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俊+劉雨晴



【摘 要】本文針對男西服生產過程中衣袖部分的整燙要求,研究其加工過程中衣袖部分半成品階段利用整燙模具有效地進行部位整燙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燙工藝難度,為服裝加工實施提供一種快速、簡便、有效的操作手段。減少西服整體造型問題對西服銷量的影響,縮小工藝問題引發的西服設計效果與成品實物上的距離。
【關鍵詞】半成品整燙;整燙模具;袖縫
整燙是從物理上對實物存在狀態近行微型調整的有效方法。所謂整燙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燙”這一手段來達到“整”的效果。從服裝上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對服用面料施加適當的壓力,提高其表面的溫度從而改變面料纖維的存在狀態來達到服裝成品造型的過程。因此,在服裝上整燙又分不同的種類,總體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大燙,另一種是中燙,從生產工藝流程上,我們也從中燙當中又細分出一種小燙,小燙也可以稱作產前整燙。簡單解釋來說,大燙也即是服裝的成品整燙,剩下一種就是中燙,即是中間整燙也可也說是半成品整燙,同樣也是本文重點闡述的整燙方法。
一、服裝半成品整燙的的要求與方法
進行半成品整燙操作,無非是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靠機械,一種是靠手工,盡管現在的服裝生產中機械使用比重加大,自動化水平較高,生產效率遠大于手工,但手工整燙仍然屹立于服裝行業中,未能被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機械化水平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外,手工整燙在服裝造型當中精妙的技法以及其簡單靈活的多樣化操作方式,是服裝機械工具無法取代的,當然手工整燙依據其靈活的特性打造出來的立體感更強的服裝形態也是一些機械用具所達不到。手工整燙對細節的處理更是到位,這也是目前的服裝機械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人體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的形態走勢,其熨燙方式也就要適“勢”而變。打個比方,就袖片整燙來說,首先在人體自然站立的情況下手臂順勢下垂,然后自然前傾,形成自然的弧線,這在以前的裁剪當中是不容易體現出來的,此時就需要我們在中間整燙中,進行手工熨燙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歸拔處理,每個人手臂形成的弧度不同其歸拔的量也不同,這也就是為何現在在制版當中可以體現出來的情況下仍少不了手工的歸拔整燙。
二、男西服衣袖部分形態的簡單分析
袖子部分在不同的人體手臂形態中,對于手臂形態的把握也是在工藝要求較高的男西服制作重中之重,根據手臂部分前傾或后傾角度不同,可把人體手臂臂部形態簡單分為前傾型、自然型、后傾型。在靜止狀態下手臂部分前傾或后傾角度的大小是男西服乃至整個西服袖子部分成品當中產生弊病的重要原因,目前針對于這一部分已經有從西服袖片制版結構上進行解決的方法,但從西服制作整燙工藝上進行研究的暫時沒有。
針對不一樣的袖型則有不一樣的整燙方式,及模具形狀,因此我們要建立不同的模型以檢驗在模具影響下的手工整燙方法對不同西服袖型所產生的效果,建立相對專業的模具,為未來高級定制下的西服制作提供有效的實際數據。同時也為西服在批量化生產的過程中,獲得更加美觀,舒適性更好提供數據。
三、男西服衣袖整燙模具的研究設計
在西服上衣,袖子部分采用的基本的兩片袖造型中,下面針對兩片袖當中較為重要的分縫整燙做出的整燙模具設計過程。在西服制作袖子中,除了通過將西服大小袖片進行基本的歸拔造型整燙來解決西服袖片部分產生的弊病之外,對修片縫合后袖逢的整燙也是我們可以更加完善的解決西服袖片部分產生弊病的有效途徑之一。從人體工學這一方向出發,在人體自然站立時,手臂部分上臂與小臂之間夾角小于180度,小臂自然前傾,因此縫合后的大袖片與小袖片所形成的前袖縫為略微偏離衣身部分的弧線,無論手臂是處于前傾狀態還是自然狀態又或是后傾狀態,上臂與小臂之間夾角則與此沒有太大關系,因此下面就從正常的西服制版出發,按照男西服制版當中小臂部分的前傾量做出的設計圖,以下就是借助服裝制圖軟件針對服裝這一區域進行的模具設計。
首先,以170/88A這一號型為例,其AH為48cm,橫背線到BL的距離為11.2cm,袖長為55.7cm,袖口寬為14cm。做出男士西服兩片袖平面版型。如圖1所示。
其次就是取大小袖片的前袖縫線,分別連接大、小袖片前袖縫線上的兩個端點,如圖2所示,其中陰影部分即是在前袖縫整燙模具中要表示出的部分。
根據圖2可得出圖3所示圖形,其中紅色粗實線部分即為袖片部分前袖縫整燙模具大致雛形。
由此,設計出該模具的三視圖(圖4)以及立面圖(圖5)。
本模具是以目前進行服裝半成品整燙的燙枕為基礎原形,在原始燙枕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所得,其厚度1cm,寬度為4cm,其大致形狀類似于長方體,可以放置于任何型號的燙臺使用。
最后,隨著目前國內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水平得到較強的改善,精神文化水平越來越成為生活追求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對服裝款式造型的要求提高,“精致”的生活狀態逐漸成為人們的目標,在強造型要求下,傳統工藝憑借其精湛的技藝逐漸回歸。本文從高級定制的角度分析了半成品整燙研究的必要性與發展前景,通過模具的形式展現手工整燙技術在西服衣袖部分當中的應用,嘗試設計出了針對該部位的可行性較高的模具,以提高工藝水平,從而減少從平面結構制版到立體成品形態的差距,為形成更加專業化、系統化、數據化的模具做出初步嘗試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謙,庹武,張冬,基于臂部形態的西服袖結構[J],紡織學報,2009年30卷07期 P99一P102
【2】 陳謙,程軍紅,庹武,西服袖籠結構的作用力分析[J], 紡織學報,2011年32卷05期P103一P106
【3】陳謙,張冬,男西服肩袖造型分析[J], 紡織導報, 2010年01期 P74-P76
【4】 許仲林,潘紅貞,產生男西服結構弊病的因素分析, 廣西紡織科技, 2010年39卷2期P54—P56
【5】 劉麗敏,現代服裝熨燙設備對男西服造型設計影響研究,文教資料,2014年12期P65一P66