預測到2017年化解產能過剩涉及職工54.7萬人,其中鋼鐵行業42.6萬人。在市場經濟轉型的今天,如何正確地化解產能過剩?如何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對于企業職工合理安置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二、對化解過剩產能及受影響職工就業問題的述評
目前學者對產能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能過剩的界定與測量、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和產能過剩的治理等方面。已有研究所達到的共識是,對于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主要從市場失靈、經濟結構失衡以及政策機制體制扭曲三個方面來分析。
國外學者主要是從環境因素、個人心理因素、再就業預防性干預等方面對過剩產能行業職工再就業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主要從下崗職工的生存狀況及其特點、再就業思想心理方面、社會心態方面來描述下崗職工的處境,理論層次主要是從社會資本、社會網絡支持、人力資本、社會分層理論、參照群體理論對下崗職工進行分析,有部分學者從下崗職工的思想狀態入手分析對實現再就業的影響,并提出解決對策。根據目前的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對于產能過剩化解中對于職工的安置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利于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針對性地對策措施。
三、產能過剩職工現狀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90%,同時隨機抽取調查者進行訪談。
(一)受影響職工性別特征
在所調查的樣本中,受影響職工中男性數量為92人,占總人數的68.15%,女性43人,占31.85%。這一比例也和鋼鐵行業的行業特征相符,在化解產能過剩問題中受影響的崗位多為一線操作崗,且多為重體力工種。
(二)受影響職工年齡特征
受影響職工平均年齡為35歲,其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有83人,占61.48%,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有52人,占38.5%。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受影響職工的年輕化,同時其工作年限較短,對于新的崗位以及新的生活的期望值普遍較高,此外對于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相關政策以及對于自己的就業需求有明確的要求。
(三)受影響職工受教育程度
調查顯示,受影響職工以小學及以下學歷為主,占所有受影響職工的72.5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9.26%,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15%。數據顯示受調查職工整體工作技能水平較低,工作技能單一,再就業能力以及接受再就業的培訓難度較大。
(四)受影響職工就(創)業需求分析
1.就業意愿以及對就業政策需求
調查顯示,能接受再就業收入下降的職工占所有受影響職工的56.56%,說明受影響職工對于重新就業的意愿非常強烈,并不是十分在意工資收入的下降,同時和受影響職工的受教育程度低以及工作技能單一相關,除此之外,數據顯示能接受去外地工作的就業機會占11.55%,分析發現主要是因為受影響職工在原單位工作年限較長,改變生活習慣以及離開家人等成本較高使其愿意放棄外地工作機會。
數據顯示,受影響的職工對于職業培訓的愿望十分強烈,有一半以上的職工都選擇提供培訓資金,由職工自己選擇培訓的內容;有三分之一的職工選擇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可選擇的就業機會。通過和受影響職工的訪談我們發現主要是因為職工年齡相對年輕化,所以想要從事和自己喜好相關且自己能夠從事的工作。
2.創業意愿以及對創業政策需求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受產能過剩影響的職工對于自己創業的熱情并不高,僅占到全部職工的24.68%。分析發現這主要是和職工原來的工作環境、從事的行業有關,大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都是一些相對穩定、技能要求較低,而創業風險較大同時職工對于目前相關的創業政策并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大部分職工暫時還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出路。結果顯示選擇自主創業的職工大部分都有提供創業資金、技術支持以及適當的稅收優惠等相關需求。
四、促進受影響職工就業的政策建議
(一)鼓勵引導創業
優化就業環境,為創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創業補貼,并提供創業政策的咨詢解答、創業培訓,并在創業初期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以及后續的跟蹤管理等一條龍的服務。減弱創業難度,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為創業人員提供低成本的創業成本。
(二)大力發展新的就業形態
近年來我國產生了一些新的就業形態,吸納了很多勞動力。與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不同,新的就業形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于勞動力仍有很大的容納能力。由于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受影響的職工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技能單一,所以能夠從事的行業相對較窄,而一些新的就業形態如滴滴司機、送餐員等對于勞動力的要求較低,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從事,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安置產能過剩行業中的下崗員工。
(三)加大對受影響職工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力度
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產生的失業主要是結構性失業,有一部分職工因為技能問題或是觀念原因,失去工作后很在其他產業的部門就業。在此基礎上,相關爭睹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大對失業者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力度,使得失業者對于未來就業充滿希望。除此之外,由于有很大一部分職工存在技能單一的問題,當地政府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待崗、轉崗的相關培訓,提高員工再就業能力。
五、結論
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受影響職工面臨著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單一、整體就業環境緊張等再就業困難的問題,一方面需要從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尋找新的就業市場等方面改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需要從受影響職工的角度出發,通過制定關于再就業的一系列幫扶政策出發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以此為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張德川,宋鳳軒.化解產能過剩下河北省職工安置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63).
[2]蒙玉玲,董曉宏.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與職工安置協同推進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學刊,2015(03).
[3]王文.去產能過剩會導致“失業潮”嗎[J]].人民論壇.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